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馬一浮:人若不識聖賢道理,私心用事,真是認賊為子

由 禪林網 發表于 人文2023-01-07

簡介”君子與小人之辨,即是義與利之辨,亦即是仁與不仁之辨

認賊為子什麼生肖

馬一浮:人若不識聖賢道理,私心用事,真是認賊為子

馬一浮:人若不識聖賢道理,私心用事,真是認賊為子

馬一浮先生簡介

馬一浮先生(1883—1967),單名浮,字一浮,號湛翁、蠲翁、蠲叟、蠲戲老人。浙江紹興人,中國文化宗師。十六歲應試,名列會稽縣案首(第一名)。二十歲赴美日歐留學。回國後“自匿陋巷,日與古人為伍,不屑於世務”,潛心研究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文化。抗戰爆發後,先生憂憤於民族危亡,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之邀,出山講學。1939年,在四川烏尤寺建立復性書院,講明義理,選刻古書,培養人才。抗戰勝利後,先生回杭,重居林下,主持智林圖書館。建國後,任浙江省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委員。

君子小人之用心,其不同如此。充類以言之,只是仁與不仁、公與私之辨而已。人苟非甚不肖,必不肯甘於為小人。然念慮之間,毫忽之際,一有不存,則徇物而忘己,見利而忘義者有之矣。心術隱微之地,人所不及知。蔽之久者,習熟而不自知己其非也。世間只有此二途,不入於此,則入於彼,其間更無中立之地。學者果能有志於六藝之學,當知此學即聖人之道,即君子之道,亟須在日用間自家嚴密勘驗,反覆省察。一念為君子,一念即亦為小人,二者吾將何擇?

——《君子小人之辨》

(《論語》)首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悅、樂都是自心的受用。時習是功夫,朋來是效驗。悅是自受用,樂是他受用,自他一體,善與人同。……

《孟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君子之道是仁,小人之道是不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反此則有有我之私,便是不仁。由此言之,若己私有一毫未盡者,猶未離乎小人也。故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君子與小人之辨,即是義與利之辨,亦即是仁與不仁之辨。(以佛氏之理言之,即是聖凡、迷悟之辨。)程子曰:“小人只不合小了。”陽明所謂從軀殼起見,他只認形氣之私為我。(佛氏謂之薩迦耶見,即是末那識轉此識,為平等性智,即是“克己復禮”,乃是君子之道矣。)一切勝心客氣皆由此生。故盡有小人而有才智者,彼之人法二執,(人執是他自我觀念,法執是他的主張。)更為堅強難拔,此為不治之證。“人不知而不慍”,非己私已盡不能到此地步。……

學者讀此章(論語學而),第一須認明“學而時習之”,學是學個什麼?第二須知如何方是“時習”功夫?第三須自己體驗,自心有無悅懌之意?此便是合下用力的方法。末了,須認明君子是何等人格?自己立志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如何才夠得上做君子?如何才可免於為小人?其間大有事在,如此方不是泛泛讀過。

——《論語首末二章義》

Tags:君子小人時習不仁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