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王若虛:天將冷,是時候上火鍋了

由 新民晚報 發表于 美食2022-11-28

簡介對火鍋有印象,是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筆者那時剛上初中,父母工薪階層,收入普通,其中一位後來還買斷了工齡,出去下飯館是稀奇事情,一年不超過五趟——吃火鍋,肯定是在家吃最為實惠

火鍋都準備些什麼

天一冷,就該吃火鍋了。

王若虛:天將冷,是時候上火鍋了

在今天,火鍋是真的不稀奇,想吃什麼樣的都有:川渝火鍋辣得暢快,潮汕牛肉火鍋嚼勁十足,雲南菌菇火鍋鮮到眉毛落下來,羊蠍子鍋啃起來豪邁,粥底火鍋非常清淡,乃至什麼泰式冬陰功火鍋、咖哩火鍋,還有以毛肚、鴨血乃至奶茶為賣點的各種火鍋店。當然,還有云南路的熱氣羊肉,上海人都懂。

就連以前覺得很新鮮的鴛鴦鍋,現在都已經算得上古流派。如今流行四分的、九宮格的、圓中有圓的,還有電動操控的——按鈕一撳,帶漏孔的第二層鍋底自動升上來,裡面全是“乾貨”,連漏勺都可以省去了,高科技。

但味蕾記憶裡,最特殊、最別緻的,還是小時候在家裡涮火鍋。

對火鍋有印象,是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筆者那時剛上初中,父母工薪階層,收入普通,其中一位後來還買斷了工齡,出去下飯館是稀奇事情,一年不超過五趟——吃火鍋,肯定是在家吃最為實惠。到現在還記得,電磁爐的電線用細細棉包裹,黑底上有白色紅色花紋,想象力張揚出去,像某種蛇的花紋,但對我而言只代表一件事:要吃火鍋啦!

湯底是清的,母親一開始在裡面下了香菇、切片蘑菇、貢丸,還要撒點鹽和味精,基本上看不到油花。羊肉卷、牛肉卷、蟹肉棒、青菜葉、花菜都在盤子裡待命,偶爾還有燕餃加盟。對火鍋比較懂的朋友肯定曉得,清湯鍋燒開最慢,因為湯麵少油,和燒開水差不多意思。換成重油的辣鍋,肯定就快了。不信的讀者,下次點個鴛鴦鍋,一比較就能看出來。

清湯鍋再慢,也要等,無他,唯饞蟲效應爾。與此同時,川崎出品的醬料也準備好了,那時基本就兩種選擇,辣,不辣。母親愛吃辣(當然,只是上海人裡算愛吃辣而已),父親愛吃酸的,所以家裡要備兩種川崎醬料。

但不管父親母親,都要在自己碗中的火鍋醬裡舀一調羹火鍋湯,調一調,稠變稀,可能因為口味取向,也可能為省醬料,總之,我也有樣學樣。一直到今天,大部分火鍋店的調料都是自助,五花八門,百花齊放,我再怎麼調,最後都要舀一勺湯到醬料上,讓旁人看不大懂。

猶記一次去成都,吃川鍋的調料一般是底子裡放很多香油,足足一碗。我呢,香油就倒了一點點,最後一調羹火鍋湯澆下去,引得當地友人大呼看不懂,成為笑談。

中國人吃飯,規矩不小。吃火鍋其實也有講究。比如,下菜要先葷後素,等湯鍋裡涮過葷菜,油也足了肉味也足了,再下素菜,素菜涮完自帶肉香,用現在的話說,“蹭熱點”。但有一樣葷菜,必須最後再下,聰明的讀者肯定猜到——豬腦。此物賣相過於寫實,以至於愛者愛之深切,厭者看一眼就要吐。是故,我這樣的豬腦愛好者每次出去吃火鍋,必然要等大家吃得差不多了,我才問,可以下了嗎?得到允許,才能下去。

回到少年時代家裡的火鍋餐桌,豬腦這種東西必然是沒有的,菜市場里根本很難買到。讓筆者大快朵頤的還是肉卷。如今看來,那必也不是什麼好肉,尤其是長大成人後去過北地,什麼羊上腦、黃瓜條,講究點的還要先用羊尾油“肥”一下鍋,裝羊肉的盤子還要豎起來看肉掉不掉,是真真講究,真真細緻——南方常見的盒裝羊肉卷,在北地恐怕是要引起紛亂的。

但對於年少的筆者而言,那時有不太羊肉的羊肉卷,已經是打牙祭的上品了。父母看我吃得多,自己便吃得少。父親說自己愛吃火鍋湯煮的面,母親說自己愛吃蟹肉棒——我嘗過,感覺都是麵粉,彼時還想,口味真奇怪。多年後回想起來,真是想捶自己腦勺,哪裡是母親愛吃麵粉,是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肉!

現如今,一切都成過往,經濟發展,生活改善,兒時的火鍋醬料在上海火鍋店是越來越難找到,可能在一些賣雞公煲、烤魚的小店裡還能見到。

老早在家吃火鍋是為了經濟實惠,現在在家吃火鍋,熱鬧還是熱鬧,但有一點,苦了最後負責洗鍋的人。自然,現在很多火鍋店都有外賣,但畢竟吃的是別人家的“牌子”和產品,感覺不大對。上海人家,或者說,中國的普通家庭,自己置辦一桌火鍋,不管什麼鍋,什麼內容,什麼調料,那種風味,那種熱鬧記憶,才是真正的舌尖上的中國之一。(王若虛)

Tags:火鍋吃火鍋醬料羊肉火鍋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