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澧州古城牆(上)

由 餘熱光輝 發表于 運動2021-12-09

簡介李泌在謝恩的時候,陳說自己心不忘君,皇帝向來很敬重他,就留他在京城呆了幾個月,恰逢澧州刺史缺人,宰相常袞便利用這個機會,大說特說李泌有治理才幹,有點非他不可的意思,就讓他擔任檢校御史中丞.充澧朗峽團練使,以隆重的禮節派遣他前去履職

澧讀什麼字的

澧州古城牆(上)

澧州古城牆位於澧縣縣城境內,明洪武五年(1372),澧州城從唐代新城(今津市新洲鎮)遷於此,由總督肖傑壘土為牆。明永樂二年(1404),更土城為磚城,高5米,面寬6-10米,上加女牆,全長九里十三步(約4505米)。外設護城河,有東門、北門、南門、小南門、金牛門、小西門6個城門。如今,澧州古城牆僅存東南牆約1860米,只有南門、小南門、東門儲存完好。

澧州古城牆(上)

澧州古城牆小南門(縣政府段)

“澧”字最早出現於孔子編撰的《尚書·禹貢》篇:“岷山導江,東至於沱,又東至於澧。”《太平寰宇記》卷記載:“州在澧水之北,故取為名。”澧縣古時稱澧州,自周朝以來,建制隨代屢易。先秦屬荊楚,漢屬武陵、天門郡,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初置澧州。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升為澧州路,公元1364年,明改澧州路為澧州府,1913年澧州改稱澧縣,隸武陵道。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澧縣一直屬常德地區(1988年改為常德市)管轄。

澧州古城牆(上)

澧州古城牆(上)

蘭江公園

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派他的兒子晉王楊廣消滅了陳朝,結束了中國西晉以來(317年——589年)的分裂局面。據說楊廣曾因為征戰來過澧州,看見澧州境內到處都是鬱郁蒼蒼的松樹,於是將澧州改名為松州。其州治究竟設在哪裡,據《舊唐書》記載說是澧陽,澧陽本是漢代的零陽縣,吳國曾設定天門郡,晉末僑置南義陽郡,隋代改澧州,郡和州的治所都在澧陽。這樣看來,州治澧陽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最早始於何時築城,當時是否已築起作為防禦的城牆,尚待進一步考證。有人說松州古城在今天的澧南鎮廣福村太平莊,也就是在澧水南岸的一片平原之上。後來,經過考古發掘,證實了那裡曾經是一座古城遺址,只不過歷經千年風雨,早已是城廓為墟,蕩然無存。

澧州古城牆(上)

澧州古城牆(蘭江公園段)

安史之亂爆發後,天下大亂,偏遠之地的澧州也未倖免。公元769年,澧州刺史崔瓘升任湖南按察使,不久被作亂的武夫臧玠所殺,澧州時任刺史楊子琳興兵討伐臧玠,境內一直騷動不安。九年後,唐朝派來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來到澧州,他就是唐王朝歷經四朝,後來貴為宰相,具有很多神奇傳說的李泌李鄴侯。他在澧州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但是卻給澧州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澧州古城牆(上)

澧州古城牆(澧浦樓段)

李泌,字長源,京兆(即今天西安)人。他曾在天寶年間,從嵩山上書朝廷,縱論施政方略,深得玄宗皇帝的賞識,特令他待詔翰林,又讓他在太子東宮裡擔任職務。由於玄宗皇帝很欣賞李泌,自然引起了宰相楊國忠的嫉恨,李泌害怕引火上身,於是就辭官不做,歸隱名山,去做他的逍遙神仙了。等到安史之亂髮生的時候,肅宗皇帝在靈武登基,召李泌來為他參謀軍事,李泌提出了著名的上中下三策戡亂定國,但是又因為肅宗寵幸的李輔國等人的誣陷,他再次遠離朝堂,遠遠地隱遁到湖南的衡山。後來,代宗皇帝即位,還是召他回朝,授予翰林學士的職務,可惜同樣為宰相元載、常袞排斥,不得不外出為官。

也正是被常袞排斥出朝,他才來到了當時相當偏遠的澧州。《舊唐書·李泌傳》說:“為宰相常袞所忌,出為楚州刺史。及謝恩,具陳戀闕,上素重之,留京數月。會澧州刺史闕,袞盛陳泌理行,可檢校御史中丞.充澧朗峽團練使,重其禮而遣之。無幾,改杭州刺史,以理稱。”這裡說得很清楚,常袞對於李泌很忌憚,時時刻刻都很提防他,起先是將他排擠出朝,發往楚州任刺史。李泌在謝恩的時候,陳說自己心不忘君,皇帝向來很敬重他,就留他在京城呆了幾個月,恰逢澧州刺史缺人,宰相常袞便利用這個機會,大說特說李泌有治理才幹,有點非他不可的意思,就讓他擔任檢校御史中丞.充澧朗峽團練使,以隆重的禮節派遣他前去履職。李泌授澧州刺史官職的具體日期都有記載,見於《舊唐書·代宗紀》:“大曆十四年(即公元779年)正月壬戌(即二十一日),以楚州刺史李泌為澧州刺史”。

李泌大曆十四年(779)至建中二年(即公元781年)在任,時間很短,按理說很難完成一項重大的工程,但恰恰就是在這三年間,他修建了一座新城。

南宋中期,浙江金華人王象之在其地理總志《輿地紀勝卷七〇 澧州風俗形勝》裡說:“城乃李鄴侯改築。”註釋說:“唐戎昱《新城頌》,在建中二年(即公元781年)。”又引用《新城頌》說:“雖崇澧城,不勞澧人。南樓峨峨,下壓清波。”戎昱此頌為刺史李泌作,可以推測建中二年(781)李泌已在澧州刺史任上完成了新城的改築。

澧州古城牆(上)

澧州古城牆(澧縣一中段)

當時澧州境內的百姓,曾經傳唱過一首歌謠:“可憐地上樓,百姓不知修。上有清使君,下有清江流”。從中我們可以窺知李泌在澧州的作為,千年之後,我們還能從當時文人戎昱的文章裡,得知澧州人對於李泌由衷的愛戴和讚頌。

當時,如此浩大的工程,並沒有出現勞民傷財和疲民擾民的情形,反而似乎讓老百姓各得其所,樂於效勞,這讓很多庸官冗吏相形見拙。李泌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答案就在戎昱的《澧州新城頌》裡:“度木於山,浮木於水,選巧匠於退卒,就嗇夫於庸保。人急於利,役無勞焉。”意思就是說這座城的修建,選木料于山中,放木排於澧水,從退伍的兵卒中選出能工巧匠,將雜役雜工歸併在一起。這些修築城牆的人,都急於獲利,勞作起來精力旺盛,情緒高昂,勞役也就變得似乎不那麼艱辛了。利益的驅使,化解了橫徵暴斂的怨恨,李泌不僅在澧州大地上留下了一座巍峨高聳的新城,還留下了他千百年來的“清使君”的名聲。

Tags:澧州李泌刺史古城牆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