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山川之美與人生信仰———詩人李白的敬亭山

由 嵩下書院 發表于 旅遊2021-08-29

簡介”李白一個人登上了敬亭山,放眼望去,似乎鳥也飛走了,雲也飄遠了,詩人的世界“靜”到了極致

李白敬亭山在哪裡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今天我們拿李白的《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探尋一下他的內心世界,聊一聊山水和人生的信仰。

李白的詩基本上都是格調明朗的。他一生好酒,喜劍術,通道。性格浪漫、豪爽、不羈。像這樣的孤獨抑鬱的詩調是少數的。

唐天寶十四載(753年),李白53歲。秋遊宣州時,登上敬亭山,寫下了這首詩。這個時候,距離他被迫離開長安已有十年,長期漂泊使李白嚐盡人間辛酸滋味,領略盡了世態炎涼。(就在前一年,李白髮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臺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

這一年,李白已顯老態,獨自一人登上敬亭山,面對自然的秀美山川,讓李白反而更加對現實的不滿,對人性多變的失望,心中的孤寂之感也積聚到了頂點,他把感情投入到自然界,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尋求安慰。

敬亭山在宣州,就是今天安徽宣州市,李白一生遊了七次宣城,這是最後一次,九年後李白病逝。宣州因為謝靈運、謝脁都在這裡做過太守,他們是李白嚮往的文人。順便說一下,大謝小謝都是神韻詩的代表性人物。

先看詩的本意,“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李白一個人登上了敬亭山,放眼望去,似乎鳥也飛走了,雲也飄遠了,詩人的世界“靜”到了極致。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山和詩人忽然有了心靈上的呼應,我看山孤寂,山看我亦如是。當人一個人在山裡時,那種孤獨感是很強烈的,時間似乎靜止了,而人和自然開始了交流,“只有”兩字更突出詩人對山的喜愛。

人生失意,會在自然中尋找慰藉,李白和山的對話,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相看兩不厭,”那是互相喜歡啊。然而,恰恰在這裡,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得更加突出。一個人的苦悶和失落,也只能傾訴於大自然中了,沒有人可以懂你安慰你。用現代人的說法,我只想一個人靜靜。

當然,詩人對山水的喜愛和傾訴,不僅僅有李白。唐賈島的“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人在世上,知音寥寥,若知音都不懂我,我將尋山隱居去了。

宋代俞紫芝寫詩頗多,但流傳出來的很少,有一句“有時俗事不稱意,無限好山都上心,”這兩句王安石十分喜愛,寫在了扇子上隨身攜帶。人生在世俗事難免,但心中要有一座山,才是不將就俗事的好辦法。

王維到了晚年,也說出了“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為啥不關心呢?世態炎涼,人性複雜,說它幹啥?說它幹啥呀?

人生無常,世態炎涼,無論古人還是今人,都是越老越對人性失望,對自然山水情有獨鍾。因為山川明月才可載德載物,而人間不可。

一個人最大的悲哀,是信仰的缺失,對自然的不敬畏。但盲目信仰,也是危險的。信仰一個政黨,若政黨失信,信仰必定轟然倒塌,對一個人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

信佛太虛無,六道輪迴,過於悲苦。李白通道,所以他總能在失意時走進自然山川中。我倒覺得通道比較接地氣,道法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大智慧。既不虛無,也不世俗。在人生的風雨裡,我們能找到來自天地自然的慰藉。

山川之美與人生信仰———詩人李白的敬亭山

Tags:李白敬亭山自然信仰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