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被科研頂流佔領的知乎,釋放了什麼訊號?

由 豹變官方號 發表于 藝術2023-01-29

簡介知乎整個社群的氛圍,不是以“權威”“專家”使用者主導,而是以“專業”的內容主導

知乎上如何檢視自己的提問

被科研頂流佔領的知乎,釋放了什麼訊號?

「核心提示」

一個有關數學的話題在知乎被引爆了。11月初,華裔數學家張益唐發表了一篇轟動數學界的論文,隨後他受邀做客知乎訪談,並親自在知乎上回答了相關問題。該話題不僅瀏覽量迅速突破千萬,而且吸引了不少學界大佬親自下場討論。科研頂流們為何獨愛知乎?在當下“娛樂至上”的網際網路氛圍裡,知乎又為什麼執著於對專業科學內容的維護?

作者 |

趙若慈

編輯 |

劉楊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再次震驚了整個數學界。

11月4日上午,張益唐的論文《離散均值估計和朗道-西格爾零點》正式對外公開,堪稱數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六天後,張益唐夫婦以遠端影片的形式,與北京大學數學系畢業的知乎CTO李大海、知乎答主@travorLZH進行了交流 。這是張益唐在釋出該重要論文後,首次公開接受採訪。

張益唐還親自在知乎回覆了網友們關於論文成果的提問。

他的回覆迅速引發關注,衝上知乎熱榜,相關話題瀏覽量破千萬。一位網友留言稱:“必須搶個前排,活到現在離頂級數學家最近的一次。”

不僅網友前來圍觀,學術機構也注意到了張益唐的公開發聲。北京大學官方公眾號、世界權威科學雜誌Nature都引用了張益唐知乎親自答中的內容。Nature還特意強調內容出自於知乎,並給出連結方便讀者點選檢視張益唐原文。

目前,

這條“親自答”已獲2.7萬點贊,其中不乏Meta FAIR研究院研究員田淵棟、MIT博士覃含章等學界大佬。

不少知乎數學優秀話題答主們也紛紛拆解張益唐的論文,表達自己的見解。一時間,該問題的討論區熱鬧得彷彿一場高校線上頭腦風暴。

2021年,創始人周源在演講中將知乎形容為一個“虛擬咖啡館”:“我們穿梭於此,或者仔細聆聽,或者高談闊論,大家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聚集在知乎的科研頂流們,為何對這個虛擬咖啡館情有獨鍾?

1、科研頂流在知乎

英國數學家哈代曾說:“數學是一種更適合年輕人的遊戲,數學家成名都在年少時。”11月11日,67歲數學家張益唐卻在知乎上表示,最能表達自己心情的詩句是杜甫的“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2013年,張益唐發表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這是幾百年來數學界在“孿生素數猜想”上第一個實質性的進展。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解析數論專家Jeffrey Stopple評價稱,

張益唐的兩次研究成果相當於“一個人被雷電擊中了兩次”。

正如德國數學家魏爾斯特拉斯所說:“一個沒有幾分詩人氣的數學家永遠成不了一個完全的數學家”。知乎上的張益唐,是遙不可及的數學天才,更是一位和藹可親的教授。

張益唐不僅用複雜的函式關係式耐心解答了問題,還分享了自己在學術生涯中的人生體驗。他直截了當地表示:“這一輩子就是做數學的命了,我不做數學都不知道幹什麼。”

此外,

張益唐在知乎上以真摯的文字描述了自己對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音樂家的熱愛,直言年輕時蘇小明是他的“偶像”。

他還談到了自己最欣賞的杜甫的詩句,以及自己和夫人、孫女的生活交流。有網友在評論區表示:“通篇讀下來非常流暢溫和,但又給人力量和啟發。”

被科研頂流佔領的知乎,釋放了什麼訊號?

作為國內最大的網際網路問答平臺,知乎吸引了大量青年和專業人士,科研專家、院校教授、海外留學生等聚集在這裡。

知乎上的學術頂流們,不只是“專家”與“權威”,也是一個個生動、親近、真實的使用者。

在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長聘副教授董彬的知乎主頁上,可以看到,他會回答專業領域的問題,也會點贊“如果南美洲出現了一條50 km長、1兆噸重的巨蛇,地球上的生物會全部滅絕嗎”這類有趣的話題。

知乎老使用者西交利物浦大學助理教授@Yuhang Liu在知乎已經回答了4000多個問題,其中既涉及哥德巴赫猜想、二元函式可微等專業學術領域,也有職業、人生等熱點話題。

知乎使用者們同樣在這裡主動追逐科技大佬的腳步。在“知乎上有哪些‘硬科技’領域的專業人士”提問下方,網友們紛紛列舉自己關注的學界頂流們,這些頂流們的研究方向從航空航天、數學、物理、化工到計算機、人工智慧、通訊、地質、考古等領域。

資料顯示,知乎透過使用者行為/身份資訊的演算法識別到的站內科研人群總量大約有544萬人。

2、專業認真,多元包容

科研頂流聚集在這裡,源於知乎長期以來所構建和維護的“專業”“認真”“友善”“開放”的社群氛圍。

知乎整個社群的氛圍,不是以“權威”“專家”使用者主導,而是

以“專業”的內容主導。

在張益唐的回答下面,有知乎的“親自答”和“專業徽章”這兩個對內容的標識。“親自答”是指此回答由問題相關方親自撰寫,而“專業徽章”則是這區內有著專業創作水平的使用者對其他創作使用者送出的,用來表示對其他創作專業內容的鼓勵。

被科研頂流佔領的知乎,釋放了什麼訊號?

此外,為了加強內容的專業性,

知乎官方還創立了@知乎-大咖來了賬號,定期邀請一些專業人士解答相關問題。

在“目前人類對太陽的研究和了解達到了什麼程度”問題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太陽物理學家汪景琇親自回答問題,分享知識。中國科學院院士董晨在知乎回答了有關免疫系統與健康的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植物學會理事長種康回答了有關種子技術的問題等。

不僅如此,

在演算法機制上,知乎一直將內容放在首位,對專業科學內容給予流量傾斜。

2021年,知乎推出“獲得感”社群內容標準,對符合“獲得感”標準的內容給予2倍以上的流量曝光,而科學領域內容相比於其他領域,更容易使使用者直接擁有“獲得感”,所以被賦予了更高的分發權重。

知乎創始人兼CEO周源也曾表達了知乎重視科學的決心:“無論科學領域是不是風口、有沒有流量,知乎將會始終堅持在科學領域的投入。”

另外,

對科研頂流而言,知乎除了是一個表達觀點的“講臺”,也是一個思想碰撞的“論壇”。

張益唐的知乎回答中,提到“在知乎上和一個關注我論文的小夥子交流”。這位小夥子高中時就獲得某數學競賽全球第一名。

張益唐認為,年輕人要利用網際網路時代的資訊優勢不斷學習,同時發揮想象力,不要把前人的東西看成至高無上的。“這個東西別人這麼做的我能不能換一種做法,或者我能不能突破它?不斷自我提問,不斷自我嘗試,走出新的路子來。”

正如周源曾經提到的:“雖然知乎最核心的功能是問與答,但我們在建立之初就明確,我們其實做的並不是問答的功能,而是

搭建的一個公共討論協議,要構建一種新的關係鏈,為整個社會進行廣泛的溝通交流提供一個基礎設施。

大部分社群主要以“發帖”來表達觀點引起討論,其重點在於“發帖”的內容。但是知乎打破了這一點,以“一問對多答”的形式構建社群生態,其中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成為帖子的重點。

可以說,

知乎提供了一個在知識上“突破”的環境。

今年9月27日,有關鳥中活化石震旦雅雀的提問登上知乎熱榜,最高衝到熱榜第7位,瀏覽量85萬+。在此之前,央視在報道中提到上億年前震旦雅雀,不少媒體跟進報道,將年限鎖定在4。5億年前。

知乎答主@老牛頭從古生物學角度指出,震旦雅雀年代探究4。5億年和上億年均不符合事實,獲贊2300+。隨後,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生態學博士、中國動物學會會員朱磊深夜發文,力挺知乎答主@老牛頭回答的科學性,並貼出大量論文和史實論證。最後,百度百科修改了有關震旦鴉雀的詞條。

這種對“專業”的尊重和對“多元”的包容,讓科研頂流、學術大佬們更願意在這裡分享觀點,享受與其他“有識之士”的思想交流碰撞,也

讓知乎的內容做到了“高而不冷,低而不俗”。

3、為什麼知乎要堅守科學內容?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曾經向知乎網友發起提問:年輕人會因為哪些原因對科研“望而卻步”,如何幫助他們安心做研究?

知乎答主“極薩學院冷哲”留下了這樣的回答:“現在科研工作者普遍的難點,一是門檻高,二是待遇一般。要想把最聰明的那群人從金融或者其他賺錢的領域拉回到科研這個平臺上,其實需要考量的事情非常多。”

與科研工作者面臨的情況類似,對知乎來說,始終如一地強調內容的專業性,就好像是

聰明人在做“笨功夫”

,這在當下泛娛樂化的網際網路氛圍中,多少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但多年堅持下來,知乎在使用者中聚集了一批頂尖科研人群,他們創作的內容形成了知乎內容取向的基本盤,甚至是未來發展的基石。

可以說,

知乎對專業內容的堅持,不僅從方方面面塑造瞭如今社群生態,也讓“社群生態”變成了知乎下一個十年最重要的戰略。

今年4月,知乎宣佈了“生態第一”戰略,表示將重點關注創作者體驗、內容獲得感、良好的社群氛圍和匹配社群發展節奏的商業化增速四大問題。

8月10日,周源在《12年、中途和1000萬鹽選會員》這篇文章裡提到:“對我而言,我們既要把知乎社群建設成為知友心中值得信賴的社群,同時也要加倍努力,讓公司成為公眾認可的能賺錢的好公司。這就意味著公司要和社群共同成長,尤其注重‘生態第一’。”

在知乎將“生態第一”提升為公司的首要戰略任務時,“知友”們也在反哺知乎。

一方面,越來越多有學識、有見解的優質使用者被吸引進來。今年,知乎每月活躍使用者數量超過1億。7月份,知乎月鹽選會員數突破1000萬。

使用者在知乎搜尋問題時,也許不能搜到“標準答案”,但卻能搜到一個個真實、有力量、有共鳴的答案。所以,知乎聚集了大量有好奇心、求知慾的使用者,他們在表達、交流中與知乎共同成長。

另一方面,

優質使用者們又推動著更好的專業內容產出,形成良性迴圈。

2021年12月到2022年1月,知乎科學曾經發起了一次“數學問答集市”活動,請數學領域的優秀答主成為出題人,以“知乎答主挑戰書”向知友們發起提問,並用經典著作作為獎勵,鼓勵使用者參與活動。資料顯示,“數學問答集市”活動產出3萬多條有效回答,6千多個問題,日均調動創作者3500位。

而在

每年高考結束後,也會有很多人聚集在知乎上討論數學題的解法。

2022年,某省2003年高考理科狀元、數學單科狀元餘正熙就在知乎上貼出自己手寫出所有題目的解析,指出今年數學卷可以和2003年競爭“最難數學卷”。評論區的網友們紛紛表示“膜拜大佬”,不少今年高考生也在評論區分享自己的答題感受。

2022年高考期間,知乎高考整體相關內容的總瀏覽量超過25億次,同比增長57%,擇校相關話題的內容總量增長至約770萬條。知乎正在成為考生備考、填報志願、選擇學校等核心內容的首要消費場景。

良好的社群生態對於知乎的反哺,也直接體現在了財報資料上。

知乎今年二季度財報顯示,在“生態第一”戰略下,知乎正追求可持續的高質量增長。第二季度營收達到8。36億元,同比增長31%。付費會員收入創下2。71億元新高,同比增長75。1%,在總收入中的佔比首次升至第一位。

對知識類問答社群而言,堅守科學內容無疑是最有價值的事情。喧囂的時代裡,知乎為使用者們構建了一座知識之城,理想在此生根發芽。正如知乎十週年演講中,周源說的那樣:“或許,在知乎社群這個‘虛擬咖啡館’,已經悄然孕育著一些改變世界的‘小尖角’。”

Tags:知乎張益內容社群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