首頁 > 遊戲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由 黃簡講書法 發表于 遊戲2021-07-05

簡介我這張紙很小,可以寫四個字

琉璃墨色是什麼意思

L3-18 讀懂墨色

一 什麼是"筆墨"?

中國書畫講究“筆墨”,這個詞包括了用筆和用墨兩件事。

米芾說:“書非以使毫,使毫行墨而已。”“使毫”指用筆,“行墨”就是注墨入紙。用筆目的是行墨,反過來,墨又是表現用筆的。這二者少一樣都不行。

字帖上大圈筆勢,小圈調鋒,都是由墨色來表現的。看得懂墨色,對作者的用筆理解當然比較深入。

墨色在真跡上最容易看到,如智永《真草千字文》草書“立”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字,墨色很清晰。現在我們還可以放得很大。

第一筆挫,可以清晰地看到尖鋒位置和側鋒位置,尖鋒是不到尾的,這是斷筆的特徵。而收筆向上寫一豎,也在尖鋒位置轉換,所以這裡墨色特別濃,形成小圈節點。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第二個短橫特粗,用足了三分筆,你可以看到墨暈。照理說,上面的橫豎兩筆先寫,墨汁較多為什麼沒有墨暈呢?引起墨暈可能是墨汁中的水分多,也可能是筆心中的水,就是我們點墨前溼潤筆毫的那些水。如果你大力擠壓筆毫,來回揉搓動作多,筆心中的水分就會擠出來,形成墨暈。

最後一長橫,寫到尾部頓筆收,形成小圈節點,顏色明顯加深,因為這裡就是收筆調鋒處。

為什麼有些同學看自己的作業,只看到一片黑,看不出墨色的層次呢?你不要時時點墨,多點墨的後果就是整個作品一個黑色。剛點墨尖鋒和側鋒墨量都很大,墨色差不多,如果用側鋒寫多幾筆,側鋒墨量就減少了。這時候隨著你手腕轉動,墨色層次就容易表現。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話又講回來,書法的墨色是自然書寫中逐步表現的,不是人為做出來的,千萬不要故意“做”墨色。

書法界常說的“墨跡本”,和“真跡”不同。“墨跡本”指看起來好像寫出來的,只要是白紙黑字,都是。

如王羲之《蘭亭序》,我們可以說這是王羲之墨跡本,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其實王羲之真跡一張也沒有留下來,《蘭亭序》是雙鉤填墨本。雖然說填墨時非常仔細,一絲一絲把墨填進去,但畢竟不是一筆寫出來的,所以我墨法舉例不用填墨本。

至於石碑上拓下來的拓本,黑底白字這一種,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白色的線條原本是石碑上凹下去的部分,根本看不見墨色變化。所以學書法最好就是看真跡,真跡包含的資訊最多。

米芾說:“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

看墨色尤其如此,非真跡不可。

二 讀懂墨色

墨色可以提供很多資訊,我這裡舉一些列子。

2.1程南雲

第一個例子,這是明代程南雲寫的篆書“翁”字。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翁”字下面是羽毛的“羽”,篆字有三個短筆畫。

問題是:這三筆究竟是從左寫到右呢,還是從右寫到左?如果沒有墨跡,爭論就大了。我們也放大點來看。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首先你看這一筆,從濃墨寫到淡墨,收筆地方推直筆心,也就是回到五號位正鋒,結果在紙上形成一個圓點。筆鋒離開紙面時,尖鋒會帶走中心的一點墨汁,所以這收筆處變成了一個小圓環,一個真正的小圈。

接下來你看這些短筆畫,右邊濃,左邊淡,最左邊也有一個小圓環,證明這是收筆處。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所以這是從右寫到左的。其實從左寫到右,這是寫一橫或者一策,比較順手。從右寫到左,七號位下來,這是寫撇。

寫撇當然沒有寫橫那樣順手,為什麼程南雲要當撇寫,將來篆書課程中再講解。

2.2減除漲墨

第二個例子,減除漲墨。

你看智永這個“光”字,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上面是顧盼勢。一豎兩點,左邊這一點起筆非常清楚,但中間這一豎起筆看不清。

怎麼會寫成這樣呢?因為有漲墨。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在真跡上可以看到筆道和漲墨之間的分界,原來這一豎的用筆是這樣的。

漲墨和墨暈是常見的,導致墨道大於筆道。這樣一來,墨法就不能準確地表現用筆。

如文徵明《遊虎丘詩》這個“中”字,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第一筆豎,墨多了,明顯有漲墨。可惜我們沒機會看到原跡,只好靠經驗來估計。如果有條件看到真跡,應該是可以看到筆道的。

這個“顏”字第一點,非常圓。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以前我在香港講課,要學生臨寫這本字帖,常常有學生來問:“這圓圓的點怎麼寫?”這也是筆道淹沒在墨道之中,文徵明必然不會畫個圓圈。

你可以看看這個字的前一個字,那是“池”字。最後一筆蠆尾勢收筆沒有收好,筆鋒太乾造成枯筆。所以文徵明就重重地點了下墨,結果寫下一個“顏”字,一上紙就洇化了。

同一個作品類似的例子,如“鶴”字,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第一筆側點,側點本身有漲墨,頭上還多了一點墨。“鶴”字前面是“澗”字,寫到最後筆很乾。心理上想多點一些墨,矯枉過正,結果就太多了一點,居然滴了一點下來。文徵明好像沒有用調墨紙,一看不對,接下來趕緊去調墨或者掭墨。所以接下來的冖頭勢變成了幹墨,牽絲非常清晰。如果筆鋒太溼,那是寫不出這樣的牽絲的。

根據墨色和點墨動作,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的情況,可以判斷書寫者點墨動作,墨量大小,處理手法等等。

2.3過紙脊

第三個例子,過紙脊。

《陰符經》有二十七個“之”,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這是古文的常用字,作者寫的非常熟練,但28行的這個“之”字,一捺收筆時墨多了。一捺寫下來,前面半段線條很乾凈,到快收筆時墨泅化了,這是為什麼呢?

二十七個“之”字只有這個收筆有點問題,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所以是偶然的。如果要找原因,你可以發現上面的角用了雙節點。如果拉一條直線下來,恰恰是下面墨洇化出來的地方。像這樣的情況,應該是紙脊引起的。

我們書寫中用的紙未必是很平的。好像你看這張紙,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它這兒就高起來了,好像山脊一樣,那麼當然寫起來不方便,有時候我們會用一個鎮紙把它壓一下。但是那一邊壓平了,這一邊它還是高起來。

古代寫字的時候,經常會摺紙,折成行,或者格,以取整齊。譬如說這樣我折了三次,拉開來它有就八行。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那麼有時候寫的時候,會寫在兩根線的中間,但有時候也會寫在這兩行的中間這條線上。這條線呢,我們說,就是一個紙脊。

那你寫在這個紙脊上,會怎麼樣呢?我們來試一下,你看,當毛筆這兒過來,它會紙脊擋住,但是你一過了紙脊呢,它又變得小了,變得細了。如果你裝裱以後拉開來一看,就變成了這樣前粗後細的線條。

筆鋒過紙脊形成了“節筆”,意思是線條中間有個節。“節筆”這個術語,是日本學者松元芳翠提出來的。

他研究孫過庭《書譜》,發現有些筆畫有奇怪的節,理解到這是筆鋒過紙脊形成的,後來成為書法界的共識。

如“一”字所在的這一行,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我選前面七個字。你從“一”字的節往下拉一條直線,這就是當時的紙脊位置。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有五個字的筆畫跨越這條紙脊,受這紙脊影響。

節筆既不屬於用筆技巧,也不是墨法。它在墨色和用筆之間,夾入了紙脊的因素。

《書譜》中這幾個“之”字,都有節筆。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最後這個“之”字,線條右邊完全是平的。反映出紙脊很高,筆鋒被阻擋在紙脊的左邊。光靠用筆,是無法寫出這樣一半平的線條。

現在精印的孫過庭《書譜》,摺紙痕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如“俗”字立人勢一豎下來,右邊是平的。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表明筆鋒被阻擋在紙脊之左。

而草書“始”字女字旁,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受阻於摺紙線,沒能寫到左邊去。

現在你會看了吧,這個《書譜》中的草書“書”字,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上下兩個奇怪的節,都是摺紙線紙脊留下的痕跡。

這個“輕”字紙脊線是這樣下來的。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王羲之有沒有節筆呢?也有,如《遠宦帖》,我以第三行為例,這一行就是寫在紙脊上的。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這條紙脊有點斜,反映出王羲之摺紙的隨意。

而最後四個草字“足下兼懷”沒有節筆,可能是王羲之的左手壓在紙上,使紙脊消失。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我把這一行明顯有過紙脊的字放大給各位看,像這樣形狀的線條,紙張鋪平的情況下是不大會有的。

“遠”字中間長橫,突然變細。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下面筆鋒開叉,都是因為過紙脊造成的。

《遠宦帖》是雙鉤廓填本,墨色變化不大,但粗細鉤得很仔細。如果沒有紙脊,線條應該不是這樣的。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尤其是這個向上的牽絲,中間打了一個彎,這都歸結於紙脊。

《陰符經》是折格寫的,譬如說我做個示範,這樣折成方格。我這張紙很小,可以寫四個字。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但我這張紙你看,不排除原來這個格里邊就有一個紙脊。那麼當你寫的時候,這個紙脊就會給你帶來麻煩。

譬如說剛才那個“之”字,第一個側點。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然後調鋒寫過來,過了紙脊,這兒是高起來的,第一次寫了個節點,但你往這兒過的時候,又要過紙脊了。過了紙脊以後很可能就是很細,突然地變細。那怎麼辦呢?他是這樣處理的。在紙脊的這兒第二次調鋒,然後往下拉。這樣就避開了紙脊對線條的影響。拉下來以後再調鋒,這麼過來。過來以後,到了這兒,你看,又撞到紙脊了。那怎麼辦?他這一次是來回揉搓一下。壓住它,把紙壓平了,然後出鋒。那麼這個地方的墨就特別多,很容易涸化出來。

2.4 分析小圈動作

第四個例子,分析小圈動作。

你看這個孫過庭寫的草書“興”字,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這個節點怎麼寫的?

一豎下來是挫筆,這是第一個動作。然後必然是收筆,轉到左邊,最後轉大圈完成,這個節點比較容易理解。

但這個“理”字怎麼辦?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它左邊是“王”(其實是“玉”部省略一點)。上面大約兩分筆,比較細。但下面的線條很肥,三分筆。這個節點是變換粗細的關節點,應該做什麼動作呢?

這字帖可以看到一些墨色的濃淡,當轉圈以後寫到A,粗細是差不多的。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但這時候必然尖鋒在上,先做一個收筆的動作,一上一下揉搓,使筆心轉向,然後寫這三號位的弧線。在這節點上,筆心換向是關鍵,而衄鋒揉搓是有效手段。

正因為做了揉搓的動作,這根線的外廓有墨暈,真正的筆道要減小一點,沒有那樣粗的。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如果你有印刷精良的字帖,可以看到墨色濃淡。以往我們看不清楚,往往把墨暈也當作筆道臨寫了。

簡言之,這個“理”字的“玉”旁,從墨色來看,先寫了這一筆,然後揉搓換筆心方向,向上寫了這一筆。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最後還有免費贈送的墨暈,它是由三部分組合起來的。藉助於現代科技,可以越來越真實地瞭解事物的真相。

謝謝。

本節要點:

·

"筆墨"包括用筆和用墨。

·

從程南雲作品墨色來判定書寫動作。

·

減除漲墨、過紙脊、分析小圈動作。

複習思考: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

這是古人用金色寫的佛經,一共六筆,每一筆顏色深的地方,做了什麼動作?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8——讀懂墨色

·

這是王羲之《遠宦帖》兩個草書"問"字,下面這個線條是特意寫成這樣,還是過紙脊,你怎樣判斷?

Tags:墨色收筆用筆墨暈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