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讓我們又愛又恨的"表達",是如何悄悄改變這個世界的?

由 創業邦 發表于 人文2021-12-06

簡介我們需要用表達來傳遞情感碎片化的交流方式我們都不陌生,6月18日全媒派文章《一句話要分好幾條傳送:線上社交時代,連表達都逐漸碎片化》就從原因和影響等方面分析了這一現象,這種日常化的表達小現象引發了讀者們熱烈的討論

既愛又恨怎麼表達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XXX,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身處如今的社交網路時代,我們渴望表達,社交媒體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分享一張圖、一句話,向世界展示自己;我們又害怕表達,字斟句酌卻仍怕詞不達意,想要講好一個故事卻不知從何說起。

於是偶爾我們也渴望在被資訊包裹的世界中換取些許喘息的機會,拒絕表達本身也是一種表達。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回顧近一個月以來與“表達”相關的內容,精選部分文章的評論區留言,分享讀者們對於當下社交話語表達及文化作品表達的真知灼見。

我們需要用表達來傳遞情感

碎片化的交流方式我們都不陌生,6月18日全媒派文章《一句話要分好幾條傳送:線上社交時代,連表達都逐漸碎片化》就從原因和影響等方面分析了這一現象,這種日常化的表達小現象引發了讀者們熱烈的討論。

與碎片化訊息不同,《超快節奏的資訊環境裡,我們為何會容許“意念回覆”的存在?》一文則分析了聊天中另一個常見的現象——“意念回覆”,這無疑是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叛逆”之舉。

與“意念回覆”類似,《Twitter考慮推出拒絕被@功能:萬物互聯下,偶爾也喘口氣》這篇文章從@功能入手,討論了我們是否需要被@的問題。

社交媒體上的連線與反連線越發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門話題,有些讀者認為碎片化適應了快節奏的交流習慣,營造了在場感;也有讀者更認可“佛系”的意念回覆,允許自己在資訊環境裡小憩片刻。看,我們總是對社交媒體上的表達又愛又恨。

碎片化訊息是親近與在乎的證明

@B:

感覺碎片表達就是線上交流取代線下交流的某種標誌。線下交流時的溝通和閒談明顯是兩個不同的場景,可以透過表情、語氣和用詞的態度表現;但在線上交流只有一個聊天框,長語句的“斟酌感”,取代了上述的線下交流時“嚴肅、認真”的氛圍。反之,碎片詞句,則體現了不假思索的閒談,而且更能強調情緒,而非資訊。

@Euphoria:

太真實了吧,我朋友天天說我打字慢,hhhh這不是幾個字幾個字打有助於營造一種“在場感”嘛,為了表示我時時刻刻在“即時”聊天。本來文字就缺乏面對面交流的的優勢,“對方正在輸入中…”這幾個字還是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會感覺你倆正在共享時空。

@Leaven Holin:

不同的傳播情境應用不同的語言符號,我們講求的是合適而非拘泥於表達形式,但這種碎片化表達方式不利於梳理邏輯,這點應該警惕。當然警惕歸警惕,這種表達方式年輕化,有時也如文中所說,是熟悉關係的象徵符。

@馮藝莎:

碎片化的訊息是在彌補不在場的交流不及時性吧,可以明白對方想要及時回覆的心情。

@安裡:

作為一個從小就這樣發信息的人,我表示真正原因就是因為我等不及打完全部再發,我要先引起對方注意,然後打半句就發怕對方等,基本上屬於面對面說話的進度,因為我打字很快。所以我覺得關鍵是因為我急性子,我需要“對方在聽、而我在說”的狀態。

生活這麼累,我只想靜靜

@路旁的qx:

我比較反感過於碎片化,因為有時候我在做什麼事微信設定成震動一般訊息我都會先不看等事情做完再看,但是有些人一句話分成很多條,手機就會震動很多下,這給我一種“有人有很重要的事找我,很急”的錯覺,然後我開啟手機一看,就是很普通的不重要的事分成了很多條,這真讓人頭大。

@Dxlkslbccdtks love:

作為一個每次看到@,尤其是有人@你就要做很多心理建設才能開啟資訊的人,真的超級期待這項功能(拒絕被@)的出現,社交媒體平臺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同時也讓我們陷入了無止境的社交中,工作與生活分界線逐漸被忽略,人們開始疲於應付各類社交場景,的確需要採取一些舉措,透過一些功能來減少我們在社交上的焦慮。

@九:

看完發現自己也一度被“秒回”所束縛,自己常常這麼踐行著,內心似乎也這樣要求親近的朋友。而從學術和技術角度切入以後,明白“秒回”的確不是絕對必要的,放過自己也放過親近的人,或者說彼此寬容。雖然在感性層面,我們還是渴望有來有往、幾乎零時差的交流,只能說,可以試著抽離,偶爾回到一種只有車馬書信的狀態,給自己也給他人更多獨處和喘口氣的時間。

@高山巷95號:

“我們活在精心設計的注意力經濟之下,各種便攜性會為我們的改變造成摩擦,最終抵消改變的慣性,直到滑落回起點。”拔掉插頭、社交齋戒最終只能促使人們反思永久線上、永久連線的弊端 卻無法阻止人們重新回到網路中去;“意念回覆”的存在,更像是出於自我保護的願望,為了給自己一個短暫抽離其中的機會而按下的暫停鍵。

我們需要用表達來撕掉標籤

00後是一個生來就帶著標籤的群體,“網路一代”“飯圈”等詞彙總是圍繞在他們身邊。

00後無疑是網際網路的原住民,特殊的媒介成長環境也讓他們在表達中顯得格外特別,他們樂於分享感受,表達態度。

在《對話常江教授:00後群體的媒介使用習慣與興趣取向》這篇文章中,我們與常江教授探討了00後的媒介使用習慣,對我們而言,更多的討論意味著更深刻的瞭解,而瞭解才能消除誤解。

摘下標籤,真誠才是最好的表達

@Dxlkslbccdtks love:

很喜歡文中常江老師的那句“中年寬容則時代寬容”,作為在網際網路下成長的一代,90後乃至00後常常被說是“垮掉的一代”,似乎根本不能承擔責任,但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年長一代對他們的刻版印象和固定認識,在他們各自擅長的領域和各自的圈層裡,他們其實能夠主動去學習、去做事,也能取得自己滿意的成績,對於相關的國家大事、社會問題,他們同樣關注,也會提出自己的意見看法,比起年長者,他們個人意識的覺醒和社會技術手段的發展,也讓他們在獲取資訊和表達自我上有所不同。

@???????:

數字化資訊環境下成長起來的00後,作為網路時代的原住民,也被網路技術影響著交往方式——更加註重互動性、興趣更加多元。但太過龐雜的資訊的確讓我們自己開始給自己建起圍牆。隨著00後年齡增長,資訊繭房可能堅固化。理論上年青一代總是樂於並能快速接受新資訊,但隨著00後步入社會,工作環境比網路環境的包裹作用更有力,更有強制性——如此說來00後的主動探索能力在被擠壓著直至疲於探索。

@zero:

很喜歡文章中的這段話“代際差異和代際矛盾當然不可能完全消除,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去堅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我們不能夠用我們認為優的方式,去隨意批判或妄圖同化不同代際的生活方式。文章的學術問答中不乏讓人易於理解的小例子,還有很多精彩的小金句,太讚了!願我們在變老的過程中,要習得“坦蕩的內心、寬闊的精神世界和不畏變動的靈魂。”

我們需要用表達來講好故事

文藝作品同樣需要考慮如何更好地表達。

歷史對我們來說總像是遙遠時空的往事,而近幾個月電視熒幕上的優秀作品卻為我們展示了這個時代我們該如何講好歷史故事、呈現文化傳統。

《從到:主旋律影視劇拍得越來越好看了?》一文討論了近年主旋律作品的破圈原因,觀眾從來不抗拒主旋律,關鍵在於如何呈現好故事。《河南衛視的爆款節目是怎麼養成的?》則對話了《端午奇妙夜》的幕後主創們,瞭解國風之美背後的故事,而他們對於歷史文化表達的闡述也贏得了讀者們的稱讚。

主旋律和傳統文化從來都不無趣,畢竟那是鮮活而熱烈的曾經。

觀眾聽得見真實和用心的表達

@心動:

《山海情》和《覺醒年代》都看了,最吸引的點是我覺得這很真實生動,那些困難、苦痛都是曾經真實發生過的,所以那些感情也是真摯的,能與觀眾產生共鳴。

@John Fever:

真實和貼近才會引起共鳴,說到底還是瞭解人的情緒,尊重人的情緒。

@hhhhw:

把以往太過於平面化的人物變得更為立體了,好的內容生產出來遇上好的時候、好的讀者就是一件極好的事情,越來越有希望了。

@Miss楠:

內容創新,畫面動人,並蘊含深厚文化底蘊。在一眾流量扎堆的節目中脫穎而出,就說明我們年輕人還是沒有丟掉審美品味的。

當今時代需要歷史文化的表達

@耶耶也耶:

看《覺醒年代》的時候是一種沉浸式的觀劇模式,總感覺這些歷史書上的人物,就出現在了我們身邊,他們的形象是如此飽滿、接地氣。看劇的時候,情緒總不自覺地被劇情感染。

@豆餡兒:

就沒看過每一集都讓我啪嗒啪嗒掉眼淚的劇,《覺醒年代》是第一個,有時候是一句話,有時候是一處景,總能讓你為那個時代的青年感動,也總讓你聯想自己作為當代青年的志向和責任,要做什麼,要如何做。生活來之不易,我輩自當自強。

@V:

在當今越來越娛樂化的新聞環境下,個人認為傳播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本人也特別喜歡漫威、DC等西方的超級英雄文化,但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不比他們差呀!應該像作者說的一樣結合天時地利人和,上到體制機制改革,下到受眾細分,利用好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技術優勢,結合大家的創新理念,像咱們的李子柒小姐姐一樣,不僅讓中國人自己越來越喜歡自身文化,也讓外國友人慢慢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池恩祂準-:

河南推陳出新,這種表演形式讓更多年輕人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其實也可以提升文化自信!這才是正確的文化輸出!

可以說,讓我們又愛又恨的“表達”,一直在悄悄改變這個世界。語言是表達,文字是表達,影像也是表達。我們為社交媒體帶來的永遠連線和碎片化訊息而小小煩心,為表達絕妙的文藝作品歡呼雀躍。我們需要表達,因為這讓我們的內心世界得以袒露,精神世界得以充實。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Tags:表達我們社交00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