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直擊COP27丨中科院地理資源所:面對氣候變化和洪澇災害挑戰,需加強洪水災害風險管理和韌性城市建設工作

由 21世紀經濟報道 發表于 人文2023-01-07

簡介加強韌性城市建設工作徐錫蒙介紹,目前,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率和空間分佈不確定逐漸增大,受限於洪澇災害高精度模擬方法和高精度氣象水文監測和預報資訊的缺失,目前的洪澇災害監測預報系統還不能達到應用要求,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全國和區域

災難都有什麼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李明明  北京報道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COP27)正於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辦。為響應和宣傳中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洪澇災害挑戰方面的政策和行動,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組織了題為“應對氣候變化和洪澇災害挑戰”的中國角邊會活動。

COP27聚焦“落實”,期待各國透過立法、政策、專案等途徑,闡述如何實施《巴黎協定》。本場活動舉辦不僅宣傳展示了在全球及熱點區域洪澇災害風險監測預報領域的中國科技力量和中國行動,還深入交流了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洪澇災害方面的先進監測預報技術和管理經驗,為進一步落實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和提升洪澇災害防禦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參加中科院地理資源所中國角邊會時提問: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洪澇災害挑戰,我們應該如何防範?

針對上述問題,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副研究員徐錫蒙在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時表示,為了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引發極端事件增多所造成的洪澇災害挑戰,需要進一步加強洪澇災害監測預報工作。

此外,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洪水災害風險管理和韌性城市建設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學的應急預案和應急響應措施,加強洪澇災害隱患排查整治工作,防患於未然。

加強韌性城市建設工作

徐錫蒙介紹,目前,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率和空間分佈不確定逐漸增大,受限於洪澇災害高精度模擬方法和高精度氣象水文監測和預報資訊的缺失,目前的洪澇災害監測預報系統還不能達到應用要求,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全國和區域性的洪澇災害實時監測和預報預警系統,接入完整準確的氣象水文海洋資訊和水利工程資訊等,快速準確感知和識別洪澇災害風險,預演和推演未來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洪澇災害風險分佈特徵,加強洪澇災害風險資訊共享機制和公眾開放平臺建設,讓公眾能夠快速獲取洪澇災害監測資訊。

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洪水災害風險管理和韌性城市建設工作。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不斷出臺相關通知與規劃,強調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因此,未來面對氣候變化風險,要不斷地汲取歷史和國際防洪經驗,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應在應對洪澇災害方面的適應性能力,利用自然系統的恢復和重建能力,不僅可以增加城市雨水的蓄滯空間達到削峰減洪能力,還可以保護和恢復城市水生態系統,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另外一方面也要加強宣傳輿論引導工作,隨著全國第一次災害普查工作的推進,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有所加強,但還需要不斷加大宣傳科普力度,增強公眾對未來氣候變化和洪澇災害挑戰的認識,並充分發揮洪澇災害保險制度和社會資本在應對洪澇災害風險方面的力量,綜合提升應對和抵禦洪澇災害的韌性”。徐錫蒙說。

加強應對洪澇災害風險能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夏軍在致辭中表示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增多所引發的嚴重洪澇災害正成為全世界範圍內最重要的自然災害之一,亟待研製適用於變化環境的洪澇災害模擬、監測和預報技術,希望科學家能夠與政府部門和相關企事業單位緊密合作,加快推進落地各型別的洪澇災害預警預報系統,服務於防災減災和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英國伯明翰大學工程學院教授Nigel Wright對比了世界範圍內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城市防洪能力建設情況,為我國不同型別城市防洪能力建設和洪澇災害風險管理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

北京師範大學徐宗學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冷國勇研究員在報告中指出,隨著氣候變暖,空氣持水能力增加,我國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強降雨發生,進而引發更多與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類似的洪澇災害,需要加強水文水動力學模擬研究工作,探究洪水災害鏈成因機理,建立相應的災害防治和應急響應機制。

中國科學院陸地水迴圈及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主任湯秋鴻研究員介紹了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基於衛星降水資料的全國高精度洪澇災害監測和預報系統,據瞭解,該系統可近實時計算全國範圍的高精度洪水淹沒深度和洪水重現期,實現對我國主要高風險河道、城市內澇高風險區和山洪重點監測區的風險識別和預報,在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等洪澇災害監測和預警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為洪澇災害全景推演與智慧防禦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副校長劉俊國教授指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快速增加和經濟發展迅速引發了一系列的水資源問題,而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水資源事件如洪澇災害等對流域內的人口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惡劣的影響,需要深入研究流域洪澇災害引發的不同次生災害的級聯效應和不同災害之間的相互作用,建設沿海洪澇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預測體系,制定洪澇災害應急預案。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吳歡教授介紹了從全球到局地尺度的洪澇災害監測研究方法,指出目前氣候變化正深刻地影響著全球範圍內的洪水分佈特徵,並將在未來持續影響更多的人口,因此針對全球和局地尺度開發洪澇災害監測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徐錫蒙副研究員介紹,針對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梅格納河流域人口眾多洪災頻發的背景,目前研究團隊已在該流域開展了基於衛星降水資料的洪澇災害實時監測和預報預警,希望同流域下游國家的科研機構與應用部門進一步加強合作,推動該流域的洪澇災害監測向更符合使用者需求方向發展,助力提升應對氣候變化和洪澇災害風險的能力。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Tags:洪澇災害監測氣候變化預報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