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由 林清鹿 發表于 旅遊2023-02-01

簡介鄭工合龍碑這是清代河道總督吳大徵撰寫的石碑,碑身所刻為篆書文字,是光緒十三年治理鄭州下汛十堡東決口的唯一實物,因為吳大徵本身也是書法家和金石學家,再加上為研究黃河特大堵口工程的重要參照,有著重要歷史價值,被譽為“黃河上的三絕碑”

參觀黃河博物館需要帶什麼

若選中國最重要的一條河,黃河定是眾望所歸。《漢書》中說:“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為宗”,

其中的河,便是黃河。

我們常說黃河為母親河,那它到底孕育出了什麼呢?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古時的中國,由大禹治水開啟,大禹治水成功後將天下劃為九州,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而大禹所治的水便是黃河。

治理黃河是一項大工程,需要多個部落齊心協力,正因如此,大禹要想治水成功,必須將黃河流域的分散部落聯合在一起,最終建立了威信,形成了政權集合體,禪讓制也就退出了舞臺。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如此說來,華夏民族的起源便是與黃河抗爭的過程,並且這段過程將由始至終貫穿著華夏曆史。

今天的主角,就是這段過程的一個濃縮,

它就是黃河博物館。

黃河博物館成立於1955年,是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江河博物館之一,坐落於千年古都鄭州的北端,與黃河直線距離不超過10公里,是鄭州一座冷門免費博物館。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館內透過黃河形成、遠古生態、九曲黃河三個單元展示出黃河自然地理地貌,借用實物、圖片與現代科技,揭開了華夏子女與黃河相愛相殺的過程。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全長5464公里,流經青、川、隴、寧、內蒙、陝、晉、豫和魯9省區,那為何會將第一座博物館設立於鄭州呢?這是因為黃河文明的核心在中原。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上古神話中的炎黃二帝,居住範圍都是在黃河的中下游地區,其中夏朝、商朝的地理中心在河南,周朝則是陝西和洛陽,之後的春秋戰國,再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皆以黃河文化為主體,加以吸收北方遊牧文化和長江文化後,共同組成了華夏文明。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中國8大古都,5個出自黃河流域,分別是西安、洛陽、鄭州、安陽、開封,幾乎囊括了北宋之前所有的都城,所以便有

“三千年看陝西,五千年看河南”

之說。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黃河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跨越山脈和盆地,趟過平原和丘陵,上一秒還是涓涓細流,下一秒就奔瀉千里,從起源的清澈秀雅,到入海的泥沙俱下,這條黃色巨龍用各種形態,沖刷出了各色文明。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黃河用全國水資源總量2%的佔水量,灌溉了全國15%的耕地,養育了全國12%的人口,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是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瞭解完黃河的偉大,再來了解黃河的另一面。

母親河確實哺育了華夏民族,但就是脾氣不太好

,一旦發威,下游地區的孩子們將苦不堪言。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黃河大致分為上中下三段,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口鎮為上游,全長3472千米;從河口鎮到鄭州桃花峪為中游,全長1206千米;從桃花峪到渤海入口為下游,全長786千米,長度越來越小,可危害卻越來越大。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黃河水災一句話概括為“

病在中游,害在下游,根在泥沙”。

黃河古稱“濁河”,有“一擔水,六鬥泥”之稱。下游河道變寬後,流速放緩,泥沙大量沉積,抬高河床使得黃河漸漸成了“地上河”,在開封一帶,黃河要高出地面10米左右,已成了危在旦夕的“懸河”。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據文獻記載,黃河下游共決口氾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重要改道6次,每一次改道對於沿途百姓來說,都是一場血淚史。

古時的中國,有“黃河寧、天下平”之說,在黃河博物館,最重要的文物幾乎都和治河有關,接下來就透過5件文物,感受中原人民治河的艱辛。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河防一覽圖》

在展館內,有一副近20米長的《河防一覽圖》,繪製了萬曆年間河南、山東、南直隸修築堤防的情況,是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此圖由明代潘季馴於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組織編繪,繪出了自發源地星宿海至入海口的整個河道,並將京杭大運河與黃河同繪於圖中,是明朝年間當地百姓與黃河抗爭的縮影。

潘季馴是明朝治水名家,明朝在他之前的治水方策是分流疏通,這辦法確實能解一時之痛,可待時間一長,分流河道也開始淤積,危害反而更大。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潘季馴實地探查後,得知根源不在疏通,而在泥沙,解決了泥沙問題便可解決黃河水患。於是他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方案,透過合流為一來增加水量加速河水流速,從而沖走更多泥沙,並配以“蓄清刷黃”、“淤灘固堤”的方法,有效解決了明朝時的水患。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中原治黃圖》

這幅圖繪製於1855年,展現了黃河西起華山,東至渤海1000多公里的沿河山川、要塞等概況,並用楷書標註兩岸主要府州、縣治所在,詳細記載了河防大堤,是研究河防工程重要的文獻資料。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此圖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其方向與現今地圖完全相反,為左東右西,上南下北,這種規劃十分罕見。

鄭工合龍碑

這是清代河道總督吳大徵撰寫的石碑,碑身所刻為篆書文字,是光緒十三年治理鄭州下汛十堡東決口的唯一實物,因為吳大徵本身也是書法家和金石學家,再加上為研究黃河特大堵口工程的重要參照,有著重要歷史價值,被譽為“黃河上的三絕碑”。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1887年,鄭州一帶的黃河發生重大決口,為了堵堤花費了白銀1200萬兩,佔當時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花費巨大,史稱“鄭州大工”。此次工程還首次使用了水泥、電話、鐵製軌道運土車等工具,開了使用現代工具治理水患的先河。

埄堠

這是宋代治理黃河堤防的重要實證,上圓下方,高54釐米,寬21釐米,厚10釐米,用豎行楷書刻字,是為數不多的宋代治理黃河的實物,價值十分重要。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河工磚

這是一塊普通的磚,外表還有些滄桑破損,不過它卻記錄著治河歷史上的一次變革。這是道光年間河道總督慄毓美在河南原陽首創的,用於防洪搶險的材料。他發現並推廣了拋磚築壩的方法,降低建設黃河大堤的難度。

石硪

石硪是黃河堤防夯築工具,呈圓盤狀,邊緣處有多個孔用來穿繩,使用時多人持繩,一人掌握方向,眾人拉繩使其反覆提起、落下,將鬆散土地夯實。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像上述這些實物,黃河博物館裡有很多,在這裡你可以慢慢遊覽,透過幾百年的文物,聆聽滾滾不息的黃河,帶來的那些或興衰、或榮辱、或掙扎、或美好的故事。

中國第一座黃河博物館,揭露了母親河與國人的“相愛相殺”

地址:鄭州惠濟區迎賓路花園路交叉口東北角,不收門票。

交通:乘坐263路,到迎賓路花園路站下即可。

全國各大城市的免費景點都在這裡哦,關注作者:林清鹿,即可收入囊中。

Tags:黃河博物館鄭州河防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