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2021年7月河南遊記——從《大宋、東京夢華》演出瞭解北宋的興衰

由 極簡的娜娜姐 發表于 旅遊2021-12-14

簡介都點檢趙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劃黃袍加身,逼柴宗訓退位,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這就是陳橋驛兵變

大宋東京夢華值得看嗎

2021年7月河南遊記——從《大宋、東京夢華》演出瞭解北宋的興衰

2021年7月河南遊記——從《大宋、東京夢華》演出瞭解北宋的興衰

2021年7月河南遊記——從《大宋、東京夢華》演出瞭解北宋的興衰

2021年7月河南遊記——從《大宋、東京夢華》演出瞭解北宋的興衰

2021年7月河南遊記——從《大宋、東京夢華》演出瞭解北宋的興衰

2021年7月河南遊記——從《大宋、東京夢華》演出瞭解北宋的興衰

2021年7月河南遊記——從《大宋、東京夢華》演出瞭解北宋的興衰

2021年7月河南遊記——從《大宋、東京夢華》演出瞭解北宋的興衰

2021年7月河南遊記——從《大宋、東京夢華》演出瞭解北宋的興衰

2021年7月河南遊記——從《大宋、東京夢華》演出瞭解北宋的興衰

2021年7月河南遊記——從《大宋、東京夢華》演出瞭解北宋的興衰

2013年曾經遊覽過清明上河園,也觀看過大宋東京夢華演出,但那次沒做好功課,時間也比較倉促,所以只是感覺印象不錯卻沒有搞清楚演出要表現的主題和意境,這次河南旅遊有時間再遊一次,參考網上介紹的資料就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

“清明上河園”和晚上的演出“大宋。東京夢華”主要是依據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為藍本演繹的大宋歷史文化主題公園,國家級5A級景區。清明上河園佔地600餘畝,1998年一期建成對外開放。之後經歷一系列的建設,2007年10月大宋。東京夢華試演成功,2008年4月正式公演,耗資1。35億人民幣。現在是開封城最大的旅遊專案,每年利潤均過億。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古代一幅彌足珍貴的社會民俗生活長卷,畫中反映了開封作為中國北宋時期都城的社會生活、市井風情和城建格局。千年前,張擇端把它從現實搬到了畫卷,千年後,開封人又把它從畫卷上搬到了現實。徜徉其中,常令人有“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迴千年”的時光倒流之感。

《大宋·東京夢華》是由實景演出策劃人梅帥元創意,知名實景演出導演張仁勝執導,中國最大的宋文化主題公園和大型實景水上演出,是北宋時期作家孟元老的原著《東京夢華錄》的歷史再現。它運用《虞美人》《醉東風》《蝶戀花》《滿江紅》等八首耳熟能詳的經典宋詞及其意境,勾勒出北宋都城東京的歷史畫面。整場演出共分為六幕四場,分別為《序·虞美人》、《醉東風》、《蝶戀花》、《齊天樂》、《滿江紅》、《尾聲·水調歌頭》,豪華的場景,經典的宋詞,高科技的舞美,帶給廣大遊客的是強烈的視聽震撼,生動、真實地再現了北宋京都汴梁的盛世繁榮。

劇情大致是這樣的:

首先出場的一邊是一艘小船載著一位穿著白色衣服的“皇上”耷拉著腦袋灰溜溜的走過,意境應該是一個王朝的結束另一個王朝的開始。另一邊是繁華的市井生活場景;重點還原東京市井車水馬龍的景象,營造了燈海輝煌、既熱鬧又華美的場景,突出北宋市井文化的繁榮。

接下來鋪排出如夢似幻的北宋東京的浪漫與活力;無數身著綠衣的少女在踏青、在舞蹈,借用漢唐舞的風格,漫天的綠色突出綠野芳菲的景象,完全一派歌舞昇平。其中還有在一艘豪華遊船上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和京城名妓李師師的愛情故事,不知道是否預示著皇帝的荒淫無度和疏於朝政以及隱藏的危機?

在國力強盛時代萬國來朝,周邊國家都來給中原皇帝進貢朝拜,場面盛世輝煌,君民同樂,國泰民安。

盛極必衰,把接下來演出推向高潮的是炮火的轟鳴和滿江的紅色昭示壯懷激烈的豪情。楊家將的英勇豪邁和穆桂英的“巾幗不讓鬚眉”尤為突出,其中穆桂英的表演非常傳神,鏗鏘玫瑰是劇中最高潮的部分,也是最吸引人的部分。

最後繁華退盡,連年征戰之後國力銳減,外敵入侵,皇宮被燒,全城陷入火海,百姓生活重現艱難困苦。

無窮的戰亂,朝代更替,又一個王朝結束,新的王朝誕生。

上百盞燈籠、孔明燈、冷煙火等表現出人們開始了思索和對美好未來的期盼與祝願。

最後以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日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湖煙雲散去,一個輝煌的王朝從歷史深處走進一幅偉大的畫卷之中,遠處傳來的淺吟低唱,給人以歷史輪迴的無限感慨。曾經照亮過北宋的月亮又照亮今日的開封,現在的開封正在書寫一幅比清明上河圖更加壯麗的畫卷。

王朝更換,但歲月並不如煙,中華民族正在昂首闊步的走向偉大復興。觀看《大宋·東京夢華》好似夢迴大宋,輝煌的東京城富麗堂皇,歌舞昇平,安居樂業。文人墨客柳永、李清照的淺吟低唱和蘇軾、辛棄疾的豪邁高歌似乎在耳邊響起。勾欄瓦肆看到的人間百態;汴梁河畔繁忙的漕運和縴夫蒼勁的號子;東京城下連天的烽火;火燒宮城,帝皇變成俘虜……一切的一切意猶未盡。

以下資料來源於百度

北宋極簡史: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之後經歷了53年的“五代十國”混亂,到960年趙匡胤建立了宋朝,中華民族又一次走向盛世太平。

北宋共9任皇帝,歷時167年。南宋153年。

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後周江山,改國號為宋,年號建隆。

961年宋太祖採納趙普的建議,解除了禁軍高階將領的兵權,稱“杯酒釋兵權”,加強中央集權。

975年曹彬、潘美率領十萬大軍南征,攻破金陵城,十國之中最大的南唐滅亡。

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離奇死亡,終年五十歲,故事“燭影斧聲”,就是講這一段 。其弟趙光義成為皇帝,即宋太宗。

979年高粱河之戰,宋軍兵敗幽州城下,宋太宗遭到遼軍追擊,腿部中箭,乘坐驢車逃命。

986年雍熙北伐,三路宋軍慘敗,宋太宗開始實行“收內虛外”的政策。

1004年“澶淵之盟”,宋遼停戰,結為兄弟之國,北宋每年為遼國贈送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1008年宋太宗為粉飾太平,“泰山封禪”,製造祥瑞,大搞“天書”封祀活動,此後再無封禪。

1022年宋真宗死後,他的皇后劉娥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稱“章獻臨朝”,統治長達十一年。

1038年党項元首李昊稱帝,宋夏戰爭長達數年,宋軍三戰三敗。

1043年范仲淹出任參知政事,主持吏治革新,整頓朝政,稱“慶曆新政”,但因觸犯利益集團的乳酪,一年後以失敗告終。

1044年宋夏停戰,元昊取消帝號,宋朝每年贈送銀五萬兩,絹十三萬匹,茶二萬斤。

1065年宋英宗提出追尊生父濮王趙允讓,引發朝中大臣的論戰,爭論長達十八個月,稱“濮議之爭”。

1069年宋神宗為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任命王安石為相,開始變法,稱“熙寧變法”。

1073年王韶先後收復熙、河等六州,拓邊二千餘里,取得一場前所未有的勝利,稱“熙河開邊”。

1081年宋神宗為滅掉西夏,派出五路大軍,結果以慘敗告終,稱“五路伐夏”,北宋國力銳減。

1086年宋神宗死後,他的母親高太后臨朝,用舊黨,廢新法,執政長達八年。稱“無祐更化”。

1034年高太后病死,宋哲宗親政,他啟用新黨,恢復新法,北宋黨爭更加激烈。稱“紹聖紹述”。

1120年宋徽宗派出使者,實現宋金結盟,共同對付遼國,結果導致唇亡齒寒,稱“海上之盟”。

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徽欽二帝及其宗親被擄掠到北方,徽欽二帝被貶為庶民。北宋宣告滅亡,享國167年。稱“靖康之變”。

南宋

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南逃至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宋高宗,改元建炎。因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稱南宋,以別於北宋。紹興和議後,大部分時間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金朝、西遼、大理國、西夏及13世紀初興起的蒙古帝國/元朝為並存政權,直至1279年亡於元朝,共152年。由於未能收復中原,南宋的統治範圍被迫限於秦嶺淮河線以南地區,與金國長期軍事對峙,但是亦刺激了南宋發展經濟、手工業、航運貿易、武器製造及科技。

北宋國號的來歷:

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國號曰“宋”,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尊稱為大宋。由於疆域相對於後來的南宋而言位置靠北,故又稱之為北宋。

陳橋之變:

趙匡胤在擁立郭威當後周的皇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遂被擢升為東西班行首,成為禁軍軍官。後周廣順三年(953年),郭威派趙匡胤到滑州充任副指揮使。此時正趕上郭威的養子柴榮被封為晉王,擔任開封府尹。柴榮和趙匡胤曾在軍中共事數載,深知趙匡胤英武、機靈,就把趙匡胤留在身邊,讓他改任為開封府馬直軍使。

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養子柴榮即位,是為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六月,柴榮在開封駕崩,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軍國大政只好由大臣決斷。此時,趙匡胤已經掌握軍隊大權,還把一些重要將領拉攏到自己的身邊,與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劉慶義,韓重贇、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等結為“義社十兄弟”。其幕下,弟弟趙光義,幕僚趙普,李處耘等。

後周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一,鎮、定二州剌史派員進開封向朝廷送來緊急戰報,稱契丹與北漢聯合大軍掠境,請求朝廷出兵禦敵。宰相範質、王溥未核實軍情,倉促派遣趙匡胤率領宿衛禁軍前往抵禦。都點檢趙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劃黃袍加身,逼柴宗訓退位,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這就是陳橋驛兵變。

在當時,除了剛建立起來的宋朝之外,還同時存在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勢力。於是自宋朝建國伊始,趙匡胤便開始了統一全國的程序。北宋先後消滅南平(荊南)、後蜀、南漢三國,又於開寶八年(975年)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納土”於宋朝,後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

燭影斧聲: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弟弟趙光義進宮飲酒,當時趙匡胤身體很好,酒後困頓,就躺下休息。宦者宮女皆被屏退離開,趙光義自己來照料皇兄。眾人只遠遠看見趙匡胤和趙光義說了一些話,接著蠟燭光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退避,隨後聽到玉斧戳雪之聲,聽見趙匡胤高聲說:“好為之,好為之”。天快亮時,趙光義急喚人,叫皇子都來,說趙匡胤已經駕崩。二十一日晨,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且一反次年改元的慣例,立刻改元太平興國。

澶淵之盟:

在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後晉皇帝石敬瑭曾把北方的幽雲十六州割與契丹族所建立的遼朝。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北宋與遼朝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自宋太宗起,北宋曾多次與遼交戰,但一直未能收復失地。景德元年(1004年),宋戰勝遼,宋真宗與遼朝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約定宋遼為兄弟之邦,規定宋每年贈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自此,中國北方才有了少許安寧,宋、遼的這次結盟被後世稱之為“澶淵之盟”。慶曆二年(1042年),又增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並改“贈”為“納”。北宋每年向遼交納“歲幣”,雙方互不侵犯。這次結盟後,北宋因為邊疆戰事危機的解除,國內經濟發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後來宋神宗時又割河東地七百里。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對於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個平等的合約,微不足道的歲幣換得長時間的和平,可以將主要的精力實力放在內政建設和西北的戰事上。對於遼來說也是一個很合適的條約,當時的遼內部暗流湧動,及時從南方宋政權的糾纏中脫身是明智之舉。從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來看澶淵之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後遼宋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生產和發展,從長遠來看,也有利於中國各民族的發展和融合。

慶曆新政: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到慶曆二年(1042年)期間,西夏皇帝李元昊對宋又發動多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雙方損失都很大,結果在慶曆四年(1044年)訂立和約。史稱慶曆和議。和議規定:李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方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開放雙方邊境貿易等。慶曆和議訂立後,西北邊境平靜了20多年。

早在宋太宗、宋真宗時期,已有一些人就提出了變法的主張。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范仲淹上書朝廷,主張改革政治。兩年後,范仲淹在應天府掌教書院時,又有《上相府書》,提出同樣的建議,但未被採納。慶曆年間,宋仁宗迫於形勢,責成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見。慶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奏疏,指出當時的情況是內憂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並提出十項改革主張,包括整頓吏治、培養人才、發展生產、加強武備等四個方面內容,而以整頓吏治為中心,以裁減冗官、選拔“賢能”為整頓吏治的手段。他認為有了“賢能”的官吏,就能夠搞好政治,使百姓“各獲安寧,不召禍亂”,緩和社會矛盾。同年,宋仁宗頒佈了幾道詔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張,即所謂“慶曆新政”。但變法主張觸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開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僅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繼被迫離職,變法隨之流產。

熙寧變法

內外交困的局面使一部分比較開明的統治者要求變法改革。北宋經宋仁宗、宋英宗至宋神宗時期社會趨於穩定,經濟規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極一時。1067年,宋神宗即位,決心變法。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被召到開封,主持變法工作。熙寧二年(1069年)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推行新法。變法派形成了呂惠卿、章惇、蔡確等為變法派中堅力量的體系。趙頊和王安石的新政策在熙寧二年以後陸續實行。

熙寧二年春,設“制置三司條例司”,議訂變法。概括而言,新法內容大體可分為兩方面,即“富國”和“強兵”。

由於保守勢力過於強大,王安石兩次推行新法,均以失敗而告終。宋哲宗元祐年間,宋英宗皇后高氏徹底廢除了新法,宋朝又恢復了原先的統治方式。至此,北宋開始走向衰亡。

新法客觀上符合農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相對地壓制了大官僚地主富商。但是這一斗爭最後是失敗了。而且後來演變成官僚集團爭奪權利的鬥爭,完全失掉改革的意義。新舊黨人的紛爭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

此後,宋神宗為了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將抑制官僚地主的措施內容加以削弱,更多地重視增加賦役收入和加強軍備的措施,試圖改變對外被動挨打的弱勢,取得對遼、夏戰爭的勝利。

元豐年間,由於北宋兩次對西夏戰爭都以失敗告終,宋神宗遂於元豐八年(1085年)憂忿而死。

宋神宗駕崩,他年方十歲之子宋哲宗即位,宋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做宰相,新法全部被廢掉,變法派人物被斥逐流放。史稱“元祐更化”。宋哲宗親政後,重新起用變法派章惇為相,恢復新法。

北宋滅亡的原因: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的朝代,但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軟弱,受盡侮辱的朝代。北宋滅亡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其在建國初期就走上了一條重內輕外,重文抑武的自我弱化之路,以至於最後北宋走上了滅國的道路。

北宋的綜合實力並不弱,反而還比大唐帝國還要鼎盛。北宋鼎盛時期,全國各地的人口加起來差不多就有一億多人。以北宋首都開封來說,其後期的城市人口已經到了150萬至250萬之多。與之相比,同一時期的日本與高麗的人口也不過20萬。但是為什麼這樣一個實力強大的帝國,會敗給當時地處蠻荒,土地貧瘠的金國呢?原因大致如下:

一、財富過度集中

北宋把全國的財富集中於首都開封,地方的收入全部上繳中央。地方的經濟軍事實力薄弱,沒有藏富於民,金軍一來,當然就能輕而易舉的攻下地方城池。甚至所謂的“盛世太平”是否也是因為財富的集中所形成的虛假繁榮?

反觀唐朝,隨經歷了安史之亂,但卻沒有亡國,原因就在於中央雖然出逃了,但是地方勢力還在,也就還能重整山河,恢復社稷。

二、重文輕武政策,沒有強大的軍隊保護國家。

宋太祖趙匡胤以武將發動兵變、篡位開國,擔心身邊的武將也會如同自己一樣發動兵變,顛覆自己的政權,所以想盡辦法壓制武將,結果反而削弱了國家的武力,終至亡國。“杯酒釋兵權”就是剝奪軍事將領的權力。

三、給遼國、西夏長期的“贈送”銀兩和絹,茶葉等以及長期的戰爭給國家造成了積貧積弱。

四、屢次新政失敗,黨爭激烈,君臣之間,新舊勢力鬥爭激烈,內耗嚴重。

五、聯金滅遼導致唇亡齒寒

1118年春,趙佶派人從山東登州渡海到達東北,與金協商聯合滅遼事宜。雙方使節幾經往返,於1120年達成滅遼協議。宣和四年(1122)一月,宦官童貫率軍向遼軍發起攻擊。當時遼末帝耶律延禧逃亡內蒙古武川陰山一帶,與外界失去了聯絡。為了抵抗女真族的起義,其叔父耶律淳親王在燕京繼位。當他得知遼國面臨著金宋前後夾擊的危險時,立即派使臣前去找童貫。遼使對童貫說,女真族叛亂,大宋也應對他進行抵制。如果大宋貪圖眼前小利,摒棄與遼國的百年友誼,去結交豺狼,將來只會種下無窮禍根。

從戰略的角度來看,耶律淳的話也不無道理。但是北宋並不答應,遼國無奈,只得應戰。但出人意料的是,宋軍竟然戰敗了。這讓金朝感到震驚,但也窺探到北宋隨立國百年,卻華而不實。宋朝的軟弱,以及北宋那令人垂涎三尺的財富,激起了女真人心中想要征服天朝的野心。自此之後,金朝就在不斷進攻。終於,在靖康元年(1126年),金朝攻破了開封,北宋就此滅亡。

北宋的滅亡,有其內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但是北宋這麼一個繁榮富庶的朝代,最終卻毫無反抗之力,輕而易舉就被滅了,實在是中國歷史的悲哀。

Tags:北宋趙匡胤變法趙光義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