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60年代初期,中國百姓過春節,上供磕頭祈福你那還流行嗎?

由 趣史錄 發表于 旅遊2023-01-06

簡介但實質上這種文化充斥在每一箇中國人的骨子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國家對於春節的祭祀活動也是承認的

過年上供怎麼唸叨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對於小孩而言,春節約莫是新衣服、壓歲錢、煙花爆竹、貼春聯、好吃的、好玩的……對於老人而言便是,團圓飯、闔家歡樂……對於身處異地他鄉的遊子而言,“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對於所有中國人而言,春節意味著火紅之中的一片升騰,團聚之下的新舊交替。毋庸置疑的是對於這個節日都有著深深的不可替代的情節。

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春節無疑是對於中國人而言最為重要的節日,經過歷史當中不斷的演變與傳承,儼然已經形成了中國獨有的特色春節文化。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積澱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春節期間,全國範圍舉辦著各式各樣、具有不同地域色彩的慶賀活動,這些活動主要表現在除舊迎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60年代初期,中國百姓過春節,上供磕頭祈福你那還流行嗎?

前言:

“走親訪友”“年夜飯”“壓歲錢”……一系列由春節而衍生的活動深深紮根在每個人的心頭,因此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當中,關於春節的慶賀活動赫然在列。

不同的地區亦有著不同的慶賀方式,但無疑在春節的這段時間裡,全國人民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心中都是一片喜慶。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少習俗與慶賀活動逐步取消,例如,燃放煙花爆竹等。

從根本意義上來看這並不代表著“忘本”,而是時代的一種進步,畢竟燃放煙花爆竹本身具有非常大的危險性之外,汙染環境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60年代初期,中國百姓過春節,上供磕頭祈福你那還流行嗎?

在現如今“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的時代發展主題之下,煙花爆竹的取締是必然的。

因此,不少人說沒有煙花爆竹也就沒了“年味”過於武斷了。春節慶賀的方式多種多樣,煙花爆竹只是極具代表性的慶賀方式之一。

不過對於聰明的中國人而言,相信用不了多久便會有煙花爆竹的替代品誕生,繼而再次讓你的耳朵一起“過大年”。

隨著時代發展,逐步取消的某些活動並不僅限於煙花爆竹,還有其他一些不必要的繁文縟節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當中,也相應得到了一些簡化。

例如,60年代初期,中國百姓過春節的時候,上供磕頭祈福的習俗一套接著一套,時至今日,這些習俗在你那邊還存在嗎?

60年代初期,中國百姓過春節,上供磕頭祈福你那還流行嗎?

一、上供磕頭祈福

中國文化當中關於祭祀可謂源遠流長,早在上古時代便有祭祀諸神、祭祀先人之說。隨著後來歷史的推進,祭祀也就演變成了現如今的拜神求福之類的活動。

祭祀對於上古先民而言,則是透過一定的儀式向上天傳達自己的意願,渴望得到上天的庇佑,祈求風調雨順等。

而現如今,有關於祭祀的文化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過年上供拜神,清明掃墓祭祖……等一系列由祭祀演變而成的活動。

而在這些活動當中,依舊如同祭祀一般,寄託著每一個人對於未來的美好祝願以及對福氣運道的一些祈求。雖然看起來較為迷信,像是封建殘留。

但實質上這種文化充斥在每一箇中國人的骨子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國家對於春節的祭祀活動也是承認的。

畢竟,現如今的上供不足以稱之為迷信,更多是在寄託一種對於未來的美好祝願與期盼。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延續與傳承。

60年代初期,中國百姓過春節,上供磕頭祈福你那還流行嗎?

因此上供磕頭祈福在現如今的春節當中依舊是盛行的,只是根據不同的地域區別會有著不同的廣泛程度。

而春節時候上供磕頭祈福也是極為講究的,不僅於此,中國的傳統文化往往都具有很強的規矩性,即便小到供香也極其講究,分為選香、點香、敬香、上香、復禮等幾大流程。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春節上供磕頭祈福則是頭等大事,關係著來年的運程走勢,不容絲毫褻瀆。

春節時期,趕在春節之前許久便開始陸陸續續張羅著購置年貨,到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便進入了春節的開端。

在小年來臨的這一天,便有上供“灶王爺”的習俗。而關於灶王的祭祀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乃是當時“五祀”之一。

祭祀灶王爺的祭品各地習俗不一,多是採用火燒、烙餅、烙饃為主。

60年代初期,中國百姓過春節,上供磕頭祈福你那還流行嗎?

而有關於祭祀灶王的習俗誕生則是因為,據說灶王爺是一個經常告狀的天神,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便是他返回天庭述職的時間,他會把每一個家庭的一年狀況彙報給玉皇大帝,繼而玉皇大帝會進行一系列的懲處活動。

因此,祭拜灶王的目的就是希望他能夠“嘴下留情”。藉此也不難看出,古往今來的中國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除了灶王爺以外,除夕夜、大年初一……類似的祭祀活動還有很多,人們透過上供祈福的方式寄託著對於美好未來的嚮往。

而上供是否一定要磕頭呢?關於這個在不同時代不同區域也都有所不同。

早在60年代,基本上全國範圍內都有著上供祈福時候磕頭的習俗,即擺好祭品之後三拜九叩以此表示對於神明至高的敬意。

但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與習俗的演變,現如今上供祈福之時磕頭這一舉措也有相應的減少,但是絕大部分人還是保留了這一項習俗。

畢竟,磕頭不僅代表著尤為崇高的敬意與虔誠,也能夠在磕頭的同時默唸著自己心中對於未來的追求與嚮往,盼著神明能夠聆聽到自己的祈求。

60年代初期,中國百姓過春節,上供磕頭祈福你那還流行嗎?

二、現代社會下的傳統節日

“萬節年為首”,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節日,春節並不僅僅侷限於中國範圍之內,在整個世界都具備頗為不凡的影響力。

而其餘三大傳統節日,即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也都具備相應的歷史文化積澱以及極具中國特色的慶賀活動與習俗。

例如,端午節的吃粽子、划龍舟,亦或者中秋節的月餅,清明節時為先人掃墓等。

這些傳統節日無一例外凝聚著古今人類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追求,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而言無疑是皇冠之上熠熠生輝的幾顆明珠。

60年代初期,中國百姓過春節,上供磕頭祈福你那還流行嗎?

然而現如今隨著改革開放之後國外文化的席捲而來,無數“洋節”遠渡重洋進入中國,導致中國傳統節日受到一定的衝擊。

就像有的小孩說不上端午節是哪個國家的,卻偏偏記得聖誕節一樣,這些狀況都是令人堪憂的。

因此,對於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與弘揚也顯得迫在眉睫。我們必須透過有效的途徑,在年輕人的心目中對於中國傳統節日以及外國節日做好區別界定,不能讓這兩者混為一談。

而且透過對於傳統節日的弘揚也能夠更好的在年輕人心目當中樹立民族榮譽感。使得年輕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心繫祖國與民族,建設濃郁的家鄉情結,繼而培養出“不忘本”“根深蒂固”的優異人才。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亦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驕傲,而作為其中瑰寶,傳統節日亦是屬於每一箇中國人的寶貴財產,既然我們從祖宗手裡接過這份傳統,便有責任與義務將這些傳統節日延續傳承下去,做到“薪火永相傳”。

Tags:春節上供祭祀傳統節日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