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北魏書法三題——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由 聞是文化 發表于 藝術2021-06-28

簡介三、 論方圓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綴法第二十一》:“書法之妙,全在運筆

藝舟雙楫是什麼意思

北魏書法三題 ——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黨現強

康有為(1858-1927),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的領袖,原名康祖詒,號長素,又署更生,廣東南海人,又稱“南海先生”、“康南海”。1898年領導戊戌變法,經103天后新法失敗,史稱“百日維新”。康氏傳世著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書》、《康南海先生詩集》等。其論書法有《廣藝舟雙楫》,是對包世臣(安吳)的《藝舟雙楫》中的論書部分因而廣之,故以書名,其書對晚清以來,及至民國、現、當代書壇頗具影響。

《廣藝舟雙楫》,六卷,二十七篇。該書旨在倡碑版,抑帖學,有“尊魏”、“卑唐”之論,是針對當時陳陳相因之靡麗帖學、僵硬刻板之館閣體而發,窮而思變,有其時代意義。然受限於康氏的審美偏好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些方面所涉仍然粗率,重新解讀《廣藝舟雙楫》,對當今之書法大有益焉。

茲摭三題,擴而論之。

北魏書法三題——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一、 釋“魏碑十美”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十六宗》:

“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可宗,可宗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躍,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①

北魏書法以書風朴茂雄厚、氣魄宏大為書界矚目,康有為分條析理,括曰“十美”,其成因蓋時代之由也。

北魏是魏書大發展的時代,典型隸書經歷了兩漢、曹魏、晉的形成、發展、繁榮、衰退已完成一個週期,通俗隸書則不斷成長,向楷書過渡,逐漸取代典型隸書,成為書壇“主角”。這既是書法自身成長規律的必然,也與北魏王朝在北方的統一有關。

北魏書法三題——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拓跋珪於皇始元年(396)稱帝,其建朝之始,即其漢化歷程之始。初“建臺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將軍、刺史、太守,尚書郎以下悉用文人”,以經略中原。天興元年(398)年遷都平城後,又“令五經群書各置博士,增國子太學生員三千人”,“集博士儒生,比眾經文字”,編定《眾文經》,並且下《辛亥詔》:

“詔尚書吏部郎中鄧淵典官制,立爵品,定律呂,協音樂;儀曹郎中董謐撰郊廟、社稷、朝覲、饗宴之儀;三公郎中王德定律令,申科 ;太史令晁崇造渾儀,考天象;吏部尚書崔玄伯總而裁之。”②

公元426年,“ 起太學於城東,祀孔子,以顏淵配。”北魏前期的漢化過程,是統治階級上層積極推揚的結果,與部落貴族向皇權政治轉變的趨勢相伴,與國家體制的封建化過程同步。太和十八年(494)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漢化改制,其主要內容有:一、改穿漢服;二、講漢話;三、改漢姓;四、與漢人通婚等。③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加速了鮮卑貴族向漢人士族的轉化。當時取士的標準也重視門戶出身,以清河崔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范陽盧氏最受重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崔、盧兩家對北朝書法的影響。

崔、盧兩家書法的傳承情況,《魏書》有明確記載,卷二十四《崔玄伯傳》:

“玄伯祖悅與范陽盧諶,並以博藝著名。諶法鍾繇,悅法衛 ,而俱習索靖之草,皆盡其妙。諶傳子偃,偃傳子邈;悅傳子潛,潛傳玄伯。世不替業。故魏初重崔、盧之書。”

卷四十七《盧淵傳》:

“初, 諶父志法鍾繇書,傳世累業,世有能名。至邈以上,兼善草跡。淵習家法,代京宮殿多淵所題。白馬公崔玄伯亦善書,世傳衛 體。魏初工書者,崔盧二門。”

劉濤先生據此兩則史料,排列出崔、盧兩家書法傳成世系:崔悅——崔潛——崔玄伯——崔浩(師衛派);盧志——盧諶——盧偃——盧邈——盧玄(師鍾派)。④大量遺留書跡表明,當時北方的書風是以漢魏書法傳統為主脈,是西晉書風的延續。北魏初期,崔浩即以“工書”而“給事秘書”,並被太祖(拓跋珪)“常置左右”。足見其在北方的影響。

因此,北魏時期的平城書風,用筆樸拙,多取橫勢(源於隸勢),與其書風來源相關。殆至遷都洛陽之後,新體漸行,用筆方筆符號增多,字勢取斜緊,內收外放,已較平城時期妍美。但與後世(特別中唐顏魯公以後)成熟楷書相較,提按筆法仍處於形成階段,則點畫相對峻厚,氣象相對渾穆(用康有為語)。邱振中先生透過對不同時代、不同書體的筆法分析,從點畫的不同形態之表象中,抽取出筆法演進的本質規律:篆書以平動筆法為典型特徵;隸書以絞轉筆法為典型特徵;楷書以提按筆法為典型特徵。⑤魏書由通俗隸書成長而來,向成熟楷書過渡,處於楷書提按筆法形成期,因此,自然打上了時代書風峻厚蒼勁之特徵。

另外,書法型別間的相互作用也影響魏書的發展。儘管魏書逐漸取代隸書,唱起“主角”,但北朝書壇仍然並存著篆、隸、行、草諸體,書法環境空前活躍,也空前複雜。“型別無時無刻不在與其他型別發生關係。具體表現為各種型別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係,其實質是型別之間各種能量的“流入”和“流出””。⑥茲將諸型別及刻石列表如下:

北魏書法三題——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從以上列表可以看出,魏書一方面完善自身,沿著楷書提按筆法向前演進,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受作用於篆、隸、行等其他書法型別的影響。

康有為對魏書偏愛有加,又說:

“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構字亦緊密非常,豈與晉世皆當書之會邪,何其工也?譬江、漢遊女之風詩,漢、魏兒童之謠諺,自能後世學者所不能為者,故能擇魏世造像記學之,已自能書矣。”⑦

從雅化角度看,窮鄉兒女造像顯然粗陋,亦因此在形態特徵上表現出康氏所推崇的結構天成、血肉豐美。所以康有為對魏碑的博愛是其審美趣尚所致,而北魏書風的特點亦是從隸書到楷書發展的結果,所謂“適當其時也”。

北魏書法三題——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二、“十六宗”辯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十六宗》又將諸刻石按其審美情調分為十六宗,今將其整理如下表:⑧

北魏書法三題——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北魏書法三題——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康有為汲揚碑學,用心不謂不苦,然以個人之審美,強分宗派,其侷限與粗疏自然難以服人。

書手源於不同的審美追求和不同的取法,落筆著墨自然表現為不同的風格。而品格有高低,風格則不論高下,自古有言:“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康氏以個人審美強分上、中、下,其出發點即有失嚴謹,何況以審美標準為出發點的研究,最易陷入主觀主義。因為審美標準不同,其判斷自然不同。當然,我並不承認藝術審美沒有標準。“每個人在趣味方面的缺陷,由別人的不同的趣味加以補足;許多成見在互相沖突之下獲得平衡,這種連續而相互的補充,逐漸使最後的意見更接近事實。”⑨但區域性的見仁見智問題仍然容易引起分歧。藝術不等於科學,我也從不主張藝術科學化。但作為藝術現象一經產生,當藝術現象作為客觀物件被研究時,則需要科學的態度。康有為受限於時代,如此強分十六宗,無疑是難以服人的。

前十三宗以審美風格劃分, 外三宗則以書體劃分,其標準就不一致。前十三宗中,標準也不統一,“正體變態”之宗是言表現的形態特點,而不屬於審美風格範疇。對各刻石與審美風格的對應上,也有模稜兩可的地方。如《馬鳴寺》體近《張猛龍》、《賈思伯》,卻被劃入《張玄》為代表的“質峻偏宕”一宗;《龍藏寺》清勁挺拔,與《蘇慈》差近,卻劃入“靜穆茂密”之宗,吾不知其“茂密”何來。《經石峪》與《白駒谷》皆擘窠大字,劃入“榜書”之宗,然二者在審美特徵上迥然有別,《經石峪》主用圓筆,取外拓式,渾穆圓勁,《白駒谷》則以典型方筆,用內 法,峻整遒勁。我質疑這幾點的目的並不是說我的辨析科學,而是要闡明:如果標準模糊,其結論難免產生爭議。

對書法資料的整理分類中,按不同的標準都可以,其原則是要統一、科學。可以按載體不同、也可按時代不同,也可以按書體不同,在每一分類內部,涉及書法的本質因素,可以按用筆不同(方圓筆),也可以按結字方式的不同。沙孟海先生《略論兩晉南北朝隋代書法》指出:北碑結體大致可分為“斜畫緊結”與“平畫寬結”兩個型別。⑩就是科學的結論。賴非先生在此基礎上,翻閱大量出土資料,進一步提出:北朝早期的作品“斜畫緊結”,晚期的作品則“平畫寬結”, “斜畫緊結”與“平畫寬結”是北朝書法的兩個階段的特徵。11書法研究伴隨各學科的發展,不斷推進,斷不敢“至其持論多有為吾儕所不敢苟同者,則時代使然,環境使然,未可以居今日而輕謗前輩也。”12但對其侷限,都不可不知,所謂橫著讀書,豎著思考。

北魏書法三題——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北魏書法三題——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三、 論方圓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綴法第二十一》:

“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該舉其要,盡於方圓。操縱極熟,自有巧妙,方用頓筆,圓用提筆。提筆中含,頓筆外拓。中含者渾勁,外拓者雄強,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隸之法也。提筆婉而通,頓筆精而密,圓筆者蕭散超逸,方整者凝整沉著。提則凝勁,頓則血融,圓則用抽,方則用 。圓筆使轉用提,而以頓挫出之。方筆使轉用頓,用以提 出之。圓筆用絞,方筆用翻,圓筆不絞則痿,方筆不翻則滯,圓筆出以險,則得勁。方筆出以頗,以得峻。提筆如遊絲嫋空,頓筆如獅 蹲地。妙處在方圓並用,不方不圓,亦方亦圓,或體方而用圓,或用方而體圓,或筆方而章法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13

此為論方圓筆法最精譬者,於習書最有裨益者。

書家論書,自古重用筆。元趙孟 《蘭亭十三跋》:“書法以用筆為上,結字亦須用功,蓋結體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也。”用筆是書法的本質因素,書法作為線條為載體的視覺藝術,其藝術感染力來自於線形、線性、線質以及線條關係等方面,而線形、線性、線質都受運筆的制約。運筆動作決定線條質量,因此,每論書法,必論用筆。在西方人的觀念裡,線是點的集合或者說是面與面的分界,而在東方人的觀念裡,線是物體運動的軌跡。筆的運動是書法線條的第一生命。孫過庭《書譜》將用筆歸納為執、使、轉、用四點。14提到執筆、用筆之縱橫牽掣與點畫向背,持論高明,然於點畫方圓之辯,猶為詳焉,康氏此論,正可補其不足。在書法賞評中重神采,在書法操縱中重用筆,是書法自身的表現特點。王僧虞《筆意贊》:“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制次之,兼之者方可紹與古人。”15中國藝術歷來重神韻,輕形質。所謂得意忘形,得魚忘筌。但如果沒有形,沒有筌,如何得“意”,如何得“魚”。“意”和“魚”是我們的目的,都是從“形”和“筌”後面跟進來的。故於書法賞評中,我們重其神采,而創作過程中,與點畫形態,卻不可不知。此中要點,正如康氏所言“盡與方圓”。圓筆內斂,含其趣味,方筆外拓,耀其鋒芒。

方與圓既是兩種用筆方式,也是兩個審美範疇,方筆傾向於剛艮魯放,失於野;圓者傾向於流滑輕漫,失於遊。欲達其妙處須方圓並用,以方壯其筋骨,以圓豐其血肉,不激不厲,風規自遠。在創作過程中或以方為主,兼取圓勢,書風豪邁俊逸;或以圓為主,兼用方勢,書風流暢婉麗。如康有為所言,“妙處在方圓並用,不方不圓,亦方亦圓。”對方圓筆勢的互用,既是書法自身表現特點的要求,也是中國傳統審美的理想。中國傳統美學,最重“中和”之美,以中庸為審美追求,做事做藝,力求不偏不欹。以中庸為核心,略放則狂,略斂則狷,狂和狷都是可以被接受的。過於疏放則是異端,過於斂收則是鄉愿,是被鄙視的。16反映在書法上,過方則蘊藉不足,過圓則精神衰痿,可貴則是方圓兼用的中庸之美。

而且,康有為也談及方、圓的具體筆法,包括用筆動作的抽、頓、挫、絞、翻等,於書法實踐頗具指導意義,學書者不可不知。

北魏書法三題——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北魏書法三題——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註釋:

1、7、8、13、15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歷代書法論文選》崔文平點校 上海 出版社,1979。

2《魏書》卷二《太祖記》,(北齊)魏收,唐長孺點校,中華書局,1974。

3《資治通鑑》卷一四0 齊明帝建武三年(496)記載:“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宣改姓元氏。”團結出版社,1997。

4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

5邱振中《書法形態學闡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6賴非《書法環境——型別學》,文物出版社,2003。

9丹納《藝術哲學》,傅雷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91。

10沙孟海《沙孟海論書從稿》。

11賴非《“斜畫緊法”與“平畫寬法”是北朝書法的兩個階段》,載《中日書法史論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4

12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上海右籍出版社,1998。

14孫過庭《書譜》:“執,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使,謂縱橫牽掣是也;轉,謂鉤 盤紆之類是也;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

16遲志邦《書法——在象、數、理的對應中尋求適度之美》,載《全國第七屆書學討論會論文集》,黃河出版社,2007。

Tags:書法審美用筆雙楫康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