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追懷生命》勒石為記,一本超值的小冊子

由 宥臻的玫瑰 發表于 人文2021-12-06

簡介三 士大夫精英層的政治聯姻與幻滅在《追懷生命》裡三十篇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墓誌銘裡,讓我最為感嘆的是高官權德興的痛哭與欣慰

柏舟之誓是什麼意思

“制度、觀念和重大事件是還原歷史的最基本條件,但只有當我們聚焦個體人物的遭遇和故事時,歷史才變得鮮活起來。”

這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次出版,發行的中國歷史上的墓誌銘《追懷生命》的開篇前言。

這本不到三百頁的精緻古樸冊子

,採用的是繁體字簡介與古文原文,我這個外行人,花費了一天一夜時間才努力讀完。

這本精品古籍著作深深地打動了我。在字裡行間,我清晰地看到了二世紀至十九世紀的王公貴族、將軍、士大夫、儒商、家庭婦女、僧尼道士,攜帶他們的生平志向,

正從歷史的幕後姍姍走來,向世人展現他們的感情世界,他們的驕傲與遺憾。

《追懷生命》勒石為記,一本超值的小冊子

一 高貴的夫人與王女

《馬姜墓誌》成文於106年,1929年出土於洛陽,

很可能是至今己發現的入土墓誌中年代最早的一篇。

志文開頭寫道:惟永平七年七月廿一日,漢左將軍特進膠東候第五子賈武仲卒,時年廿九。

夫人馬姜是忠成候馬援之女,明德皇后之姐

,年僅二十三歲,就開始守節明志了。他們生育有四女,女兒長大後,其中有兩個也嫁給了王候。馬姜以母儀之德,為宗族之覆。享年七十三歲,死後皇帝哀悼,兩宮賜贈禮物,風光下葬。

“馬姜墓記”刻石,質為紅沙石,現藏遼寧博物館。《賈武仲妻馬姜墓記》

,成為我國志銘刻石中一件價值連城的珍品,有“中華第一志"之名。

墓誌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漢,富貴人家有墓誌序與銘,貴重的隨葬品,

向陰曹地府通報墓主生前的地位和特權;

普通人家只有

磚瓦文字簡報名字、戶籍、出生與死亡時間

而已。

在《追懷生命》裡,還詳細記錄了

兩度守寡的北魏王女元純陀

,一生未嫁的

唐朝高官之女支新娘子

,先入佛門再入道門的故事,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二 為外族服務的漢族將軍與小吏

1979年元月,在河南省孟州市發現的北魏司馬悅墓誌銘,

為我們探索司馬懿家族在南北朝時代的去向,提供了機會。

在這個政治分裂的時代,鮮卑文化與漢族文化的大融合。

建康時期,將軍劉裕稱帝,

司馬家族的許多成員被害了

,司馬悅祖父司馬楚之逃往北方。為了對抗劉宋朝皇帝劉裕,他與北魏皇帝結盟,後娶河內公主,成為北魏官員。他的兒子司馬金龍更是

融入了鮮卑精英階級

,與隴西王女兒結婚,司馬悅是他的第三子。

這個時期正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他釋出了一系列法令,旨在縮小鮮卑人與中原漢人之間的文化鴻溝。司馬悅的墓誌銘說,

他對北魏政權的堅定忠誠,只是延續他祖父與父親所倡導的忠實服務傳統。

司馬悅參與了保護淮水以南北魏郡縣的戰役,為了表揚他協助擊退梁朝的軍隊,司馬悅被任命為豫州刺史,結果被下屬謀殺了。

他的頭被割下,交給了梁武帝

。兩年半後,北魏的將軍再度奪回領地,以談判交換的方式,才得換回頭顱下葬。

仔細閱讀司馬悅的墓誌銘,我們可以瞭解他們轉變政治忠誠的動機,精英聲望的脆弱,種族認同的複雜性,

以及那些與草原有著深厚文化漢族人民與那些擁有華夏文明傳統價值觀的人民彼此相遇的結果。

在《追懷生命》裡,類似這種不同文化的相遇的墓誌銘,還有

蒙古統治下

的小史蘇志道,身為漢族的旗人

清代治水專家靳輔

三 士大夫精英層的政治聯姻與幻滅

在《追懷生命》裡三十篇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墓誌銘裡,讓我最為感嘆的是

高官權德興的痛哭與欣慰。

《追懷生命》勒石為記,一本超值的小冊子

權德興是唐朝宰相、文學家。他來自名門望族甘肅天水權氏,自幼聰明好學,“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十五歲有文章數百篇。

官途順暢,婚姻理想,是個人生贏家

。他寫了兩篇銘文,一篇是悼念出嫁的女兒獨孤氏,另一篇是悼念小孫子。

大家不妨猜一猜,他在為誰痛哭?誰為欣慰?

女兒嫁給望族孤獨及的兒子

,孤獨及對權德興有知遇之恩。在亡女銘文中,也可以看到,權德興在任命宰相時,其家族的女性成員得以召喚入宮。

在這篇銘文中,我們可以

捕捉到唐代精英的出身,策略性婚姻,以及政治上位

。權德興為愛女早逝,中斷了兩大家族姻親關係而痛哭;對於早夭的小孫子,則是欣慰他的懂事與品行。

四 儒商的倔起

自漢代以來,儒家正統便將士大夫列為四民之首,商人則為社會最底層。但是到了明末,這兩個階層的接觸卻日漸增多,

界限也開始變得模糊

了。

士人與商人之間的關係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最重要的原因是:從十六世紀開始的商品化和市場化的加深,

新興富裕階層(商人)的出現

,併力圖和舊有的精英價層(士人)分享社會地位,體面,影響等資源。

與西歐社會不同的是,在中國,

潛在的競爭最終變成了“士商合流“

。商人在經商之前,大多是業儒,失意後才經商;在明清時代,並沒有真正法律意義上的世襲貴族,人們都要經過科舉進入社會精英層,這讓科舉考試競爭越來越激烈。

很多家族

為了最大可能確保,其已有的或取得更高的社會地位

,採取了比較穩妥的辦法,讓兄弟子侄中一人或數人走科舉道路,其餘走包括經商的“治生”之路,所以明末以來,

許多士人與商人同出一門

。在當時,對於一個商人的最高評價是:他的行事舉止更像個儒者。因此儒商出現了,時至今日,我們看到,

儒商仍然是世人衡量商人的最高標杆。

在《追懷生命》裡,就收錄了

明末文壇領袖王世貞為一個“布衣”徽商程惟清撰寫的墓誌銘

五 存世稀少的女性之聲

在《追懷生命》中,我欣喜地看到的是

存世稀少的,

由女性給亡夫撰寫的墓誌銘。

在傳統中國社會中,女子無才便是德,但是還是許多上層家庭培養女孩讀書寫字,也有不少女性成為出色的作家和詩人。在這些存世稀少由女性執筆的墓誌銘中,

我們有機會窺測她們對傳統文學和哲學的理解程度,她們的婚姻觀,社會性別角色觀,社會等級觀念,以及她們對生死的思考。

這裡收錄了現存最早的由女性撰寫的墓誌。分別是唐代的《曹大墓誌》與《何簡墓誌》。曹因出生世家,但三次科舉均未登第,

以一介平民終其身

。何簡卻是家族中

第一個以科舉進仕的。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唐代社會階層的流動性。

曹因一生屢受挫折,英年早逝

。但是他的妻子周氏卻而為這些常人視為命運不濟而干擾,她坦然道:“肖形天地間,範圍陰陽內,死生聚散,特世態耳,何憂喜之有哉?”文字之間反應了,

道家修真養性和迴歸自然的理念,可以讓她對生活一切泰然處之

何簡的妻子辛氏則

嫁給了一個新晉統治階層的進士

。她在墓誌銘中把丈夫描寫成一個真正的君子,

其一生所做所為無不體現了儒家的美德倫理

,並用“柏舟之誓”的典故,表達了自己的堅貞不二的信念。

這兩份風格迵異的墓誌銘,生動表達了

儒家提倡透過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奮鬥賦於短暫的人生與道家則是透過與大化同流同在,人與自然合一,人生於自然又其死於自然的大道。

周氏和辛氏諳熟傳統文化哲學精髄,並將之融會貫通在生活之中

,不禁讓今天的我們發自內心肺腑的佩服。

看多了男性作者的一板一眼的正統銘文,冷不丁看到由女子撰寫的銘文,

覺得她們既有不輸於士大夫男子深刻的思想,又有民間女子款款的深情。

《追懷生命》勒石為記,一本超值的小冊子

清同治年間女詩人左錫嘉

給浴血奮戰太平軍,最後病亡的丈夫曾詠墓誌銘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妻子對丈夫深情致敬。

曾是吉安知府的曾詠1862年安慶前線病故

,在他死後第二年,愛妻左錫嘉一介文弱女子,為了將丈夫的靈樞運回靠近成都的四川老家

,毅然冒著生命危險,沿長江逆流而上,開始了一段艱苦的旅程

。1880年,曾詠病故十八年後,終於家鄉華陽下葬,左錫嘉寫了一篇感人至深的長篇墓誌銘。

嗚呼!此我夫子之墓也。君歿後,家室轉徒十有八年,今始得一畝地,葬君故鄉。欲為狀,乞當代大人先生彰君行事。然握筆追思,零淚如雨,狀久不可成。嘉今年益衰病,恐遂奄忽。使君堅志苦心不垂於家乘,嘉之罪也。……君諱詠,字永言,號吟村…君生而聰明,長而孝友……君長身玉立,鬚鬑鬑然……

閱讀至此,我早已淚目盈眶

我萬萬沒想到,這個不到三百頁的小冊子,

居然涵蓋了這麼多的人間百態。這本《追憶生而》的思想之深遂,內容之豐富,牽扯歷史事件之多,社會層次之廣,遠遠超出了我的心理價值預期。

這裡還收集了黃庭堅,歐陽修等歷史文化名人撰寫的銘文,大家想不想知其中又涉及了什麼重大歷史事件與思想呢?

不妨購買這本

以一抵十

的小冊子,一睹為快吧。

Tags:墓誌銘追懷墓誌司馬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