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北宋大文豪蘇軾,德才兼備,為何仕途那樣不順?

由 娛樂卦師 發表于 人文2021-06-07

簡介從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升遷經歷來看,宋朝中期的官員,不怕你當不上宰相,只要你有才華,又解決國家面臨問題的能力,你就很有機會走上宰輔,蘇軾已經做到了知州、知府一級的官員,未能更進一步,恐怕並非是沒有機會,其實是沒有解決時弊的主張和能力

人為什麼一直不順

蘇軾出生於宋仁宗景祐年間,於宋仁宗嘉祐二年中進士及第,蘇軾的出仕時間基本是在宋神宗和宋哲宗時期。

宋神宗時期,蘇軾歷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後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使。

宋哲宗繼位後,蘇軾升任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後又外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

北宋大文豪蘇軾,德才兼備,為何仕途那樣不順?

雖然說相比於成為宰輔,蘇軾的仕途是比較不如意的,但是相對於一般的官吏來講,蘇軾的仕途算比較順暢的,為什麼這麼講呢?

北宋與之後的明清時期不一樣,地方官做到知府一般就到頭了,北宋雖然在州、府之上還有“路”一級單位,相當於後來的省,但是各路的轉運使並非是由知府、知州晉升上去的,一般都是朝廷直接指派。

而知府在宋朝屬於非常重要的一個進階跳板,知州、知府一級的官員是很有機會升任中樞,就任宰輔的,王安石從江寧知府升任參知政事,范仲淹亦是從慶州知州任上升任陝西路安撫使,再進為樞密副使,然後成為參知政事。

北宋大文豪蘇軾,德才兼備,為何仕途那樣不順?

所以說,蘇軾的仕途只不過是相對於他的名氣沒有那麼高的成就罷了,要真的說多麼不順利其實並沒有,或許很多人都認為蘇軾可以升任中樞,擔任宰相,但其實名氣大的,德行好的文人,又有幾個能夠承擔起宰輔的重任呢?

蘇軾仕途波折的起因,一樁莫須有的“烏臺詩案”

蘇軾為父親蘇洵守孝三年後,回到汴京,繼續為官,此時已是熙寧二年,北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

熙寧四年,蘇軾上書評論新法的弊端,令王安石非常生氣,王安石雖然是北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但是心眼是很小的,容不得別人說他不好,因此就開始給蘇軾穿小鞋。

蘇軾被迫自請離京,所幸王安石的憤怒並沒有影響蘇軾今後的仕途,蘇軾外放為杭州通判,三年後升任密州知州,後改任徐州知州。

北宋大文豪蘇軾,德才兼備,為何仕途那樣不順?

元豐二年,蘇軾調任湖州知州,到任湖州後,例行公事的蘇軾給宋神宗上了一道《湖州謝表》,是官員就任後給皇帝的感謝信。

但是蘇軾的這封《湖州謝表》卻給蘇軾惹了一身禍,其實早在熙寧六年,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沈括到浙江巡查新法實行情況時,看到蘇軾的詩作,就曾上奏宋神宗認為蘇軾誹謗朝廷,只是當時朝廷沒有重視。

蘇軾在《湖州謝表》中寫道:“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被負責檢查百官的御史臺官員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彈劾,指責蘇軾攻擊朝政,反對新法,宋神宗大為惱火,派人趕往湖州,將蘇軾押解回京。

北宋大文豪蘇軾,德才兼備,為何仕途那樣不順?

朝廷在審查蘇軾的時候,蘇軾之前的詩作都被翻出,蘇軾對抨擊新法的罪責供認不諱,其詩作中牽連的人員達數十人,司馬光也牽連其中,一批新法人士強烈要求處死蘇軾,但在王安石等人的求情下,宋神宗免蘇軾死罪,貶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烏臺詩案”成為了蘇軾人生的轉折點,原本雖然反對新法,但是他在神宗朝的仕途還算順暢,在地方上政績卓著、深得民心,在新法執政期間,穩步提升,升任四品知府是沒有問題的,但此案斷送了他在神宗一朝的前程。

不容於新黨,又不見諒於舊黨,成為蘇軾仕途受限的重要原因

熙寧四年,蘇軾的上書批評新法,以及在各地為官的詩文抨擊新法,與新黨的矛盾最終釀成“烏臺詩案”,為蘇軾貼上了舊黨的標籤,走上了新黨的對立面。

北宋大文豪蘇軾,德才兼備,為何仕途那樣不順?

宋神宗去世之後,宋哲宗繼位,高太后臨朝稱制,重用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蘇軾被重新啟用,以朝奉郎身份知登州,不久之後,累官升至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蘇軾看到舊黨上臺後,盡廢新法,大肆打壓王安石變法期間提拔人員,蘇軾看不慣這種行為,認為與新法期間所謂的“王黨”是一丘之貉,於是上書進行勸諫,抨擊舊黨執政出現的弊端,因而又遭到舊黨的誣告和陷害。

蘇軾在京城無法容身,於是申請外放,被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再次來到杭州為官,兩年後被召回朝,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調歷任潁州、揚州、定州知州。

北宋大文豪蘇軾,德才兼備,為何仕途那樣不順?

高太后去世後,宋哲宗親政,新黨再度上臺執政,蘇軾的仕途算是真正走到頭了,先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又再次被貶至惠州,後又被貶至海南島儋州。

宋神宗、宋哲宗兩代,是宋朝新法、舊法政策變更非常頻繁的時期,王安石和司馬光兩位新舊黨的領袖,雖然能力都不錯,但是心胸卻不寬闊,這一時期甚至出現了只講立場、不講對錯的情況。

像蘇軾這種立場不太明確,既反對新法的冒進,也認可新法的部分效果,對舊黨全面廢除新法也大加抨擊,因而就遭到新舊兩黨的共同迫害,最終蘇軾的仕途也就非常的平淡了。

北宋大文豪蘇軾,德才兼備,為何仕途那樣不順?

蘇軾治民有方、治國乏術的政治主張,是其仕途受限的根本原因

都說蘇軾仕途不順,其實不然,從蘇軾的任職經歷來看,他在知州、知府任上的政績都非常不錯,解民之困,使百姓安居樂業,深受百姓的愛戴。

從蘇軾的履歷來看,他是有幾次回朝任職的經歷的,但是為什麼沒有進一步走上高位呢,一方面是不容於新舊兩黨,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蘇軾並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施政綱領。

宋朝發展到宋神宗、宋哲宗時期,內外部矛盾重重,用王安石的話說叫“積貧積弱”,與遼、夏戰爭屢屢失敗,失地未復,歲幣不斷增加,軍隊戰鬥力不強,又因為黃河改道問題,大量良田被淹,百姓流離失所。

北宋大文豪蘇軾,德才兼備,為何仕途那樣不順?

蘇軾雖然在地方任上能夠解決百姓的困苦,但是對於國家面臨的困苦來說,他卻沒有太多辦法,蘇軾的幾次上疏,都是在抨擊新、舊黨的弊端,卻很少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皇帝任用一個大員,首先看的不是這個人多麼高尚,最關鍵的是不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蘇軾沒有建言獻策,卻都在抨擊,說白了在皇帝看來不過是個噴子罷了。

以范仲淹為例,升任權知開封府後,整頓府事,革除弊政,使開封府大治,後范仲淹不滿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與其相互上書抨擊,范仲淹因此事被貶謫出京。

北宋大文豪蘇軾,德才兼備,為何仕途那樣不順?

范仲淹離京後歷任延州、耀州、慶州知州,針對西北的防務與西夏的戰事,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建議,對北宋在西北的防禦系統構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被徵召回朝,升任樞密副使,不久升任參知政事。

王安石升任參知政事的過程,雖然沒有范仲淹那麼波折,嘉祐三年,王安石在度支判官任上,進京述職期間,上萬言書《上仁宗皇帝言事書》,針對國家面臨的政治、經濟問題,提出改革的建議。

宋仁宗雖然沒有采納王安石的建議,但是自此朝廷一直都有重用王安石的意思,王安石堅辭不受。宋神宗即位後,久慕王安石之名,啟用其為江寧知府,王安石提出“治國之道,首先要確定革新方法”,第二年就被提拔為參知政事,位列宰輔。

從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升遷經歷來看,宋朝中期的官員,不怕你當不上宰相,只要你有才華,又解決國家面臨問題的能力,你就很有機會走上宰輔,蘇軾已經做到了知州、知府一級的官員,未能更進一步,恐怕並非是沒有機會,其實是沒有解決時弊的主張和能力。

Tags:蘇軾王安石新法仕途宋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