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夜雨丨吳洛加:巷陌裡飛揚的人間煙火

由 上游新聞 發表于 美食2023-01-20

簡介我輩重慶土著常去的巷子餐館,要麼在隔壁,或者在樓下,來來往往皆是熟人,你可以從陽臺探出身子朝對面餐館夥計吼一聲:“牛肉麵二兩,肉多面少,做好了喊我

擔擔麵的擔讀一聲對嗎

夜雨丨吳洛加:巷陌裡飛揚的人間煙火

巷陌裡飛揚的人間煙火

吳洛加

重慶。朋友老楊起了個絕早,一會兒去機場坐頭班飛機前往廣東。老婆撐著身子要起床給他準備早點,被老楊按回了被窩。他告訴老婆,巷口的張家小麵館應該開門了,去那兒吞一碗熱騰騰的酸辣小面,比吃啥都安逸。

張家小麵館果然亮著燈,各色作料羅列案上,爐火吐著藍焰,鍋中水哼哼著微波盪漾。老闆:“又來吃頭鍋面嗦,老規矩,少湯免青提黃”。張家麵館小到猶如微縮,但紮根這條幽深的巷子已有七八年,與周圍居民很熟,熟到能準確說出張三李四王五的口味嗜好。老楊是常客,隔三差五便來吃麵。老婆說家裡可以給你煮呀,他卻搖搖頭,嫌冰箱裡的隔夜麵條不新鮮,作料更是缺這少那,根本無法與麵館的相比。老楊還有一個特殊原因,坐在店內那張用鹼水洗得黃桑桑泛出木紋的桌子前,總會想起兒時的一些往事,碗中面能吃出更多味道。

在老楊吃罷小面鼓腹而出的同時,朝天門小商品批發市場周邊巷子裡的各色餐館,已經送走了好幾撥開著貨車或者拎著蛇皮口袋的食客。這些商販大多來自遠郊鄉鎮,雞鳴即到,採購後填飽肚子馬上得趕回去,儘快將最新的商品擺上貨架。批發市場由幾十幢或高或矮的樓房組成,燈火輝煌,像一個個晶瑩剔透的瓜,瓜們被一條條同樣燈火通明好似藤蔓的街巷纏繞串聯,巷子裡鍋碗瓢盆叮噹響,香氣伴著乳霧飄散。商販對市場周圍密如蛛網的巷子很是熟悉,哪家的豆漿濃釅油條香脆包子安逸小面巴適,早就瞭然於胸,一來就各取所需;那些偏好早晨必須就著燒白、豆花吞一大碗甑子米飯的主兒(說要做一天活呢,吃乾飯經餓),輕車熟路鑽進巷子熟悉的館子大快朵頤。

夜雨丨吳洛加:巷陌裡飛揚的人間煙火

山城重慶到底有多少條巷子,沒有誰能夠數得清說得準。以城市中心的渝中半島為例,整座城池從峰頂鋪陳到谷底,望不盡樓的山、房的林。幾十年來雖然不停地逢山鑽洞遇水搭橋,讓城市道路越來越平順,但特殊地理環境造成的高低落差,除了公路相通,還得依靠成千上萬條粗細短長的巷子勾連,離開了巷子的重慶還算得上重慶麼?

自古以來,重慶的巷子都與飲食關係密切,我兒時記憶中,天下最美早點莫過於清晨經過我家門前巷子的白糖糕:色雪白,質綿糯,味甜香。幾十年後讀到某大作家回憶八年抗戰重慶生活的文章,他不能忘卻那個腰扎藍布圍裙的老者,挑著電石燈照明的擔擔麵吆喝著從巷口進來,買主一聲喚,便卸擔、配料、煮麵。人與燈離去,椒的辣、醋的酸、蔥的香卻久久縈迴在長巷的深夜。

許是門檻低投資少的緣故,重慶城的巷子餐館大多其貌不揚,環境陳設很下里巴人。餐館的個兒偏小,小到需要留意才能發現。這類經營場所在隔壁成都謔稱“蒼蠅館”,重慶則呼為“巴壁館”,言逼仄如紙可以貼在牆上。如果你去過山西的懸空寺,就不難理解“巴壁”的絕妙含義。因其狹小,許多面館甚至連條桌都容不下,往往靠牆支起一長溜窄窄的木板,食客面壁下箸,碗沿與牆壁接吻。哈哈,古人面壁思過,本尊面壁品的卻是美味,豈不妙哉!

很多隱身巷子的巴壁館不為門面搽脂抹粉也就算了,甚至連個招牌都沒有。便猜,是老闆腋中少了文墨,還是圖撇脫嫌麻煩。我曾在某條打著燈籠也難找的巷子深處見識過一家餐館,專營一雞四吃,遠近有些名氣。七八年了,一直沒得店名。有好事者以“深巷子一雞四吃”免費賜之,店老闆順水推舟笑納,任上述八字在食客間口口相傳,但他家門楣上方至今仍是白板一塊。

夜雨丨吳洛加:巷陌裡飛揚的人間煙火

巷子裡生產美味的廚者主要來自兩條渠道:其一,進城掙錢的農民工,其二,城裡下崗後的再創業者。如果硬要分個誰多誰少,前者無疑佔了絕對比例。放眼全市的酒樓飯店,你會發現奔忙於後廚的當爐者也概莫能外。我朋友老陳戲言,而今城裡人的吃吃喝喝由“二哥”說了算。其實又豈止重慶一城呢?無數甩掉鋤頭到城市追尋發財夢的農家兒女,選擇就業的第一個站點往往就是遍佈城市角落的餐飲小店。他們也許沒有接受過正規且嚴苛的烹飪培訓,但並不妨礙憑著對美食的認識開始煎炒烹炸。有個赤腳穿著膠鞋走出大山溝的崽兒,頑固堅持其家鄉的烹術,讓蓮花白的葉片出現在回鍋肉的盤子中。如此組合雖然入不了教科書,偏偏征服了不少吃慣了以蒜苗作為標配的食客,也為打工的館子圈粉無數。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廚師被老闆寵愛有加,連年調增工資,還將他的“蓮白回鍋肉”做成燈箱光耀門庭,號稱“鎮店名菜”。熟悉重慶餐飲的人知道,如今聲名顯赫的很多佳餚名菜,追根湖源,能在巷陌陋廚甚至村野小店找到它們最原始的身影。英雄不問出處,巴壁館摔打造就了不少後來的名師藝廚,巷陌煙火韻味深長迷人得很呢。

外地友好如果想探尋“最重慶”的地方美食,我肯定會建議他們不妨去鑽重慶的巷子,說不定蓊蓊鬱鬱的黃葛樹旁或者長滿青苔的堡坎下面便能遇見驚喜。許多朋友如數家珍曬出他們在洪崖洞、十八梯、磁器口等景區小巷快樂吃喝的場景,我為他們熱愛重慶的精神感動,也為自己很少去這些網紅地打卡而羞愧。但還是建議他們把重慶巷子鑽得多些深些,這樣才會發現風味更地道,價錢更親民。我輩重慶土著常去的巷子餐館,要麼在隔壁,或者在樓下,來來往往皆是熟人,你可以從陽臺探出身子朝對面餐館夥計吼一聲:“牛肉麵二兩,肉多面少,做好了喊我。”夥計諾諾,面可以少,但肉肯定不會多給。有宅家男女休閒到底,一身睡衣和拖鞋光臨,無需擔心衣履失格會遭夥計白眼,他那館子的胖老闆常常就是短褲+光巴胴+圍裙,閃悠著一身肥肉樂呵呵端來你最愛的燒白、肥腸、蹄花湯。隔壁張么爸某日去那店吃飽喝足,付賬時發現忘了帶錢,老闆見他一臉尷尬,哈哈笑了:多大點事嘛,隨便哪天給都行。一條巷巷住著,未必你還跑得到好遠嘛?

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重慶越來越多年輕人把樓下館子演繹成了自家廚房,過起了“飯來張口”的瀟灑生活。上週我侄女喬遷新居,眾親友前往賀喜。屋看了,茶喝了,廚房卻不見一絲動靜。有娃兒大喊“開得飯了哦”,侄女瞄了一眼牆上掛鐘,手機撥出一串號碼。十分鐘後兩個夥計用抬盒送來了熱氣騰騰的雞鴨魚肉羹湯點心,甚至連水酒與碗筷也悉數上門。原來侄女早就在隔壁巷口的餐館預定了酒菜,到時一個電話便召之即來。

有人說,為重慶啟明的第一盞燈,也許來自某條小巷的早點鋪,而慰藉飢腸轆轆夜歸人的,永遠不缺巷尾火鍋館燒烤攤的點點爐火。巷陌裡飛揚的人間煙火,溫暖了日子,潤澤了歲月,讓你我他更加熱愛家鄉,也更珍惜生活。

一週後,遠在廣東的老楊來電:嘴巴淡出鳥來咯,明晚回來,頭件事就是哥幾個整一頓火鍋:老地方,“巷子土灶香”,不見不散!

(文內圖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吳洛加,重慶雜文學會理事,重慶散文學會會員,重慶美食文化研究會研究員,美食評論人。寫作四十餘年,著書發文逾130萬字。)

Tags:巷子重慶餐館麵館巷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