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清平樂沒有交代的:福康公主下場悽慘原因有三,可惜一個都沒躲開

由 山家往事 發表于 娛樂2021-12-14

簡介那麼,這位生前最受宋仁宗寵愛的福康公主為何會有這樣悲慘的結局呢

寵醫堂怎麼樣

熱播劇《清平樂》已經落下帷幕,劇中趙徽柔的結局,讓人唏噓不已,一個太平盛世的大宋公主,命運卻是如此慘淡,沒法決定自己的夫婿也就罷了,就連自己的家務事也被眾多臣子拿出來不斷鞭撻。

福康公主與駙馬李瑋幾次三番都沒能離婚。兩個根本不可能在一起的人,就這麼硬被捏合在一起。嘉祐八年,宋仁宗駕崩,七年後,鬱鬱寡歡的福康公主最終離世。

宋神宗去公主府祭奠他的這位姑母時,見到的情景是這樣的:

瑋都不恤長主,衣服飲食藥物至於呼醫,亦多作阻隔,長主衣衾乃至有蟣蝨,至自取炭生火,炭灹傷面。

蝨子在她身上爬來爬去,女子最為在意的面龐也被炭火燒傷了,可以說,福康公主臨終之際,她的那點殘留的尊嚴都沒有了,三十二歲,正是女子風華絕代的年齡,福康公主卻香消玉殞。那麼,這位生前最受宋仁宗寵愛的福康公主為何會有這樣悲慘的結局呢?

一、福康公主“恃寵而驕”

福康公主是宋仁宗的長女,在她之後,宋仁宗接連有了三個兒子、七個女兒,不過,這些個孩子都夭折了。

清平樂沒有交代的:福康公主下場悽慘原因有三,可惜一個都沒躲開

此外,宋仁宗天性宅心仁厚,對待下人尚且能做到剋制、忍讓,更遑論自己的家人了。可以說,從小到大,福康公主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大宋朝內怕是沒人敢“招惹”這位主子。

在大婚之前,宋仁宗花費幾十萬緡,給福康公主造了個宅子,作為大婚之禮送給了他的寶貝女兒,無論站在哪個角度,福康公主的大婚,都可以稱得上是大宋立國以來最風光、最體面的了。

但是,哪怕公主府修造的再富麗堂皇,它依然不能和皇宮相比。另外,福康公主打小長在深宮,見慣了太多的青年才俊,比如梁懷吉等人,雖然這些人很多是內侍身份,但是他們和福康公主常年接觸,其才華、其品行早已深深的影響了她,是以福康公主並不喜歡李瑋,甚至是極度討厭他。

這種心理上的不適,再加上搬離皇宮所帶來的落差,讓她愈發無法調控自己,她認為這一切都是李瑋帶來的,不過,此時的李瑋何錯之有?他也只不過是奉皇命成親而已。

清平樂沒有交代的:福康公主下場悽慘原因有三,可惜一個都沒躲開

婚後三年,李瑋甚至連公主的床邊都沒摸過,更不要說生個一兒半女的了,其母親楊氏越發憤怒。

在嘉祐五年的這天晚上,楊氏發現,福康公主居然與內侍梁懷吉等人夜下對飲!這還了得,自己卑躬屈膝伺候這尊活菩薩好幾年,她居然如此不守婦道!

插句題外話,宋太宗趙光義和他的哥哥趙匡胤雖然是親哥兒倆,但他們年齡差距有些大,中間隔了十二年。

在古代,十幾歲就結婚,十二年差不多就是一代人的差距了。

所以,在宋太宗即位後,為了避免輩分的尷尬,出臺了一項政策,公主嫁到夫家後,其輩分與婆母平等,不再受世俗的姑舅限制。

清平樂沒有交代的:福康公主下場悽慘原因有三,可惜一個都沒躲開

這個“制度”,成為福康與李瑋生母抗爭的武器。不過,楊氏被激怒後,哪管你什麼國朝公主,既然是兒媳,就該恪守婦道,這個家哪能由得你胡來,婆媳大戰瞬間引爆。

福康連夜趕往皇宮,夜叩宮門又如何?她要馬上見到寵愛她的老父親。

就這個結果來看,宋仁宗也初步同意了福康公主離婚,話說回來,既然是離婚,總得有個理由吧?

福康公主的生母苗貴妃心疼女兒,便和俞充儀定下計策,派內侍王務滋“臥底”公主府,意圖找出李瑋破綻,結果毫無進展。後來苗貴妃等人提出酒中下毒,宋仁宗和曹皇后考慮良久,未能成行。

可見,在這段婚姻裡,李瑋確實沒有過錯,福康的心高氣傲成了無法驅逐的心魔,她的任性又助長了心魔的蔓延,最終將自己吞噬。

二、福康“和離”,諫臣的“抗爭”

要說,這兩人確實過不下去了,“和離”總成了吧?

雖然這樁婚姻是宋仁宗所賜,離婚的話,那就是打宋仁宗的臉了?

其實宋仁宗倒不這麼想,他算不上雄主,但守成有餘。這個人脾氣又特別好,一般來說,這種人比較務實,不會在乎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就算是站在一位老父親的角度上看,他也會覺得,女兒與其被這樣的婚姻困住,反倒不如離婚來的實在。

而且,那個年代,離婚也不是一項尋死覓活的事兒,他的夫人曹皇后不就是二婚嘛。所以,當女兒夜叩宮門後,宋仁宗就想把福康留在身邊了。

不過,那些諫臣們可不同意。

清平樂沒有交代的:福康公主下場悽慘原因有三,可惜一個都沒躲開

司馬光等人認為,福康作為國朝長女,就應該做天下女兒的好榜樣,你這樣三天兩頭的往孃家跑,還和內侍不清不楚的,有傷風化啊。

好一個有傷風化,那些大宋詞人在勾欄酒肆狎妓作樂時可曾想過有傷風化?

從本質上講,這是趙禎的家務事,朝臣如此揪住不放,“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已。堂堂大宋天子連自己的家務事都沒權利處理,這算哪門子的皇帝?因此,那幫士大夫看起來很迂腐,實際上,他們是在分權。反正蛋糕就這麼大,臣子吃的多了,留給皇族的不就少了?

後世評論宋朝,說是士大夫共治天下,這裡的“士大夫”,範圍很窄,就是一幫讀書人而已,或者說,是透過科舉走上仕途的那幫人。於國有大功者,哪怕是狄青這樣的將帥之才,依然被這幫“之乎者也”的人排擠,不得不說,狄青是走錯了片場,一馳騁疆場的武將,無論如何是沒法和讀書人混在一起的。

打仗的時候沒讀書人什麼事,大宋立國了,他們端著飯碗來分食了,說白了,他們就是竊取了勝利果實,關鍵還想獨吞,吃相太難看。

清平樂沒有交代的:福康公主下場悽慘原因有三,可惜一個都沒躲開

很多人都把這歸結到趙匡胤身上,他當年“杯酒釋兵權”後,朝堂沒有掌兵的了,可不就剩下一幫讀書人了?再加上自己又要做個明君表率,不許殺諫臣,這就導致了那幫人口無遮攔,反正你不敢殺我,哪怕我胡說八道。

其實,如果這“鍋”全讓趙匡胤一個人背的話,他確實有點冤。

大宋江山從柴氏孤兒寡母手裡搶來,從道義上講,來路不正,他擔心後人如法炮製,這也在情理之中,另外,自唐以降,天下紛爭幾十年,軍旅出身的趙匡胤對此太有感觸了,天下向善、崇文是正確的方向,重文抑武可謂是必然政策了。

我們再把目光轉向唐朝。

自唐立國直到安史之亂爆發的755年,這一百多年,是大唐逐漸走向繁盛的過程,也是大唐持續擴張的年代,歷史上從來沒有那個朝代像唐王朝這樣能保持一百多年的擴張態勢。

為什麼唐朝能這樣?

清平樂沒有交代的:福康公主下場悽慘原因有三,可惜一個都沒躲開

這裡不得不提到唐朝的節度使制度。

從遠古部落時代到工業革命,權利範圍也從一個山頭擴充套件到一個區域,最後甚至跨越大洲,可以說,一個帝國疆域有多大,完全受制於生產力水平。

農耕文明時代,人們的活動範圍有限,這這先天決定了唐王朝如果實現跨越歷史的擴張,必須在制度上做出創新。用現在的觀點看,唐朝的政權架構很有意思,外圍十大都護府可以看作是周代的諸侯,不同的是,唐朝中央對他們採取的是直轄。

為了強化中央王權,他們採取了內重外輕的軍事制度。但是,到了天寶八年,各地折衝府已經無兵可交,朝廷轉而採取募兵制,這個募兵的好處就是,徵兵數量大幅減少,原來需要十個人,現在可能五個人就行了,因為他們對募兵的素質要求提高了。

想想看,大唐的安西都護府所轄面積為三百萬平方公里,常駐兵只有兩萬四千人,安史之亂後,叛軍勢如破竹,幾個月就攻破了潼關,但是在安西、北庭的駐軍內調後,戰局迅速得以扭轉。

這麼多都護府“拱衛中央”,唐朝如何化解?

最重要的就是人事制度。一般來說,某個都護府最高長官任職時間也就在兩年左右,期滿後便會被調回都城,大多是擔任宰相,再不濟也給個“顧問”性質的職位供著,這就是出將入相。

但這個制度到了唐玄宗的時候,被他玩殘了。

因為安祿山來了。

清平樂沒有交代的:福康公主下場悽慘原因有三,可惜一個都沒躲開

這夥計當年因為偷羊差點被打死,後來陰差陽錯成了大唐節度使了。

在用人這方面,唐玄宗就犯了錯誤,大唐猛人輩出,怎麼就輪到這個賊人了?

更關鍵的是,李林甫作為大唐的宰相,在歷史上名聲可能不大好,但他有股“狠勁兒”,在各方節度使的任命上,他也採取了平衡策略,是以他活著的時候安祿山等人也不敢怎麼樣,等他死後,安祿山已經經營幽州等地十多年了,他已經是事實上的幽州王了。

唐玄宗不調防,自己養癰為患,終釀苦果。

安史之亂讓李隆基失去了龍椅,打斷了唐王朝的擴張,更重要的是它對文化的影響。

以李白為例,在大唐盛世的時候,“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那是何等豪邁!不僅如此,整個大唐子民都瀰漫在努力向上的氛圍之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哪怕是安史之亂被平息後,李隆基被接回長安的時候,迎接他的不是民眾的鄙視,而是他們發自內心的歡呼,他們依然對李隆基父子充滿的信任,在大唐子民心中,盛世還在!

但是,然……並……卵!

“我從此去釣東海,得魚笑寄情相親”,這是安史之亂後李白的一句詩,一個豪氣沖天想為大唐建功立業的才俊已經暮氣沉沉了。

作為李白的小迷弟,杜甫的表現更是明顯。

其實,發生轉變的何止他們兩個,整個大唐文化屆的人都在反思,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朝廷已經對他們恩重如山了,為何還如此?

一度有人提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爭論結果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儒家文化圈開始內斂了。

這從當時太學的就讀人數就可以看出來。

清平樂沒有交代的:福康公主下場悽慘原因有三,可惜一個都沒躲開

安史之亂爆發前,僅國子學一門課,在校生就高達八千人,海內外來大唐求學之人不絕於途;戰亂後,這門課急劇萎縮到兩三千人,甚至後期只有幾百人了。

這種內斂的“冰點”一旦形成,其趨勢就非人力可為了,時間越久,慣性越大,破壞力就越強。

兩百年後,北宋立國。

這些文人早已經丟掉了進取之心,燕雲十六州要打嗎?打不過啊,怎麼辦?種樹唄,起碼可以作為緩衝屏障。再發展貿易,多賺錢,設立庫,到時候用銀子砸死它。

銀子管用嗎?

舉個例子,如此富饒的北宋,各地設立了很多馬場,能提供的戰馬,一年居然只有兩千匹!有意思的是,王安石就管理過馬匹,後來還出臺過“保馬法”,有用嗎?他這麼一折騰,能提供的馬匹更少了,不僅百姓怨聲載道,就連朝堂都爭執不休,一直吵到北宋滅亡。

所以,這些“內斂”計程車大夫們滿嘴仁義道德,口號喊得比誰都響,但實際做的,卻是一定要牢牢的守住王權,只要這東西在手裡,天塌了又如何?“文不愛財,武不惜死”,岳飛也只能喊一喊了。

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文彥博對宋神宗說過這樣的話,“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你看,他說的多實在!

所以,鬧來鬧去,那些諫官管你公主幸不幸福,你宋仁宗越鬧心越好,那樣就更沒心思處理朝政了。

三、宋英宗的推波助瀾

宋仁宗病重期間,在後花園玩,有天看到一亭子,牌匾上寫了三個字:迎曙亭。

他平日裡經常來此,只不過到了晚年,看到這三個字愈發揪心。

何也?

曙者,趙曙也。也就是後來即位的宋英宗。

清平樂沒有交代的:福康公主下場悽慘原因有三,可惜一個都沒躲開

趙曙是宋仁宗的侄子,本名叫趙宗實。宋仁宗早年沒有兒子,趙宗實以皇子的身份被接入宮中,從此改名趙曙。

後來,宋仁宗有了兒子,又將他送了回去。一個王爺的兒子突然變成當朝太子,站在了人生巔峰,不成想又很快跌落神壇,而且如此折騰了兩回,趙曙的小心臟是真心承受不了,其實,從進宮到出宮,趙曙似乎充當了“藥引子”的作用,如此頻繁折騰,目的就是引出宋仁宗的兒子。

按說,打小在宮中長大,趙曙和福康的關係應該很好,再不濟,兩人也是堂兄妹,斷不至於生分了。

不過,事實就是這麼殘酷,在趙曙即位後,直接將宋仁宗的女兒趕出了宮中,這裡面就包括福康。

宋英宗為何如此操作?

宋仁宗駕崩後,曹皇后宣佈遺詔,立趙曙為帝。

趙曙心裡就犯嘀咕了,既然不是宋仁宗臨終宣佈,那麼,曹皇后是否會像武則天那樣?我這個位子還不說廢就廢?武則天對自己的親兒子都下狠手,何況我這個侄子呢?

是以這孃兒倆關係一度緊張。

此外,趙曙還有一個更大的擔心,那個威脅,來自一個叫韓蟲兒的宮女。

原來,在宋仁宗駕崩的五個月前,韓蟲兒在井邊取水,宋仁宗恍惚之間就見到一條小龍攀附在她身上。

宋仁宗就問身邊內侍,你們看到那條龍沒?

答曰沒看到。

宋仁宗就明白了,這是上天賜給我龍種啊!當即便把那個宮女臨幸了。

然後,韓蟲兒就對外宣佈懷孕了。

清平樂沒有交代的:福康公主下場悽慘原因有三,可惜一個都沒躲開

在宋仁宗駕崩後,曹太后還刻意保護韓蟲兒,這讓趙宗實心裡更為忐忑不安。

按說,五個多月身孕的人,肚子應該有起色了,韓蟲兒卻一點反應沒有。

隨著時間的推移,韓蟲兒壓力越來越大,終於演不下去了,宣稱自己是假懷孕,這麼做的原因,是當初不想幹那些髒活、累活。

結果就是,這個宮女被打了二十棍子,出家為尼。

這個事情對宋英宗的震動其實很大,身邊人全是宋仁宗時代的舊人,至少在心裡層面對他們是不信任的,“換血”成為必然,宋仁宗的女兒們,再也回不到宮中了。

對於福康而言,失去父愛本就是一輪暴擊了,趙曙即位後,自己的處境反而變得更加尷尬了。駙馬爺一看這局面,他們老趙家都不怎麼管她了,這就是落魄的鳳凰啊!

所以,福康公主的境遇急轉直下,不但無法像以前那樣囂張,怕是連朝臣女兒的地位都比不了,抑鬱攻心之下,沒幾年就香消玉殞了。

福康公主去世的場面之悽慘,宋神宗也不由哭道,“李瑋負仁宗恩,遇長主無恩禮”。

結語

福康公主有個妹妹魯國大長公主,嫁給了曹詩,他是曹牷的兒子,而曹牷和光獻曹皇后是堂姐弟。

清平樂沒有交代的:福康公主下場悽慘原因有三,可惜一個都沒躲開

曹詩和《清平樂》福康公主念念不忘的曹評是堂兄弟,曹詩本人亦是追求風流的紈絝子弟,因生活不檢點,導致魯國大長公主在二十四歲的時候魂歸天國。

悲劇都是同樣的。

和離如此艱難!

可見,福康公主的早亡,除了自身恃寵而驕外,更多的其實是外在因素,帝王的女兒是王朝的標杆,萬千子民都在看著呢,其實,這一切不過是司馬光等士大夫階層拿來爭奪王權的遮羞布罷了。

Tags:福康宋仁宗公主李瑋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