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非遺故事」舌尖上的非遺——潼關醬菜

由 法治視野 發表于 美食2023-01-10

簡介潼關醬菜博物館位於潼關縣城東環路南段,由潼關萬盛園醬菜調味品有限責任公司投資興建、潼關萬盛園醬菜傳承人宋崗山倡導組建而成,展館內主體風格仿古典雅,分為“歷史淵源”“精藝佳方”“醬香久遠”三個展廳,藏品實物600餘件,涵蓋西漢至民國年間醃製醬

潼關醬筍多少錢一斤

閒暇時去博物館看個展,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消遣。各類形式、主題多樣的博物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覆蓋了大眾與小眾群體不同的需求……近日,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醬菜博物館裡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觀看。

潼關醬菜博物館位於潼關縣城東環路南段,由潼關萬盛園醬菜調味品有限責任公司投資興建、潼關萬盛園醬菜傳承人宋崗山倡導組建而成,展館內主體風格仿古典雅,分為“歷史淵源”“精藝佳方”“醬香久遠”三個展廳,藏品實物600餘件,涵蓋西漢至民國年間醃製醬醃菜的器具、包裝、度量衡用具、店鋪牌匾及運輸工具等多種門類。走進潼關醬菜博物館,跟隨文物、雕像、器件穿越“時空隧道”,如同閱讀一部濃縮數百年的醬菜歷史的卷冊。

「非遺故事」舌尖上的非遺——潼關醬菜

潼關醬菜博物館

談起潼關,留給外界的第一印象除了產黃金、肉夾饃,可能就屬潼關醬菜了。潼關醬菜創始於明末清初,有數百年的歷史,說起它的“成名史”,還有幾段有趣的故事。1915年,潼關醬菜與貴州茅臺酒一同參加了巴拿馬國際名貴食品博覽會,裝有潼關醬菜的竹簍尚未啟封就醬香撲鼻,其產品鹹中帶甜、酥脆香甜,引起眾人垂涎,在首屆巴拿馬國際食品博覽會獲得金獎,一鳴驚世,流傳至今。

在博物館內,還有一尊魯迅等文化名人品嚐醬菜的仿銅雕像,神態栩栩如生。在1924年7月,魯迅先生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生、陝西韓城人王捷三的陪同下,與京、津文化名人10餘人,赴西北大學暑期講學。來到潼關後,魯迅先生一行來到城內有名的“桃林”飯館吃飯。席間,一盤小菜引起魯迅先生極大興趣。他的舉動引起王捷三的注意:“先生,您愛食這菜嗎?這是此地有名的特產。”魯迅回答:“這菜我食過,那是1901年冬,我家藕琴公在陝為官25載,榮歸故里,即帶了此禮物,回紹興後,給我家送了兩簍,此形此味到現在還記憶猶新。”他的一席話,引起了同行者的極大興趣,大家紛紛品嚐,散席時,魚肉酒菜尚剩,唯獨那盤小菜一掃而光。

「非遺故事」舌尖上的非遺——潼關醬菜

潼關醬菜

有趣的是,魯迅先生在西北大學講完學後,又專程水路東行,再次來到潼關,據《魯迅日記》載:“午抵潼關,買醬萵苣十斤,泉一元。”回京後,大多分送親友。有人笑問:這是學你叔祖的樣子。可他說:這是因為醬萵苣的確好吃,有特殊風味,作為出遠門歸來的禮品是最好不過的。偉大的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在潼關購買醬菜堪稱美食界的一段佳話。

作為陝西唯一一家醬菜專題博物館,館內現存兩口百年普缸,已有150多年曆史,是潼關醬菜悠久文化的活化石。醬缸內的銘文一個有“萬新”字樣,一個有“萬盛園三全子永宗四號”字樣,經考系清道光年間所置,為難得之寶。館內陳列著的醬菜技藝泥塑沙盤,再現了明末清初潼關萬盛園醬菜從原料種植、收購、分選、剁節、分缸醃製最後到銷售的全過程,是瞭解潼關醬菜工藝流程的生動教材。

「非遺故事」舌尖上的非遺——潼關醬菜

百年醬缸

潼關北臨黃河、南依秦嶺,沉澱了豐富的黃河文化,獨特的水土條件也為培育醬菜提供了豐厚沃土,經過幾代人的潛心鑽研,逐漸形成了完整的醬菜釀造工藝。據館內工作人員介紹,潼關萬盛園醬菜選料考究,製作工藝紛繁複雜,製作技藝代表作品連皮醬筍,是我國醬菜種類的奇葩,其產品酥脆香甜、醬香濃郁,具有獨特性、唯一性。

“潼關萬盛園醬菜製作技藝已被錄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館內負責人宋崗山介紹,興建潼關醬菜博物館,挖掘、整理萬盛園醬菜的製作技藝,對搶救和保護潼關醬菜歷史文物和傳統技藝具有深遠的意義,也是提升潼關醬菜知名度,打造旅遊景點,促進縣域旅遊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王怡)

作者/來源:渭南文化旅遊資訊

「非遺故事」舌尖上的非遺——潼關醬菜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Tags:醬菜潼關萬盛魯迅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