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

由 血管醫生王友彬 發表于 藝術2021-12-09

簡介一項研究評估了因CT掃描而發生致命癌症的風險,並估算出1歲兒童行1次腹部CT後因該次輻射暴露造成的終生歸因癌症死亡風險是1550,行1次腦部CT則為11500

石曉林與高遠的是什麼電視劇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

版權宣告:本篇科普文章由

@血管介入科王友彬醫生

原創並享有版權。

三甲醫院主治醫師,彩虹醫生公益組織成員,擅長血管疾病及腫瘤微創治療。

國慶電影檔最火的電影莫過於

《我和我的祖國》

了。七位大導演分別取材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以來,用七個故事講述了祖國經歷的歷史性經典瞬間。七個故事分別是:《前夜》、《相遇》、《奪冠》、《迴歸》、《北京你好》、《護航》、《白晝流星》。其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第二個故事

《相遇》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

《相遇》講述的就是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期間的故事!高遠(張譯飾演)作為無數科研人員中的一員,秘密參與了原子彈實驗。但是作為秘密專案,他去做什麼,去了哪,不能告訴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家人。高遠也因此從女朋友方敏(任素汐飾演)身邊“蒸發”了3年。在一次核試驗中,為了試驗基地和同志們的安全,他毅然回到了實驗室,冒著受到核輻射的危險,關閉閥門避免險情發生。而他自己卻受到直接核輻射,時日無多。直到在公交車上偶遇方敏,兩人演繹了一段令人動容的愛情故事。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

高遠內心的深情、愧疚、不捨、無奈、不甘心……所有變化透過張譯的眼神傳達給了觀眾;而方敏的愛意、悲傷、思念、激動、不捨透過微笑讓觀眾痛哭。

張譯靠雙眼演盡人生掙扎,任素汐用笑容演繹“哭戲”。在為兩位好演員點讚的同時,有醫生職業病的我不禁想和大家探討一下:戲中的高遠怎麼了,得了什麼病?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

首先,高遠(張譯飾演)受到核輻射後,口罩就被鮮血染紅了;後來在醫院裡,他躺在病床上,虛弱無力、面色和嘴唇發白,軍醫說他血小板很低,血液中有大量的幼稚細胞。

這是典型的

急性放射病

的表現。

急性放射病:人體在短時間受到大劑量輻射後,導致的機體多器官功能損傷的臨床綜合症。

急性放射病患者的病程進展特點非常明顯,初期反應期,多表現嘔吐,噁心、乏力,怠倦,區域性受照可出現紅斑,病人一般情況可,此時,有經驗的護理人員就要做好病房消毒準備,預防感染。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

假愈期,患者症狀明顯好轉,呈假愈表現(高遠從醫院私自跑出去,可能就是在這個階段),不要認為患者已經好轉。患者一般很快進入極期,也是最危險的時期;患者血象明顯下降,白細胞降低很低,容易發生感染,所以前期消毒隔離措施很重要,如果有條件,還要加用層流罩,一般血液病醫院都有。

注意定期做病房、罩內空氣的細菌培養,醫護人員進出要穿隔離衣。此期患者脫髮嚴重,幾乎脫光。極期是患者心理波動最大的時期,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工作。在有效的救治措施保障下,患者多安全進入恢復期,血象逐漸回升,白細胞大於1000後可以撤掉層流罩,患者可以出病房活動,完全康復後,還要對患者進行長期醫學隨訪。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

劇中張譯因為距離受到大劑量核輻射,身體狀態極度危險,又為了解原子彈試驗是否成功私自跑出醫院,導致最終的死亡。

急性放射病常見的症狀有:頭昏、疲勞、失眠、皮膚髮紅、潰瘍、出血、脫髮、嘔吐、腹瀉、白血病等。還會增加畸變、遺傳性疾病、癌症發生率,影響幾代人的健康。一般來說,受到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致畸、致癌的風險越大。

輕度損傷:可能發生輕度急性放射病,如食慾減退、不適、頭暈、乏力等。

中度損傷:可能引起中度急性放射病,如頭昏、無力、噁心、嘔吐,白細胞數下降。

重度損傷:可能引起重度急性放射病,雖經治療但仍有50%受照者可能在30天內死亡,其餘50%能恢復。表現為多次嘔吐,可有腹瀉,白細胞數明顯下降。

極重度損傷:引起極重度放射性病,死亡率很高。多次嘔吐、腹瀉、休克、白細胞數急劇下降。核事故和原子彈爆炸的核輻射都會造成人員的立即死亡或重度損傷。還會引發癌症、不育、怪胎等。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

讓我們向為了祖國的建設付出了青春、健康以及生命的核工作致敬!

那麼,除了核輻射,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輻射?

實際上,人類的生活沒有一刻離開過放射性,這些放射性是天然放射性,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宇宙射線;

地面和建築物中的放射性;

人體內部的放射性。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

其實,在我們周圍還有一種射線,就是

醫源性輻射

相關閱讀:

闢謠|CT一定比X線好,磁共振一定比CT好。醫生說:沒有萬能檢查

醫源性輻射有哪些呢?

X線平片(CR、DR)、CT檢查、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應用的是X射線;

腫瘤放射治療(放療):包括內照射和外照射。是利用放射線治療腫瘤的一種區域性治療方法。放射線包括放射性同位素產生的α、β、γ射線和各類x射線治療機或加速器產生的x射線、電子線、質子束及其他粒子束等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

目前,美國人群經歷的輻射暴露近一半來源於醫學影像學檢查的電離輻射;而我國隨沒有官方統計,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醫院的大型影像裝置逐年增多,可能我國人群的醫源性輻射暴露比美國只多不少。

當然,

微量的放射性不會危及健康。

多少劑量的輻射是相對安全的呢?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人體每年接受的輻射量不要超過5mSv(輻射計量單位)。

美國的一組資料:一次胸部X線檢查(0。02mSv)、一次橫貫大陸的飛行(0。02mSv)、個體每年所受的自然本底輻射劑量(3。0mSv)。一次腹部CT掃描的輻射劑量相當於400次後前位胸部X線攝影、80次後前位及側位胸部X線攝影或者3年自然本底輻射的累積劑量。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

一些特定患者群體應儘可能避免電離輻射。

兒童

兒童電離輻射風險高於成人,應儘可能避免電離輻射。兒童的輻射敏感性增加,尤其是涉及甲狀腺和性腺這類組織時。除了器官敏感性,兒童體型較小,其接受的輻射劑量較成人相對更大。一項研究估計,1歲兒童行單次CT掃描的輻射劑量比成人高一個數量級(10倍以上)。

一項研究評估了因CT掃描而發生致命癌症的風險,並估算出1歲兒童行1次腹部CT後因該次輻射暴露造成的終生歸因癌症死亡風險是1/550,行1次腦部CT則為1/1500。該結果相當於在當前背景癌症死亡率的基礎上增加了0。35%。2014年的一項系統評價估計,在10歲前接受10mGy的吸收劑量(如,1次頭部和頸部CT血管造影)可導致每10,000例患者多出現1例腦腫瘤。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

兒童中電離輻射的風險與接受的累積輻射劑量有關。一項佇列研究納入了22歲前接受過CT掃描的個體,並將其與接受了低於5mGy累積輻射劑量的個體相比較,結果發現,接受累積輻射劑量大於等於30mGy的個體隨後出現白血病的風險是對照人群的3倍,而接受累積輻射劑量大於等於50mGy的個體隨後出現腦腫瘤的風險是對照人群的近3倍。

相關閱讀:

孕期做x線、CT等檢查,孩子還能要嗎?——談談射線的那些事

孕婦(妊娠女性)

另一個應避免電離輻射的患者群體是妊娠患者群體。多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子宮內輻射暴露與所分娩子女兒科癌症死亡率相關。對妊娠患者和電離輻射的具體輻射防護的3項指導原則為:合理、最佳化和限制。

合理,是指放射學操作應有合理的適應證。

最佳化,或儘可能低的輻射劑量原則,推薦設計出對患者用最低可能劑量進行診斷性影像學檢查的方案。

限制,是指設定給定時期內的最大總輻射劑量。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

還有一點也非常的重要,那就是

遮蔽

少量研究調查了透過遮蔽來減少女性乳腺、男性性腺及甲狀腺輻射的益處。遮蔽這些對輻射敏感的器官可能大幅降低輻射相關風險,尤其是在兒童和年輕成人中。CT掃描期間,佩戴市售的乳腺護罩可使女性乳腺輻射劑量減少40%-61%,睪丸套囊可使男性性腺輻射劑量減少87%-96%,而甲狀腺護罩可將甲狀腺輻射劑量減少31%-57%。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

合理使用放射性操作、儘可能的降低和控制輻射劑量、適當的遮蔽,在醫源性輻射的使用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輻射離我們有多遠?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輻射無處不在!希望大家理性看待放射性檢查,在做好防護的同時,讓射線為我們帶來更大的幫助。

持續輸出循證醫學好文,為您提供

最靠譜的醫學知識科普

如果贊同我的觀點,請幫忙點個關注或點個贊!

把健康知識分享給您的的家人或朋友,和他們一起擁抱健康!

參考文獻:

《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

Chen JX, Kachniarz B, Gilani S, Shin JJ。 Risk of malignancy associated with head and neck CT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4; 151:554。

Brenner D, Elliston C, Hall E, Berdon W。 Estimated risks of radiation-induced fatal cancer from pediatric CT。 AJR Am J Roentgenol 2001; 176:289。

Pearce MS, Salotti JA, Little MP, et al。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CT scans in childhood and subsequent risk of leukaemia and brain tumour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12; 380:499。

McCollough CH, Primak AN, Braun N, et al。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radiation dose in CT。 Radiol Clin North Am 2009; 47:27。

Hohl C, Wildberger JE, Süss C, et al。 Radiation dose reduction to breast and thyroid during MDCT: effectiveness of an in-plane bismuth shield。 Acta Radiol 2006; 47:562。

@健康真相官

Tags:輻射CT劑量患者放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