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愛哲學的人是最聰明三

由 永遠的海棠 發表于 人文2021-06-21

簡介這就是為什麼巴門尼德認為存在是“完全的、不動的、沒有終點”的原因

四見哲學的學生比一般人聰明嗎

巴門尼德

巴門尼德的思想受到了畢達哥拉斯的影響,但他的思想很是深刻,從純粹的哲學思想方面說,他是最敏銳的,最有天才的,超過了和他同時代以及他前面的哲學家們。

巴門尼德認為,大自然根本沒有變化,是不動的。雖然我們用眼睛看到了大自然恆常變化的事實,但那是因為我們的感官沒有能力真正認清這個世界,應該用理智來揭穿各種形式的“感官幻象”。

愛哲學的人是最聰明三

巴門尼德這樣解釋他的這個觀點。

存在(指自然界的萬物的本質)是不動的、唯一的,而生成和變化只是幻象。原因在於,如果任何事物要存在,它要麼根源於存在,要麼根源於非存在。如果它根源於存在,那麼,它已經存在,換句話說,存在就不會生成;如果它源於非存在,那麼它就是“無”,因為從非存在而來的只能是“無”;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事物會來自虛無。

存在自身並沒有發生變化,因為無論事物千變萬化,變化的只是事物的形式和形狀,而不是存在的本身。因為事物在變化過程中,存在既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並因此是不動的。

既然萬物在變化過程中,存在自身從來不曾改變過。所以,它就是無時間性的,既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這就是為什麼巴門尼德認為存在是“完全的、不動的、沒有終點”的原因。作為唯一的存在是萬物最普遍,最抽象的共性。世界上的萬物雖然千差萬別,卻同樣是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事物可以喪失它們的顏色、形狀、質態等所有屬性而變成其它事物,但永遠不可能失去其存在。

在哲學上,這是從思想與語言來推論整個世界的最早的例子。巴門尼德是最先把“存在”作為哲學的核心範疇加以思考,並開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論證有關存在的哲學命題。他有關“存在”問題的思考直接影響了後來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不過,巴門尼德並沒有解釋現象世界的萬物的變化根源。換句話說,他並沒有解釋,不變的存在本身的感性形式為什麼會不斷地變化。如果說,它們只是存在本身的表現呢?把原因歸結為是“感官幻象”,那只是解釋不清只好逃避的辦法。

後來的哲學,從巴門尼德那裡所接受過來的並不是一切變化的不可能性,而是“實體”的不可毀滅性。“實體”這個詞在他的直接後繼者中並不曾出現,但是這種概念已經在它們的思想之中出現了,它就這樣變成了哲學、心理學、物理學和神學中的根本概念之一,而且二千多年來一直如此。

巴門尼德在他的哲學長詩中說,我們的認識面對著兩條道路,一條是“真理之路”,一條是“意見之路”。“真理之路”以“存在”為物件,“意見之路”則以“非存在”為物件。“非存在”不是不存在,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變化中的自然萬物,“存在”是指萬物背後那個永恆不動的物體。

他關於兩條路的劃分,相當於後人所說的本質與現象,只不過還沒有那麼明確。他所做的努力,無非是使人們從變動不居、生滅不已的感覺經驗超越出來,轉向常往不變,永恆唯一的本質。

巴門尼德繼續推論說,只有存在能夠被思想和表述,非存在不能被思想也不能被表述。既然如此,凡是能夠被思想和表述的就一定是存在的。於是他得出結論:“作為思想和作為存在是一回事情。”他將思想和感覺割裂並對立起來。強調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所以感覺和非存在是一致的;以感覺看存在,存在是沒用的;以思想去想非存在,非存在是虛假的;感覺的物件是非存在,感覺獲得的內容就是生滅、運動和可分的東西。

之前的哲學家們是以具有感性具體性的自然元素,如氣、水、火等作為萬物的“本原”,用一種自然元素來說明所有的自然元素,這樣的本原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和永恆性,更不用說我們對立之難以形成知識了。

而巴門尼德將“存在”確立為哲學研究的物件,使西方哲學從宇宙生成論轉向了本體論(也就是研究事物的本質),他不再像之前的哲學家武斷的宣稱,而是開始用邏輯論證的方法,使哲學向理論化體系化方向發展。另外,他關於“作為思想和作為存在是一回事情”(後人稱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的命題確立理論思維或思辯的基本形式。並且還為西方哲學奠定了基本的思維方式,那就是透過理性認識的方式認識萬物本質。

哲學是人類用自己的智慧對世界作出一種高度抽象的概括,要是從這個方面來講,巴門尼德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

芝諾悖論

芝諾是巴門尼德的學生。巴門尼德不是認為這世界上的萬物在本質上都是靜止、不動的嗎?於是芝諾提出了否認運動可能性的四個論證來維護老師的觀點,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芝諾悖論。

這四個論證是:二分法,阿喀琉斯追不上烏龜,飛矢不動、運動場。我們在這裡只介紹阿喀琉斯與飛矢不動。

阿喀琉斯追不上烏龜

阿喀琉斯是攻打特洛伊的英雄,是全希臘跑的最快的人。如果要是證明了阿喀琉斯居然追不上烏龜,那也就是證明了運動的不存在。

阿喀琉斯和烏龜是同時起跑,但起跑線並不一樣,烏龜在前,阿喀琉斯在後,至於二者之間差著多大距離,倒也無所謂。那麼為什麼阿喀琉斯就追不上烏龜呢?因為阿在追上烏龜以前,必須先到達烏龜的出發點;但當阿到達了這一點時,烏龜已經往前爬了一段路程,當阿再追到龜的下一個出發點時,龜縱使再慢,但肯定也又往前爬了一段。這樣,阿只是能夠無限地越來越接接近烏龜,但卻永遠追不上烏龜。

飛矢不動

就是飛著的箭其實是靜止的。論證如下:因為,如果每一件東西在佔據與自身相等空間裡,它就是靜止的,而飛著的箭在每一瞬間裡它都是靜止的,只是看起來在整個行程中它是運動的。最多隻是存在一個時而在此,時而在彼的箭。

這就好象是看電影,看起來整個畫面是動的,可其實是由一張張膠片組成。

有些數學家認為芝諾是對古代數學的發展起決定影響的人物,他們試圖證明,畢達哥拉斯學派曾假定存在無限小的基本線段,想以此來克服因發現不可公約量而引起的矛盾,而芝諾的悖論反對了這種不準確的做法,從而迫使其他數學家去尋找真正的原因所在。美國數學史家E·T·貝爾說的,芝諾畢竟曾“以非數學的語言,記錄下了最早同連續性和無限性格鬥的人們所遭遇到的困難。”芝諾的功績在於把動和靜的關係、無限和有限的關係、連續和離散的關係惹人注意地擺了出來,並進行了辨證的考察。直到後來微積分的出現才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芝諾的

追不上烏龜的

悖論。正應為芝諾悖論涉及到運動學、認識論、數學和邏輯學問題,它在歷史上引起長久的思索,至今仍保持著理論上的魅力。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都認為芝諾辯證法的創始者。

芝諾還有這樣一句名言:

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Tags:存在巴門尼德芝諾烏龜阿喀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