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立秋未秋,先啃個秋

由 鳳凰小記 發表于 藝術2021-10-13

簡介甲骨文裡的蟋蟀在這裡成為了“禾”字,應該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越來越重要,用“禾”表示禾穀成熟

織布的拼音是什麼

立秋未秋,先啃個秋

時間好快,感覺昨天還在雷雨交加的酷暑,聽著軍歌嘹亮,看著百年慶典,忽然就立秋了,連爭議不斷,熱鬧不停的奧運也馬上就要閉幕了。這個多災多難的夏天,終於要過去了。

立秋是第十三個節氣,也就是二十四節氣的後半段的開始。“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立秋是夏秋之交,是四季交迭的節點。古時,這樣重要的節氣,皇帝都會帶著文武大臣去郊外祭祀來迎秋,並且下令武將招兵買馬,操練軍士,以備戰一年中最適合行軍打仗的季節,這有個耳熟能詳的說法,叫“沙場秋點兵”。

心血來潮,查了下“秋”的由來,大漲知識。

立秋未秋,先啃個秋

1。 甲骨文的秋有兩種,都是象形字,與現在的寫法大不相同:

1)是個小蟋蟀,振翅鳴叫的樣子。觸鬚、後腿、羽翼活靈活現。為什麼要用蟋蟀的樣子來表示秋呢?因為,蟋蟀的叫聲很像織布的聲音,像是在催促人們織布,因此,古時蟋蟀也叫促織。古時有諺語說“促織叫,懶婦驚。”蟋蟀一叫,天就涼了,在催促人們趕緊織布,縫製寒衣。這個由來還真是有趣,感覺甲骨文真是種奇妙的文化。

2)是在小蟋蟀的下面加了一把火。是根據古時候人們的農業生產而來,說的是先民焚田殺蟲的習慣。

2。 小篆的秋,就與現代的很相似了。

已經由甲骨文的上下結構變為左右結構,左“火”右“禾”,表現的是秋天火燒秸稈的現象。甲骨文裡的蟋蟀在這裡成為了“禾”字,應該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越來越重要,用“禾”表示禾穀成熟。燒了秸稈以後,再去準備下一輪的播種,是為“秋”。

3。 《說文解字》裡,“秋,禾穀熟也。”莊稼成熟,萬物開始收穫的時候就是秋天。逐漸地,就用它來代表一年中第三個季節,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成熟、收穫的季節。

看完之後,還是覺得甲骨文的表示最有趣。一個字的背後是一個生動、形象的故事,透過它直觀的就感知了那個時代。

立秋日,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貼秋膘”,把各種各樣的肉吃起來。古時候,人們防暑條件有限,天熱、食慾不振,夏天必然掉膘,因此,秋天進補很必要,以肉補膘也是在補身體的缺失。可是現代的我們,在空調、電扇的加持下,再熱的天也可以吃著火鍋唱著歌,掉膘哪那麼容易。所以,貼秋膘這事還是見仁見智吧。自已的膘,自已最有數。

不過,立秋這個重要的節氣,還是要吃點合乎習俗的東西,那就來“啃秋”吧。啃秋,也叫咬秋。是指炎炎夏日,時逢立秋,要吃點啥來把它咬住。而這個啥,就是西瓜。這一點,在南北文化裡很統一,南方人民吃西瓜,認為可以防止生痱子;北方人民吃西瓜,認為可以防止拉肚子。總之,啃個西瓜咬住秋,預防疾病,保護健康。比起“貼秋膘”這種增加脂肪,更增加心理負擔的飲食,“啃秋”這事,更合我意。

Tags:蟋蟀立秋甲骨文貼秋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