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龍樹菩薩判定淨土門是“易行道”,皆因此門易、勝、頓

由 通玄峰頂 發表于 人文2021-07-01

簡介如此說來,若全身心歸命於阿彌陀佛,隨順於阿彌陀佛不捨眾生的大悲願,極樂世界對十方眾生既不逆違,十方信願求生的眾生亦不逆違,則生、佛若水乳交融,自然被阿彌陀佛的大願所牽引,得以往生淨土,乃至成就圓滿的佛果,此即偈中的第一句“升道無窮極”,表明

阿鞞跋致是什麼意思

龍樹菩薩判定淨土門是“易行道”,皆因此門易、勝、頓

《無量壽經》有一首偈頌:“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這首偈的前半首和後半首互為表裡,因為“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顯示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同時也因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才導致“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因為前半首偈已經深顯淨土門的特色,所以末學在此稍作發揮,略述管見,希望對有心於淨土法門的善知識們有所裨益,阿彌陀佛!

“升道無窮極”簡言之,即在極樂世界的修行是一直往佛道前進,沒有後退或墮落;“易往而無人”指往生極樂世界是很容易的事,可惜因為太容易了,反而讓眾生難以相信,這一句正好和《阿彌陀經》中所說的淨土門乃“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相呼應。以上是對偈文稍作消文。

淨土門自古被稱為“易行道”,若據經證,此處經文即是。“易”不僅指容易往生淨土,還指往生極樂世界後的修行及證果皆是易事,偈中的“升道無窮極”即顯示這層意思。如何知道呢?當來得透過比較才能確定。首先要了解通途法門中關於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最後證得佛果的過程,然後再對比淨土門的經教,希望藉此聖言量能讓善知識們對於“易行道”有更深刻的理解。根據《菩薩瓔珞本業經》,菩薩有五十二個階位,分別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1。 十信位:

若據天台圓教,這也稱為內凡位,即是佛法中的凡夫。根據《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此十信位的菩薩發菩提心,行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邪見),經過一萬大劫,如果修行不退,就進入到菩薩的初住位。然而《仁王經》也說:“經十千劫,行十善行,有退有進,譬如輕毛,隨風東西。”要到“信不退”,也就是到“七信位”才可以只進不退,“信不退”也就是對三寶的真實功德產生清淨的信心。

2。 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

這三位合稱“三賢位”,從初住位開始即進入“位不退”,也就是不再退墮到凡夫的位置。雖然不再是凡夫,但是菩薩道難行,也時也會退心而轉修小乘佛法,只有到“七住位”才不會退轉到小乘。雖然從“七住位”開始只修大乘佛法,但是不表示一直都會前進,要到“十回向位”滿才會修菩薩行只進不退,所以“十回向位”滿位(即進入初地位)又稱為“行不退”或者“證不退”。

3。 十地:

這一位也稱為“十聖”,即見到中道實相,分證法身。初地的“行不退”雖然一直在菩薩道上前進,但是還起心動念要修菩薩道,要到“第八地”才會自然而然的,念念不忘的修菩薩道,此是法爾如是,無所造作,所以“第八地”又稱為“不動地”或“無功用行”,八地之後即證得“念不退”。

4。 等覺:

又稱“一生補處菩薩”,《法華經》說:“餘有一生在,當成一切智。”即再過一生就成佛之意;“補處”即候補成佛之意。從“十信”到“等覺”共五十一位,皆是因地的菩薩。

5。 妙覺:

即是佛的另一稱號,這是果位的菩薩。之所以立菩薩的位置,是因為雖然成佛了,但仍然在做度化眾生的菩薩行,此即從果地覺起因地行,又稱“佛菩薩”。

以上五十二菩薩的階位,從“十信”到“妙覺”,按理想情況,即修行一直都不退轉,所需要的時間如下:

(1)從“初信”到“十信”,一萬大劫;

(2)從“初住”到“十回向”,一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即無量長時之意);

(3)從“初地”到“七地”,第二大阿僧祇劫;

(4)從“八地”到“十地”,第三大阿僧祇劫;

(5)有說“等覺”菩薩要花一百大劫的時間來修相好莊嚴,最後才證得佛果。

至於從“外凡”到“初信”位元,需要多少時間,經文沒有明確的開示。但是就算是從“初信位”直趣佛道,也真可謂是難行難證。

而淨土門,即以“下品下生”的眾生來說,此是造作五逆重罪的惡人,可謂不折不扣的生死罪惡凡夫。此類眾生臨終蒙善知識開示,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然後在極樂世界的蓮花中住了十二大劫,蓮花才開,花開後即見到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菩薩即為說“諸法實相(即大乘佛法),除滅罪法”,這類眾生“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這是真正的發菩提心,果位應是初住“發心住”。也就是說從五逆重罪的生死凡夫到“初住位”只需十二大劫,而且因為是在“升道無窮極”的極樂世界,所以從此之後只進不退直趣佛道,相較於通途法門會有退轉的危險,真是不可同日而語!而且不僅不退轉,甚至更快的證得圓滿的佛果,現引《淨土三經》的三處經文為證:

1。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的第二十二願,說到在極樂世界修行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所謂“常倫諸地之行”即是通途法門所說的菩薩階位是按部就班而行的,如大多數學生都是一級一級的往上升學,若學業不好,尚有留級的危險。“超出常倫諸地之行”即不是按部就班,而是跳躍式的,如有些高材生,跳級讀書。按通途法門從“初信位”到“十信位”要花一萬大劫修行,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下品下生”的眾生雖然起步晚了點,一個是“初信位”菩薩,另一個則是五逆重罪的凡夫,在蓮花中過了十二大劫才達到“初住位”,但在之後的9988大劫中(一萬大劫減去十二大劫),決定已經超過“位不退”。因為以“下品上生”的眾生為例,即造作十惡業的凡夫往生到極樂世界,只經過十個小劫,即證得“初地”。則在9988大劫中,“下品下生”的菩薩應已入十地菩薩而無疑,“下品下生”尚且如此,則若是其它品位的更是超勝而無疑。此一證也。

2。 《阿彌陀經》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阿鞞跋致”即是不退轉的意思,“下品下生”花開後即證“位不退”;“上品上生”的眾生一到極樂世界即“悟無生法忍”,此即“念不退”;中間不同的輩品還有“行不退”,所以經文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而其中大多數是證得“一生補處”的果位,即等覺菩薩。由此可見,即便是“下品下生”也速證菩薩的上位。此二證也。

3.《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此是《阿彌陀經》的同本異譯)說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受用種種功德莊嚴清淨佛土大乘法樂,日夜六時親近供養無量壽佛,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所聞法受記,福慧資糧疾得圓滿,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此經文,既然說“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既有“速證”,即有“遲證”與之相對,此即是與通途法門相比,則顯示在極樂世界的眾生成佛快於在娑婆世界的。所以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也說:“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功德大寶海”也就是無上佛果。此三證也。

又雖然引三處經文來證明,實際上在極樂世界既有阿彌陀佛住持,又有諸上善人聚會,一切依、正莊嚴唯成道業的增上助緣,則單單修行永“不退轉”即已顯示其成佛必然超速。

綜合上述,可總結淨土門的特色為三個字:易,勝,頓。

一、易,又分四點:1。易解;2。易行;3。易往;4。易證。

1。易解:

淨土門相對於其它法門來說,實在是容易許多。因為淨土門是以往生淨土為目的,而不像其他法門需要斷煩惱才能脫離六道輪迴。而往生淨土只需信願堅固,就可乘佛的大誓願力,往生極樂世界。雖然易解,但難在眾生不能生信,為何不能生信?蓋以業力成就的娑婆世界的修行證果情況,來比擬大慈悲誓願力所成就的極樂世界的往生、修行、證果,此一錯也;又依眾生的知見來思議極樂世界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此二錯也。不知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既是佛的大願心所成就,又豈是九法界眾生所可思議。所以《無量壽經》說:“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又說“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瞭”,《無量壽經》說:“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又說:“其有至心願生安樂國者,可得智慧明達,功德殊勝。”“至心願生”即是真實的信願心,一信一疑,其利益有天淵之別,是故應信取佛力而廢舍自力。

2。易行:

淨土門的行門有二類,正行和雜行,正行又分正定之業和助行。正定之業即稱名唸佛,據法然上人的《選擇唸佛本願集》,此有二種殊勝:

(1)勝劣:佛號即含攝阿彌陀佛的全部功德,其它行門皆偏一隅,所以稱名唸佛與其它行門相比有勝劣之分;

(2)難易:稱名唸佛人人可行,非比其它行門,或有根器的要求,或有物力、環境等等不同的要求,所以稱名唸佛與其它行 門相比有難易之別。

3。易往:《阿彌陀經》說,信願行者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諸佛護念”意謂往生極樂世界,乃至在極樂世界修行成佛都是在佛力護念加持下成就的,凡夫只須“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上面偈頌的後半偈“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即是“易往”的理事因果,重點即在極樂世界對十方一切願往生的眾生是“不逆”和“不違”,只要願來,佛即接納。所以《阿彌陀經》說“已發願已生,今發願今生,當發願當生”,如果不發願則不生淨土,例此可知!

4。易證:這一點上面已辨。

二、勝:即超勝之意。

這分兩個階段:1。往生極樂世界前;2。在極樂世界。

1。往生淨土前:

以“下品下生”為例,此類眾生造作五逆重罪,若不能往生淨土,則必墮阿鼻地獄,然至心稱念佛名,具足十念,念念即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立刻轉地獄惡果為蓮花化生。此超勝一也。在此間從造作五逆重罪的生死罪惡凡夫到內凡(十信位元)需要多久時劫,在經中沒有說明,可謂是未知數。可如果是信願行的唸佛行者,縱然是“下品下生”之根機,也能夠在今生娑婆業盡,即生淨土,且花開後最低即是“位不退”,此超勝二也。

2。 在極樂世界:

不管上智或下愚,在極樂世界都得到同等的受用,如“身皆金色”、“形無好醜”、“皆具三十二相”、“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等等。本來業因不同,果報則有別,然在極樂世界一律平等;在娑婆世界是凡聖有別,而在極樂世界卻是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在娑婆世界修行是按部就班,在極樂世界則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無量壽經》說極樂世界“超逾十方一切世界”,以上也只是略舉三點,極樂世界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實難詳述。

三、頓:

即速得成佛之意。從凡夫到成佛有兩大關卡:1。得不退轉;2。不墮落到小乘;這兩點在淨土門中都圓滿的解決。因為修行是以果地覺(即阿彌陀佛名號),為我等的因地心(即信願稱念佛名),因果一如,直趨佛道,無有委曲迂迴,再輔以“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的修行情況,所以得以速證佛果。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中(《無量壽經》的宋譯本),佛對阿難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是人決定證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意云何?彼佛剎中無三種失:一、心無虛妄;二、位無退轉;三、善無唐捐。”因為在極樂世界中沒有以上三種失,所以必證無上菩提。又,上面引《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也提到速得成佛的原因,茲不再引。

以上雖有三種特點,但亦可以“易”字統攝,因為“易往”、“易證”即含“勝”和“頓”二種特色。而之所以“易”,是因為阿彌陀佛的大慈悲願力攝受成就的。應知!

偈中的“易往而無人”並非真的無人往生淨土,實際上往生者非是算數所能知,《無量壽經》中列舉十四佛國往生的菩薩等眾甚多,佛自己也說:“我但說十方諸佛名號,及菩薩比丘生彼國者,晝夜一劫,尚未能盡,我今為汝略說之耳。”所以所謂的“易往而無人”,是針對娑婆世界的五濁眾生而說的,即此間的眾生因自身的煩惱等因素,總依自己的見地,所以無法相信淨土門是如此的“易、勝、頓”。

釋迦牟尼佛悲憫眾生,故出此語,以此來警醒我等眾生,正如說淨土門是“難信之法”,意在眾生能夠仰信佛力,因為淨土法門全是佛之知見,佛在《阿彌陀經》親口說,極樂世界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是“我見是利,故說此言”。整部《阿彌陀經》從頭到尾,無一聲聞菩薩置一語,唯是佛自己稱性而談,正因此信願唸佛的淨土法門,全是佛知佛見故。如果知道極樂世界是“易往”,而且在彼國是“升道無窮極”,則往生之心萬牛莫挽也!此本師釋迦牟尼佛之所願也,亦是十方一切諸佛之所願也,寧不思往?

又,極樂世界之所以“易往”,是因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即就阿彌陀佛來說,他的成佛是以十方三世一切根機的眾生,能夠往生淨土為條件的,所謂“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是表達這樣的意思。法藏比丘既已成阿彌陀佛,則極樂世界的大門,就永遠為十方眾生敞開,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攝受,如母憶子般,直到浪子回頭,回頭是岸方才罷手。《華嚴經》也說:“如來才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則阿彌陀佛成佛時,十方眾生也同時往生淨土,乃至成佛入大涅槃。如此說來,若全身心歸命於阿彌陀佛,隨順於阿彌陀佛不捨眾生的大悲願,極樂世界對十方眾生既不逆違,十方信願求生的眾生亦不逆違,則生、佛若水乳交融,自然被阿彌陀佛的大願所牽引,得以往生淨土,乃至成就圓滿的佛果,此即偈中的第一句“升道無窮極”,表明在彼國所得的功德利益,即直趣無上佛道。

所謂“無人”者,是說極樂世界不僅“易往”,而且還“升道無窮極”,如此殊勝的功德利益,無人能夠徹底了知,唯有十方諸佛方能究竟。“易往”是就十方眾生往生淨土來說,以凡夫為例,此即轉凡成聖?至關重要的一步;“升道無窮極”是往生淨土後的究竟利益。能夠從凡夫一路無礙的直達佛道,都在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護念之下而成就,其中若因若果確實如《無量壽經》所說的:“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又說:“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瞭。”(此處的“二乘”指大小二乘)所以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說:“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既是佛願力所成就,當然就只有佛才明瞭,所以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讚歎宣揚,此淨土法門唯有佛才能擔荷流通。所以佛在《無量壽經》中如實而說“無人”(即非九法界眾生所能了知之意),這正和《阿彌陀經》所說的“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相呼應,因為淨土法門不是九法界眾生的境界。是故唯當仰信佛語,隨順聖言量,則“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如此即“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自由自在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阿彌陀佛!

Tags:極樂世界淨土眾生往生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