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當方文山遇見網課老師,一場關於文學的切磋

由 人物 發表于 人文2021-07-20

簡介8月14日,因《七里香》相遇的方文山和姜明慧在現實世界中完成了重逢——方文山在清北網校開了一節大師課,和姜明慧進行了一次關於語文的教學討論,對文字,對孩子,對傳統都有著執念的兩個人,跨越了領域,跨越了界限,跨越了時代,站在了同樣一個地方——

彈一曲東風破是什麼梗

當方文山遇見網課老師,一場關於文學的切磋

8月14日,越過2004年《七里香》初來的夏天,方文山和姜明慧終於相遇了。他們在清北網校的大師課上,共同為孩子們、家長們上了一節公開課,教授如何把文化寫成歌。

文|

許言

編輯|

口可

《七里香》重逢

「如果把你的歌詞當做語文教材,你會選擇哪一首給孩子們?」8月初,當《人物》把這個問題拋給方文山時,他的回答是:「《七里香》。」沒有片刻猶豫。因為,「它很像新詩,遣詞造句也擬人,孩子更能接受。」

千里之外的清北網校中,擁有12年教齡的語文老師姜明慧,用《七里香》給學生們上了堂語文課,那天的評論區不同以往地熱鬧了起來。

16年前,《七里香》火遍全國的時候,姜明慧還是一個喜歡《紅樓夢》,喜歡古典文學,唱探春判詞《分骨肉》會流淚的姑娘。她的父親中文系出身,早年的大學生,家裡書很多。小時候,姜明慧自己睡一張單人床,床很窄,父母怕她掉下去,用書摞了兩摞,把床加寬了。睡在書上長大的孩子,就是她了,想看書從床側抽一本出來看看,經常為了讀書,把床給抽塌了。

泡在古典詩詞里長大的姜明慧對流行音樂並不感冒,直到聽到了《七里香》。她發現,原來歌詞也能這麼寫,流行樂的韻味轉合令人著迷。「窗外的麻雀在電線杆上多嘴」,「秋刀魚的滋味貓和你都想了解」這都是典型的擬人手法,好讀易懂,是最經典不過的修辭範例,姜明慧說。

當方文山遇見網課老師,一場關於文學的切磋

《七里香》

後來,做了語文老師的她也將這首歌帶進了課堂。上課那天,學生比平時更加活躍,網課討論區的彈幕幾乎沒有斷過,好歌詞的魅力難以被時光消磨。她認為方文山不僅是作詞人,也是一個詩人,他的歌詞看似簡單,卻有很深刻的思想性,更重要的是,他代表著流行文化。

對於姜明慧的選擇,方文山並不意外,畢竟自己的歌詞已經很多次出現在不同地區的語文考試中,他對此的理解是,「語文教育逃不開流行文化」。他喜歡經典,沉迷經典,但也覺得幾百年前的東西不能永遠成為考題,現在的孩子有自己的文化和語境,歌詞就是他們這個時代的產物,是連線他們最直接,最快速的東西。

「歌詞雖然不是文學作品,但它是這個時空背景裡蠻受歡迎的文字載體,屬於這個時代的創作,是『當下』的東西,不能被忽視。」方文山說。姜明慧也在多年語文教學中接收到了同樣的訊號,這也是為什麼十幾年後,她能在眾多歌曲裡選中了《七里香》,把它作為連線學生與文學的路。

8月14日,因《七里香》相遇的方文山和姜明慧在現實世界中完成了重逢——方文山在清北網校開了一節大師課,和姜明慧進行了一次關於語文的教學討論,對文字,對孩子,對傳統都有著執念的兩個人,跨越了領域,跨越了界限,跨越了時代,站在了同樣一個地方——讓大家看到原來語文還可以這麼學,文字還有這麼多面向和可能。

當方文山遇見網課老師,一場關於文學的切磋

姜老師用七里香上課

律動的、流轉的

這不是方文山第一次與教育扯上關係,儘管大家對他的第一印象還是音樂人、作詞人。

2008年,他創作的《青花瓷》同時選入山東、江蘇兩省的高考試卷,一個以歌詞作為題引,另一個則是表達「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的青花瓷展示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當時,他接受媒體採訪說過,創作能夠得到重視,是件喜事,教育部門把通俗文化和課本知識結合起來,才會使學生產生更大興趣。

他也有疑惑與迷思,怎麼才能讓年輕人真正地愛上文學,愛上傳統。方文山寫過無數與中華文化相關的歌詞,他試圖透過流行文化與年輕一代對話,他覺得這是一種繼承,也是一種新的嘗試。可是,好的對話沒有那麼容易發生。

方文山記得多年前,他在北京故宮做過一次講座,題目叫,如何讓年輕人親近傳統文化?這個題目讓他感到一個擺在面前亟待解決的事實——年輕人不親近傳統文化,他們親近通俗文化。灌輸很難,只能透過課堂,透過生活來幫助他們用流行的理解傳統的。歌詞入課文,音樂入考題,這些都是方法。

「學校不能假裝它們不存在,我們可以篩選,哪怕只是授課的百分之一點點,都是有必要的。」方文山說,電影、戲劇、小說、線上遊戲、流行音樂,都是無法與年輕世代分離的元素。

這些能夠融入現代元素和通俗文化的課堂,正是方文山小時候所期望過的,活潑生動,有場景有故事。那時候他沒能接受過這樣豐富的教學模式,是有遺憾的,小時候他也按照老師們的要求背誦唐詩,「沒覺得有多好。」方文山笑了,「小孩子嘛。」死記硬背的幾年裡,心中小火苗始終沒有被點燃過,直到遇見了宋詞。

那是方文山真正愛上文學、愛上傳統文化的瞬間。他說,宋詞不像五言絕句、七言律詩那麼工整,故事性、畫面感很強,特別李煜、李清照的詞,為他打開了另一扇世界的門。「我才發現原來語文課可以不那麼硬梆梆的,可以變得有律動有流轉。」那大概是中學時代的事,直到十六七歲,方文山才明白自己喜歡什麼,也因此跟隨命運走到了音樂詞人的路口。

為什麼小時候沒能愛上文學呢?方文山覺得還是因為小學時候沒人引導他,或者沒有一節真正有趣的、活潑的語文課,讓他陷進那些文字的美中。幾十年後,再回想當初的語文課,能記起來的,有趣的,都是充滿「故事性」的。讓學生們自己編李白《靜夜思》裡的故事,一起探討「清明時節雨紛紛」背後的場景……

「有趣好玩太重要了,它會讓語文課變得有生氣。」方文山說,有趣不是吸引孩子那麼簡單,它還將成為長久學習、終生學習的續航力。這也是他常年在大陸推廣漢服文化的原因,透過通俗的、流行的方式去解構課堂,解構知識。他清楚地知道,學習傳統,繼承傳統,不代表要完全復刻它們。不可能回到穿著漢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但成人們可以用孩子們理解的語彙和觀念,去幫助他們,帶領他們。

姜明慧也有著相似的想法,2019年5月,第一次在清北網校上課時,她就穿了漢服。一年四季,十幾套,順應時節地穿,講唐詩,穿襦裙;說到《世說新語》,穿魏晉時期的服飾。學生們也好奇,會說真好看啊,也想讓媽媽買。姜明慧覺得這些漢服的投資很值得,不僅是潛移默化地傳承文化,也是變透過去的教學方式。

作為漢服同好,方文山得知姜明慧的漢服教學法,覺得太棒了,他覺得這種教學的變化,也是現代社會傳播方式的變化,世界不是一成不變,老師和學生同樣是。這些才是社會的脈動,是孩子們關注的,「正統教育系統不要把這些排拒在外。」方文山說。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當年姜明慧最害怕背誦的課文之一。現在變了,去年出了一首網路歌曲《琵琶行》,她的學生們爭相要求在課上連麥背詩,「在過去哪有這麼積極?」她笑了,這就是興趣的力量。

找到興趣和喜歡,方文山和姜明慧覺得這很重要。從《七里香》到漢服,他們想從各個方面為孩子們打造一個全新的課堂,用流行的、通俗的角度打通傳統領域,讓孩子們看到語文課外還有很多可能性,傳統文學也不那麼枯燥遙遠,一切都可以變得鮮活,變得廣闊。

當方文山遇見網課老師,一場關於文學的切磋

姜明慧

好的流行,也在重新詮釋語文

2008年到2020年,這是姜明慧擔任語文老師的12年。

清華畢業之後,她就在清華附中教語文,一教就是五年。開始當老師的時候,姜明慧沒覺得當老師有那麼難。那時候的學生和她自己小時候沒有太大區別,資訊來源還是飯桌上父母說了啥,家裡電視上演了什麼,同學間的小秘密。2013年開始,智慧手機普及,學生們獲取資訊的渠道有了非常明顯的變化,廣度變廣了,覆蓋面積大了,這意味著他們「要得更多」。過去給六年級講魏晉風度學生是懵的,而現在的學生連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細節都信手拈來,還會有人故意拿冷門的語文知識來「刁難」姜明慧。

時代變化讓她覺得,基礎教育是必須的,但也有它的不足。後來她來到清北網校,想做的就是帶領一些有經驗、實戰過的老師們去做一次關於基礎語文教育的創新,因為這裡沒有學校的進度壓力,他們可以花更多心思在每個孩子上。也因為沒有了壓力,老師和學生在這裡,能更愉快、更自由地學習語文。

在課堂上穿漢服,用方文山歌詞上課,實際上,姜明慧做的遠遠不止這些。抖音上火什麼,她都在追。學生口味總在變,有段時間特別喜歡中國風,《出山》、《下山》,《芒種》這些抖音神曲她也能拿來上課。

今年,暑期課姜明慧用《下山》「奇筋異脈力破天,一身正氣蕩人間」來講解誇張手法,學生們表現得高興極了。上《聊齋志異》,她用皮卡丘作為主人公,一邊讀課文,一邊告訴學生,你看走到這裡,皮卡丘是什麼感覺,遊戲體驗感般的授課方式,讓孩子們身臨其境。

還有一些脫離課本之外的嘗試,做動漫小人物、自己的表情包、課間唱歌,甚至和脫口秀演員似的埋下一個又一個爆點。

「跟演小品、說相聲的抖包袱似的,我們上課也要有包袱。」姜明慧說,作為語文教研負責人,她帶領的清北網校的老師們都有這樣的覺悟,他們把語文課當做一門極為重要的演出功課,細心地為它們的聽眾學生們設定精妙的起承轉合。

姜明慧覺得,好的教學素材,不僅是幫助孩子,也是在幫助她自己。她反覆稱歎,方文山真正把流行文化和傳統文化,和知識結合了,《威廉古堡》唱了吸血鬼文化,《愛在西元前》談到古巴比倫文明和漢謨拉比法典,《爺爺泡的茶》裡提到《茶經》和陸羽。它不是為了語文而生,可卻是真正的語文素材。好的流行,在折射傳統的同時,也在教會老師們如何去理解語文。

資訊時代,如何讓學生在紛雜的資訊洪流裡找到最需要的——這也是擺在姜明慧面前的挑戰。她一直在鑽研。最先要被挑戰的就是專注力,成人從碎片化中抽身,專注於一件事情都很困難,更何況是孩子。姜明慧要設計更多的趣味點打中他們,線上可能更需要師生互動點,她說,自己的網課每5分鐘就會有一個包袱。

網路時代的教學,學生的反饋十分直接快速,看評論區的彈幕就知道這節課是否有趣,能不能吸引他們。姜明慧發現,只要戳中學生們的點,他們會不停地討論,很激動。之前她上過古詩《別董大》,解釋董大是誰,董庭蘭,當時非常著名的音樂家,巴拉巴拉說一堆,學生都沒有反應,再解釋天下誰人不識君,姜明慧就把董大比喻成那個時代的周杰倫,你們這個時代的華晨宇,評論區就炸了。姜明慧說,這的確是個很小的例子,可是反映了老師要如何教授學生,不是高高在上有距離感的教導,而是透過各種方式拉近距離。

無論是抖包袱,還是拉近距離,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興趣,對語文的興趣,對學習的熱情。方文山也認同這一點,在他看來,中學生會有自己的想法和愛好,而小學生還沒有成熟的想法和是非,只有當學校、老師、家長進行正確的、積極的引導,才能幫助他們剝開迷霧,找到心中最亮的那顆星星。

當方文山遇見網課老師,一場關於文學的切磋

姜明慧平時上課圖

新語文:把文化寫成歌

8月14日,越過2004年《七里香》初來的夏天,方文山和姜明慧終於相遇了。他們在清北網校的大師課上,共同為孩子們、家長們上了一節公開課,教授如何把文化寫成歌。

這一天,姜明慧在北京穿著漢服,方文山在臺北辦公室裡,背景則是書籍古物。第一次接觸網課的方文山,看到不停滾動的彈幕,不禁頻頻感嘆:「這也太快了吧。」彈幕中的同學紛紛報出自己的所在地,方文山說,真的沒想到這堂課聚集了這麼多天南地北的同學,以前為了聽一堂課要經歷好幾小時的舟車勞頓,現在能夠以這樣的方式讓大家線上學習,真的很好。

當姜明慧問起方文山創作歌曲背後的故事,方文山聊起了那首膾炙人口的《青花瓷》。他神秘地告訴大家,原本這首歌要叫《青銅器》,因為上面的銘文象徵愛情的神秘,出土年代象徵愛情久遠,後來覺得太過殺伐氣,第二名字叫《汝窯》,也因為沒什麼人知道而放棄,最終選用了大眾比較知道的《青花瓷》作為歌名。方文山覺得,這就是流行文化的誕生步驟,它需要符合大眾的審美,它需要被流傳,被接受。

通俗文化與教育方式有著異曲同工的地方,不能太過遙不可及,得接地氣,得貼近生活,才能真正被人接受。

連線中,姜明慧還向方文山提出了一個學生們最關心的問題:「現在學生們很多時候不知道作文應該怎麼寫,而這一點其實和寫歌是有一些共通性的,方老師有沒有什麼可以分享的經驗呢?」

方文山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給學生們講述意象;「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他用東風破的節奏教學生們填詞,用既有的歌填自己的故事;「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裡」,他用《青花瓷》的歌詞講述文字的張力,又講述了「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當中的畫面感,讓孩子們多從古詩詞中尋找文字的藝術,讓孩子們從大量的閱讀中豐富人生的視野,他講述了人稱法、意象法、修辭法,儼然一個頗有經驗的教師。

過去,很多人對方文山的認識是從周杰倫開始的:周董音樂背後的男人,那個最會為周杰倫寫詞的人。事實上,拋開方文山優秀作詞人的身份,他同樣也是「語文教育背後的男人」。他在清北網校大師課上展現了之前從未有過的一面,讓很多人看到了他對語文教育、對大眾教育的思考。

當被問到為什麼歌詞可以作為課堂教材時,方文山提出了「文字有千萬種思路」的概念,「文字不見得只能是小說,是散文,也不是隻能被閱讀,它可以變成流行樂、變成歌詞、變成影像、變成雕塑,變成繪畫,有顛覆也有突破。活潑有趣,不要讓孩子們上來就抗拒語文。」

方文山讓人們看到,有太多通路可以抵達語文,連結語文。他表達了對年輕孩子們的羨慕,他們擁有太多的時間去創造可能,「人生的意義在於,你們都有選擇權,你們可以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他鼓勵孩子們去看書,去嘗試,去創作,為自己創造可能性。「就像寫作文,不要畏懼,第一句寫下去就對了。大不了重頭來過。」

姜明慧也是如此,12年的教師生涯讓她發現,觸達語文的媒介從不是侷限的,流行的,網路的,娛樂的,衣食住行,影視遊戲,每一條都可以抵達語文,每一條都擁有難以想象的可能和空間。

這是當代新語文概念的縮影,也是清北網校創作教育的折射與嘗試。

現代教育需要流行,需要不同方向的人朝這裡湧來,對文字,對課堂進行重新構建。短短一個小時的大師課,不僅是一場因《七里香》而發生的重逢,更是愛教育、愛文學的重逢與切磋。在這裡,當年因為興趣愛上宋詞的方文山,從床底抽書迷上文學的姜明慧,彷彿對在道路起點的孩子們說,「來吧,加入我們,一起愛上語文吧。」

當方文山遇見網課老師,一場關於文學的切磋

方文山和姜明慧進行了一次關於語文教學討論

Tags:方文山明慧語文七里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