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對孩子的審美意識教育,有何重要意義?

由 萊恩說教育 發表于 藝術2023-01-30

簡介汪正龍在《馬克思美學的當代闡述》全面梳理了馬克思全部的美學思想與意識形態理論,據此他作了合理分析,他認為藝術活動、審美以及意識形態之間有著客觀、必然的聯絡,馬克思並沒有直接指出這種聯絡,但是他巳經看到了意識形態對藝術審美產生的重大影響

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前言

馮憲光在《意識形態與審美意識形態》中闡述了審美意識形態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地位和作用,並指出藝術發展史發展背後的推動力。陳學虎在《“審美意識形態”論與馬克思主義傳統》中也憑藉文學作品本質分析,考察了審美是否屬於政治意識形態的問題。

楊建剛在《馬克思主義與形式主義關係史》一書中以馬克思主義從蘇聯到中國的發展與壯大的歷史為主旨探索了馬克思主義與形式主義之間發揮作用的可能性,分析了二者在各種領域展現出的功能與利弊得失,並著重為中國提出了二者結合的合理方案,這很大程度為中國文學理論建設提供了啟迪。汪正龍在《馬克思美學的當代闡述》全面梳理了馬克思全部的美學思想與意識形態理論,據此他作了合理分析,他認為藝術活動、審美以及意識形態之間有著客觀、必然的聯絡,馬克思並沒有直接指出這種聯絡,但是他巳經看到了意識形態對藝術審美產生的重大影響。這一理論可以為日後的文藝創作與審美活動提供理論遵循。

對孩子的審美意識教育,有何重要意義?

審美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十分熱衷研究的話題,在審美研究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也頗有建樹。與中國意向式審美不同,他們更多將目光投注到“物”上,生成了帶有西方色彩的物象化審美。

首先,物象化美學是西方美學史發展前進的必然趨勢,在20世紀這一美學思潮發展到了頂峰,它與自然主義與人本主義的情況天然有著密切的關聯。儘管,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從沒有無視世界歷史的前進趨勢以及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的大繁榮,但與此同時與社會發展同步發生的是人內心世界以及審美視域的愈加空洞,關於意識形態的問題也以更高的頻次出現在世人的視域中。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是建立在實踐分析中得出的科學理論,他認為全部意識形態活動都受制於生產力水平。

對孩子的審美意識教育,有何重要意義?

盧卡奇在《審美特性》中對馬克思關於意識形態的理論進行了深入考察,他同意藝術創造和審美眼光確實受到一定意識形態的薰染,不過這兩種活動不能完全劃入意識形態的範疇,二者有不同的存在界限與發展空間。他指出馬克思關於意識形態與藝術關係理論是完全客觀並不帶任何情感色彩的,馬克思在找尋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過程中,發現了這一條線索,並透過大量史料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

藝術和審美活動在本質上屬於上層建築活動,但它們從誕生那一刻起便有強大的原動力,它不完全受制於意識形態的制約。對於藝術的理解只有從勞動入手方可找到真實的答案。這也就定下了這本書的中心基調,透過對勞動的歷史回溯論述了審美體驗的卓特之處。還為讀者們詮釋了審美的真正內涵,與主觀精神發揮對美形成展現的效能,這種重視主觀精神的理論與當時時代背景相關。

對孩子的審美意識教育,有何重要意義?

葛蘭西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獨具一格,他不承認物質存在對世界的統一性,他認為人誕生後世界才得以生成,而生成世界的原動力在於實踐以及主觀意識與生成方式的聯動,於是實踐成為了理解他全部哲學的終極線索。

他以主觀精神、主體意識出發去建立哲學體系的做法一定程度受到了盧卡奇的影響,但是在對待意識形態和審美的關係中二者的看法卻不盡相同。他強調藝術的創作離不開意識形態的土壤,意識形態如同肥沃的土地為藝術之花的開放提供養分,只有富含歷史內容與政治色彩的文藝創造才是真正的藝術,觀賞者在這樣的藝術品評鑑中才能得到美的洗滌。盧卡奇與葛蘭西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地位很高,他們的思想是根據資本主義發生的新變化而提出的,具有時代性但存在一定侷限。

對孩子的審美意識教育,有何重要意義?

他們都十分關注無產階級的地位,主張以無產階級為核心群體建立符合最廣大群眾的審美體系,形成打破“物化”突破自身侷限性的主體,這一做法不知不覺將審美建立在了虛幻空想的基礎上。伊格爾頓則根據社會歷史發展的兩大根本規律闡述了自己根據馬克思哲學中意識形態的內容對藝術活動的思考,將自己全部研究成果寫成《審美意識形態》。他認為審美與意識形態互為表裡,並將審美等同於與社會秩序建構與權利劃分的政治活動,在共產主義社會審美將為人指向最終的自由解放道路。

伊格爾頓將審美更多的劃為一種受理性意識控制的活動,雖然感性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也很大,但是就政治審美活動特點來看,它具有一定的渴望成為統治者慾望心理,並以溫和的形式誘導著個體行動。伊格爾頓將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進行了一個創新性發展,將審美與意識形態的關係進行辯證性發展,但對於審美問題比如美的本質、美的規律等基本單元他考慮地不夠全面。

對孩子的審美意識教育,有何重要意義?

物化審美觀將美學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外在事物上,認為美的感覺源自外物對人的激發,這種說法雖然肯定了外在刺激對人的重要地位,但由於對主觀的輕視從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主客體的撕裂。

盧卡奇指出私有制是導致社會不平等、異化勞動產生的根源,在這樣的條件下主體成為失去主觀精神的傀儡,成為孤立於現實世界外的客體。他贊同馬克思將世界看作一個有機聯絡的整體的觀點,在自然經濟沒有解體的時代以及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的每一個體都是這一整體中的一員,私有制的社會里個體與集體有著無法協調的矛盾,統治階級領導的世界只是資本佔有者才能擁有從事政治、藝術、審美等活動的權利,而這一局面也終將被共產主義社會的到來而打破,總體協同的世界歷史就會隨即復歸。

對孩子的審美意識教育,有何重要意義?

因此,研究審美也應注重社會歷史的同一性與美的同一之間的辯證發展,從社會一系列具體事實總結出美的總體規律。他還指出審美可以明顯地治癒靈魂上的創傷,有效地幫助人類迴歸到最佳的心理狀態。

本雅明在盧卡奇物象化審美觀點的影響下,以文學藝術對社會的鞭策為靶向建立了審美理論。他認為所有藝術活動都是由三個主體、兩個環節的串聯而形成,即藝術材料、藝術創造者和藝術鑑賞者;兩個環節則是指藝術生產與消費。他的審美觀點帶有明顯的現實批判色彩,對摧毀舊秩序建立新世界的強烈渴望,使其成為一種無政府主義,他認為審美活動如同割除資本主義社會惡性腫瘤的手術刀。

Tags:審美意識形態藝術馬克思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