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歷史人物:韓信之品格(1)——忍耐:忍是一種策略,不是目的

由 曉野微語 發表于 運動2023-02-05

簡介一、韓信為何能忍

而的本意是什麼意思

故事一: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一天韓信在淮陰河旁讀著兵書。“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突然一群小孩圍了上來,要韓信和他們一起玩兩軍打仗的遊戲。

韓信說:要我玩遊戲可以,除非我當大將軍,否則不玩。

孩子群裡有個屠夫的兒子,不同意韓信當大將軍!

他說:“就你小子,也配當大將軍!我年紀最長,個頭最高,力氣最大,我當將軍,誰敢不服?”

韓信笑道:“你也太沒見識了吧,當將軍,靠的不是誰的力氣大。兵法有云: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這五條,你可一條都沒佔到。要知道當將軍是上戰場殺敵,可不是上豬圈殺豬呀!”

韓信的高傲激怒了屠夫的兒子,他一聲令下,十幾個小男孩紛紛撲上來,衝韓信一頓拳打腳踢。但無論他們怎麼打,韓信既不還手,也不求饒。不久他們便將韓信扔進了河裡。所幸韓信水性好,自己爬上岸就回家了。

回到家,母親問:“他們打你,你為什麼不還手呀?”

“母親,他們十幾個打我一個,我肯定打不過呀,如果還手,只會被打得更慘。這樣的情況,我只能忍。孫子兵法裡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意思是說,做大將軍的,不能只憑一時之怒氣,就興師動眾,發動戰爭。孫子又說了,‘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今日我若還手,肯定是討不到一點好處,自然就應當‘不合於利而止’”。

故事二:胯下之辱

一天韓信從酒樓出來,經過菜市口,突然被一個屠夫攔住。這個屠夫也就是故事一中屠夫的兒子,長大也成了屠夫。屠夫挑釁他沒錢買肉,讓他沒錢的話就把劍留下。

“你不配這把劍,還是殺豬刀更適合你。”韓信依舊是一貫冷淡孤傲的語氣對屠少說。

這時一群街頭惡少圍攏上來,讓韓信無路可退。

屠少怒道:韓信,你雖然塊頭大,整日提著把劍四處招搖,要我說,你就是個沒用的孬貨!你要是真有種,今天就一劍刺死我,要是沒種,就像條狗一樣,從我胯下鑽過去,怎麼樣?

韓信雖然很氣,但是還是冷靜下來思考。眼下有三條路:一,逃,但是被緊緊包圍,無路可逃;二,一劍砍死屠夫,倒是容易,但是這樣會惹上人命官司,這輩子也就完了,我韓信鬥志未酬,只圖一時之快,為一個無賴殺豬的屠夫搭上自己的前途、性命,那可不值;三,就是應了屠夫的話,從他胯下鑽過。

最後韓信選擇了第三條路,俯下身子,低下頭,趴在地下,緩緩從屠少胯下鑽過去。

一、韓信為何能忍?

首先,韓信對於孫子所言“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領悟頗深。不利的事情不做,很顯然一劍殺死屠夫的結果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的,得不到任何的好處。眼下除了忍,別無其他更好的、更有利的選擇,所以韓信選擇了忍。

其次,韓信是個有遠大目標的人,他可是立志做大將軍的人。因為他有長遠的目標,他的一切行為都是朝著“封侯拜將”而去的。他要是不忍,一時衝動殺了屠夫,隨之而來的就是牢獄之災。一旦進了監獄,基本上就沒有出頭之日了,那他的抱負、他的理想、他的大將軍夢,就真正付諸東流,再也無法追尋了。“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屠夫之類的普通人又怎麼能知道韓信志向呢。因此,為了自己的遠大目標,

眼前的這一挫折自然不能阻擋其前進的道路,故韓信選擇了一個忍辱的路。

二、何為忍?

既然“士可殺,不可辱”,那韓信這一胯下之辱到底是懦弱的行為,還是勇者的行為呢?

蘇東坡在《留侯論》寫道: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東坡居士這段名文提出一時衝動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不是真正的勇敢;遇到意外不驚慌,受到侮辱不發怒,才是真正的“大勇”。

三、忍是一種策略,不是目的

忍是一種策略,是一種處理事情的方法。一時的忍耐,能夠換來好的結果,正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一時地衝動,會毀掉長遠目標,正如“小不忍,則亂大謀”。我們不是為了忍而忍,所以它不是我們的目的,也不是我們所倡導的行為,只不過是我們在完成長遠目標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一些挫折,採取忍是最佳的策略,是最智慧的選擇,有利於我們儲存實力,有利於我們邁進成功。正確地理解“忍”,也許我們就可以欣然接受“心頭上的這把刀。”

Tags:韓信屠夫於利而止大將軍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