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由 談藝錄 發表于 藝術2021-06-07

簡介我們來看一些他的作品,作品會說話(所用圖片,為了觀察細節,略有放大):(聱亭生)(白門史致道仲庸父章)(伯滔)(曾在沚瀾處)(跛道人)(不繫舟)(曾經滄海)(常欠讀書債)(臣祖翼印)(芙蓉盦)(放懷楚水吳山外,得意唐詩晉帖間)(風流不數杜分

印人傳誰寫的最多

畫家秦祖永在《桐蔭復志》裡記載了這樣一則軼事:一天,徐三庚在馬路上碰到吳昌碩,就與他打招呼。吳昌碩覺得很奇怪,問道:“你怎麼認識我?”徐三庚說:“我怎麼不認識你,海內篆刻家只三家耳。”吳昌碩問是哪三家。徐三庚回答:“第一家是趙之謙,第三家就是你吳昌碩。”“那麼第二家是誰?”吳昌碩又問,徐三庚很不高興,說:“你難道真的連我徐三庚的大名都不曉得嗎?”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徐三庚像及他的“徐三庚印”)

其實,徐三庚大趙之謙三歲,大吳昌碩18歲,篆刻界公認他為第二是有可能的,至少這三人的年齡排名如此(藝術成就暫放一邊)。當然,所謂軼事就有傳說的成分,但極有可能是當時篆刻界的現實狀況,因為徐三庚初到上海時,正是上海印人的空檔期。

徐三庚被迫離開杭州的(他沒有道士度牒,無法證明身份,被抓,取保離開的),幸虧離開了,否則就有可能跟趙之謙妻女或者錢松一家一樣罹難太平軍。剛到上海時,上海篆刻界沒有十分出挑的篆刻家,當時趙之謙去北京參加會試,帶有仕途夢的他這一去就滯留京城十年,雖然在北京聲名雀起,但對上海的影響相對小些;吳昌碩當時還在安吉、杭州、湖州、蘇州間遊學,還未真正成名。上海的篆刻界給了徐三庚最好的揚名機會,甚至另一位後來印名較著的印人胡钁(他小徐三庚14歲)也拜了徐三庚為師。

一、個人簡介

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又字詵郭、袖海,號金罍、井罍、金罍道人、金罍野逸、似魚室主、西莊山民等,浙江上虞大勤鄉西山村人,他是明代“忠諫賢良”徐學詩的後人。少年家貧,年紀稍微長大點之後,被家人送入道觀打雜以謀生,道觀裡有一位擅長書法、篆刻的道士是他的書法篆刻啟蒙者,徐三庚由此走上了篆刻藝術道路,徐三庚一生鬻書鬻印為生,最後走的是純粹的藝術人生之路,終生無意仕途(基本上可以說,成功的篆刻藝術家中沒有做高官的)。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徐三庚和他的“如夢鶯花過六朝”)

徐三庚因一心學書學印,因此荒廢道務,被逐出道觀,失去道士身份後即專心租屋鬻藝為生,此間在杭州致力於學習浙派篆刻(主要是西泠前四家,尤其是丁敬和黃易),後因戰爭年間身份不明被迫離開杭州而到上海,遂成印名,大概在35歲之前,徐三庚結交大收藏家岑鎔,有機會見到他的大量藏品與集古印譜,獲益甚多,也許正因此,他才得以成為真正的大篆刻家,成為“海內第二”。

由此可以想見,徐三庚的篆刻,也得益於秦漢印許多,這一點一定不能忽視。

1872年,47歲的徐三庚南下香港,後又轉廣州,數日後歸上海,至52歲(1877年)時,徐三庚又北上天津,後又至北京,第二年又去武昌,然後又迴歸上海。60歲時,又到安徽遊覽一次(當是尋訪遊學徽派篆刻),此後再未出上海,直至離世。篆刻作品集有《金罍山民印存》、《似魚室印譜》、《金罍山人印譜》等。《海上墨林》、《再續印人傳》等有詞條收錄。現存作品有《金罍山人印譜》、《金罍山民手刻印存》。

徐三庚的篆刻歷來爭論較大,有人批評他故作姿態,稍乏天趣,但這也是作為一名職業印人強化自身風格的需要,沒有個性的藝術家,何以成為藝術家呢?

二、印學貢獻

1、浙派刀法與皖派章法的結合。徐三庚是浙江人,學篆刻自然而然是從浙派入手,33歲時刻有“字光甫行九”一印,他在邊款裡說:“意在鈍丁、小松之間”。如圖: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徐三庚“字光甫行九”及邊款)

稍晚給孫熹刻的另一方印“二十餘歲成一夢,此身雖在堪驚”一印,趙之琛曾刻過完全相同內容的一方,兩方印如出一轍,這顯然是臨摹趙之琛的作品。如圖: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徐三庚臨摹趙之琛的作品)

大概在38歲以後,徐三庚對篆刻的取法開始由浙入皖,轉向鄧石如、吳讓之。後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帶有強烈的皖派章法風格的作品,但他仍保留以浙派的刀法來完成。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徐三庚:“桃花書屋”及印面)

他在“治安”一印的邊款中說:“癸亥春五月二十日,觀完白山人印冊,適治安仕兄來訪,屬為檢此,率爾應命。”這方印現在已殘破,但仍有強烈的鄧石如“剛健婀娜”風格意趣。再比如“成達章印”與“若泉”(見下列印圖)兩面印的邊款裡說:“戊辰長至,坐雨青愛廬,仿完白山人兩面印,為若泉弟”。說明他大量鑽研皖派作品。

2、“以書入印”“印從書出”的強力實踐。鄧石如的“印從書出”理論提出之後,著力實踐的是這幾位: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可以說,鄧石如提出的“印從書出”理論,在吳讓之手裡達到完善,在趙之謙和徐三庚手裡得到夯實和發展。徐三庚的篆書書法主要取法於《天發神讖碑》(這個碑很有名,我們的文章裡不斷提及,一定要注意)《韓仁銘》碑額等,中宮緊收,左右拉開,用筆精到,點畫提按頓挫明顯,靈活飄逸,他形成了自己舒展有致而筋骨內含的書法風格,他把這種風格成功地用到了自己的篆刻作品中來,成為“印從書出”理論的重要實踐者。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徐三庚和他的書法練習)

3、印學的國際交流。光緒年間,日本留學生圓山大迂、秋山碧城等人曾向徐三庚學習篆刻,他們回國後將徐氏印風在日本傳播開來,曾經風靡一時,影響較大,雖然篆刻在明清交接之際的順治年間就已傳入日本,但徐三庚以後的印人,特別是有強烈個人風格的篆刻對日本篆刻的影響是重大的,對於篆刻藝術走向國際,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篆刻作品:

徐三庚是職業印人,且有印譜傳世,因此留下來的作品相對較多,也因此對後世有非常重大的影響,馬國權先生對他的篆刻作品風格的評價是“吳帶當風,姍姍盡致”,評價不低,同時也指出徐三庚到了晚年之後,由於過分強調以姿媚取悅於人,纖弱與造作的毛病是存在的。我們來看一些他的作品,作品會說話(所用圖片,為了觀察細節,略有放大):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聱亭生)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白門史致道仲庸父章)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伯滔)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曾在沚瀾處)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跛道人)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不繫舟)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曾經滄海)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常欠讀書債)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臣祖翼印)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芙蓉盦)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放懷楚水吳山外,得意唐詩晉帖間)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風流不數杜分司)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復丁)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胡純輔印)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劫灰餘物)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歡伯)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六篆樓)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頗知書八分)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日愛評書兼讀書)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若泉)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沈乃謙印)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樞盦)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孫熹之印)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心與白雲閒)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引商刻羽雜以流徵)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有所不為)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袖中有東海)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禹寸陶分)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井罍)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上於父)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上虞徐三庚褎海)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似魚室主)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褎海)

印人傳:“海內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徐三庚唯慎思之)

沙孟海在《印學史》中這樣評價徐三庚:“徐三庚的篆刻,白文刀法學浙派,結體學鄧派,朱文則純學鄧派,朱文成就在白文之上,他與趙之謙同時,長趙之謙三歲,學問名位不及趙之謙。……趙之謙並未將自己的篆書結法用到印文上來,徐三庚的朱文印,卻與趙之謙的篆書極相似。這一體飛舞纖巧,體態優美。或者認為太側媚,不夠端重,但印學界愛好這一體的人確實不少。”這一段評語是恰當而準確的。當代印壇,贊之者稱之吳帶當風,毀之者認為柔弱纖媚,每個人的審美不同,又怎麼可能對一個藝術家看法一致呢?書法篆刻往往跟藝術家的性格相關,吳讓之就認為“讓頭舒足為多事”,但徐三庚就在舒展飄逸上極盡能事,藝術向來是多樣而豐富的。

(【印人傳】之31,部分圖片源自網際網路)

Tags:徐三庚篆刻趙之謙吳昌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