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集中採購:解決誰的問題?

由 採購幫商學院 發表于 旅遊2023-01-02

簡介供應商選到了中國,製造基地還在北美、歐洲,公司的生產部門就得重新適應

集中採購具有什麼特點

上面提及的公司B的經歷充滿變數:四十餘年的發展歷史中,光大規模的剝離和整合就經歷過四次,不是被別的公司併購,就是併購別的公司,或者是從母公司分離出來。數度折騰,形成了今天的分散經營模式,包括遍佈歐美亞三洲的研發中心、製造工廠、物流中心,還有數量驚人的供應商。該公司年銷售額約在5億美金,原材料年採購額在1。5億美金左右,供應商竟然有1200多家。採購額過度分散,一方面讓公司沒有價格優勢,另一方面也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管理。

更為麻煩的是,有些供應商在配合幾年後,覺得該公司的生意量太小,對他們來說如同“雞肋”,於是主動放棄,逼得公司B“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不得不重新選擇、認證供應商。碰到量小、工藝複雜的零部件,新供應商也不願意做,質量、價格都成問題,生產線停工待料,耽誤了給客戶的按時交貨,更是讓人頭痛。

集中採購:解決誰的問題?

成本壓力大、資源利用率低,該公司由上而下決定削減供應商、集中採購。這是以價格為導向的整合,但價格不是唯一目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物流運輸、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都是必須考慮的因素。例如該公司傳統上採用分散式產品開發,北美、歐洲、亞洲設有三個研發中心,新產品開發時要求快速打樣,研發中心都希望供應商就在周邊地區。這從客觀上造成了美國、歐洲、中國為中心的三個供應商基地,導致同一採購項可能有多套供應商。

等轉入量產,要麼繼續用設計階段的供應商,這意味著採購額分散;要麼集中採購,把生意移到低成本國家,這意味著重新資格化供應商。生意移到了中國,北美、歐洲的供應商不滿意,影響支援後續新產品開發的積極性,設計人員怨聲載道;在生產上影響對現有產品的按時交貨,因為供應商不知道明天生意還是不是自己的,導致生產部門意見多多;供應商沒了生意,便不聽北美、歐洲的採購們排程,所以採購經理們也多有牴觸情緒。

這還沒完。供應商選到了中國,製造基地還在北美、歐洲,公司的生產部門就得重新適應。從交貨的時效性上講,從中國到北美、歐洲,即便是空運,加上進出口和本地運輸,動輒也得一個星期,運輸時間延長,運輸可靠性降低,意味著得增加庫存。語言不通,時區各異,一個問題,電子郵件往返,動輒就得一兩天。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從退還次品到供應商查清問題根源,動不動幾周時間就過去了。結果往往是採購額集中了,採購價格優勢有了,但實際成本卻並沒降低。加上質量、交貨、服務等方面的問題,各部門之間情緒對立,協同困難,好多集中採購專案就一拖再拖,最後不了了之。

集中採購意味著打破現有平衡、改變格局,進行利益的重新分配

。採購的決策,往往是公司內外利益角逐的物件。體現在供應商上,就是生意量的重新分配;體現在公司內部,就是權力、利益的重新分配。就公司B來說,以前北美的供應商供應全球的工廠,北美的採購位高權重;現在轉到亞洲,北美的採購、工廠就有牴觸情緒。在北美,以前的供應商就在附近,打樣速度快,溝通方便;現在得遠涉重洋,客觀上影響到新產品開發,影響了北美設計部門的利益。

集中採購以價格為導向沒有錯。但是,一定要認識到解決一些問題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另一些問題。要衡量的是整條供應鏈,從研發設計、物料採購、訂單處理,到製造生產、物流運輸,再到批發經營、終端零售,怎樣做整個公司的利益才能最大化。採購的錯誤,往往是從單純的價格出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沒法顧及設計、生產等使用者部門的合理需求,導致集中採購進展不順利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也是為什麼集中採購不是萬能藥,公司例如通用電氣就多年來採用分散式採購。

歸根到底,得搞清集中採購要解決哪個部門的問題。採購從本質上講是支援部門。如果為最大化支援部門的目標,犧牲了主導部門,例如設計、生產、銷售的目標,集中採購也就變成了無本之木。舉個極端的例子,一個公司只設計一種產品,該產品只有一個型號,該型號只有一個零件,外帶一個供應商,採購是最集中不過了,但這樣的產品賣不掉,再集中又有什麼意義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兩點之間說是直線最短,其實往往是曲線最短:如果採購部門直奔成本而去,往往什麼也得不到;但如果衝著設計、生產、銷售等部門的問題而去,“曲線救國”,以解決他們的問題為出發點,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節支效果。對於這點,前面的“供應商整合:要靠解決問題,不能光靠制定政策”詳細談到。採購的價值就在於打造一個高效的供應鏈,保證採購原料交付、確保生產的順利進行、實現總成本最低,透過讓其他部門成功來成功。集中採購也不例外。

Tags:採購供應商北美集中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