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知而不言的人,都是高手

由 遇見小媛 發表于 人文2023-02-07

簡介他說,自己的母親節儉一輩子,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關燈

知而不言的意思是什麼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

宋太祖趙匡胤在“杯酒釋兵權”後,殿前都虞侯這一職務一直空缺,接連換掉數人後,最終由楊信擔任。

楊信上任不久便“不能言語”,只能用手勢表達,再由貼身家童“翻譯”手語,如此一來,也不影響工作。

而趙匡胤也並沒有因楊信“啞”而將其換掉,反而對他更加信任,給他連升數職。

不曾想,楊信臨終前,竟開口對皇上的知遇之恩表達了感謝。

原來,楊信不能說話是故意為之,因為有前車之鑑,他害怕步入後塵,才選擇沉默,不言多話。

《論語》中說:

“智者思而後言,愚者先言而後思。”

倘若我們用自己以為正確的小事,去糾正他人的錯誤,最有可能發生的局面就是:你用相悖的觀念說服他人,對方也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

與人相處,知而不言,才是人生智慧。

知而不言的人,都是高手

01 看破不說破,是尊重

有人說,看破容易,不說破卻很難。

凡事留有餘地,是分寸,更是尊重,說話同樣如此。

正如一句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而演員黃渤,就是這樣一位精通人情世故、高情商的人。

有一次,黃渤拍完戲剛下飛機,一個路人一巴掌就拍在黃渤的肩膀上,表現出很熟絡的樣子。

他回頭一看,自己並不認識眼前的人。

但礙於自己工作忙容易忘事,怕是自己一時沒想起來的舊友,便表現出該有的社交姿態。

一路上,那人侃侃而談,表達自己對黃渤的喜愛。

他頓時明白,原來這人是自己的粉絲,便迴應對方說:“謝謝你能喜歡。”

“我最喜歡的,就是你那部和劉德華演的《天下無賊》。”

當時,黃渤自己也有些蒙圈,仔細一想,才回過神來,原來對方把自己認成了王寶強。

對此,黃渤並沒拆穿粉絲的“錯認”,反而在臨別時,應下粉絲的簽名請求,大筆一揮,簽下三個字:王寶強。

在這起風波中,黃渤的“將錯就錯”,不僅尊重了粉絲對偶像的喜愛,而且,也避免了兩個人的尷尬。

不得不說,黃渤的好人緣,贏在了自己對他人的尊重。

有一句話說:“看破是智慧,不說破是尊重。”

能說會道是一種能力,不讓別人感到尷尬,卻是一種難得的善良。

有些事情,不說沒影響,說出來沒必要。

不說,不是無知,而是睿智。

選擇沉默,也就選擇了尊重,你尊重他人,他人也會尊重你。

真正厲害的人,早就學會了知而不言,適時緘默。

知而不言的人,都是高手

2 知人不評人,是修養

若用一個詞來形容說話的藝術,莫過於“言多必失”四個字。

你說得越多,出現差錯的機率也就越大。

生活中,常有人把知無不言當作直率,把對他人的批判美化成“為你好”。

卻不知,無形之中,他人早已把這種口無遮擋的人拉進了“黑名單”。

網友@雯雯是一家公司文員,人長得漂亮,性格也不錯,唯一的缺點就是嘴太“碎”。

她總有說不完的“悄悄話”和“小道訊息”,給這個同事說完,又湊到那個同事耳邊說。

有一次,她在辦公室又開始向同事訴苦水:“我跟你說,前天市場部的老王升職加薪了,也不知老闆怎麼想的,他的考核成績都不如我。”

這話若是埋在她心底還好,但不巧被老闆聽到,同事們還沒憤怨太久,雯雯就被辭退。

王小波曾說:“口沫飛濺,對比人大做價值評價,層次很低。”

此言不虛,人不一定會變得成熟,但一定會變得固執。

用一己之見對他人評頭論足,只會傷害了感情,輸了人品。

知而不言的人,都是高手

《呂氏春秋》中記載過這樣一則故事。

孔子當時周遊列國,遇上饑荒,一行人常以野菜充飢。

在七天未進米飯後,弟子顏回尋來一些米,回到家就開始煮飯。

中途,孔子路過,卻看見顏回抓起鍋裡的飯“偷吃”,沒有多言便走開了。

等到開飯時,孔子對所見之事不曾提及,起身說:“我剛才夢見先父,這飯很乾淨,我用它先祭奠父親再吃吧。”

顏回連忙擺手說:“使不得,剛才我煮飯時,牆壁上的炭灰掉進鍋中,弄髒了米飯,我怕扔掉浪費,就把髒掉的飯吃掉了。”

事後,孔子也以此教導學生:“眼見未必為實,知人不評人才是智慧。”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未知

全貌

,不予

置評

,是

穩重

知人不評人,知事不張揚,是修養。

知而不言,才是一個人最了不起的能力。

知而不言的人,都是高手

3 知理不辯理,是智慧

一個朋友上週講了一件事:

她和同事合租了一套房子,但這位同事“口無遮攔”的行為,卻讓她感到有些頭痛。

朋友膚色偏黑,出門抹點防曬霜,同事張嘴就來:

“你這膚色,用不用防曬霜也沒區別。”

朋友遇到糟心事,不想說話,同事總是打著“為你好”的幌子,問這問那。

這樣的事有很多,朋友為此也不好過。

“直接說她吧,顯得我斤斤計較,沒有肚量,不和她說吧,心裡又覺得不痛快。”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句話:

“在爭論中獲勝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爭論。”

誠然如此,輸就是輸,贏亦是輸。

我們之所以總在無意中傷害他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全然不顧他人感受。

而那些真正厲害的人,早就學會了知而不言。

主持人馬東,曾在一期節目中提及自己70多歲的母親,讓人印象頗深。

他說,自己的母親節儉一輩子,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關燈。

有時家裡的燈亮著,只要沒人,母親都會隨手關掉。

馬東曾不止一次提醒過母親,這樣一開一關,會損壞燈的壽命,一直亮著也浪費不了多少電費。

每次母親都是點頭答應說“好”,但是,馬東把燈開啟前腳剛走,母親後腳就把燈給關了。

後來,馬東索性不再糾正母親的錯誤,避免和母親發生爭論。

馬東說,節約用電已經成為母親的固有思維,即便和母親講理讓她不用關燈,卻也不能改變長期生活積累下來的行為。

而這,也是一種維持親密關係的智慧。

但很多人做不到像馬東那樣不與父母爭對錯,而是冠以“觀念守舊”,嫌棄他們墨守成規,和他們爭得面紅耳赤。

本傑明·富蘭克林曾說:“如果你老是抬槓、反駁,也許偶爾能獲勝,但那只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別人的好感。”

你能夠傷害到的人,都是在乎你的人。

有些話,

只適合藏著

不適合說。

有些事,只

適合放下,不必較真。

執著於證明自己是對的,是一件“穩賠不賺”的事。

知道自己是對的,而選擇不爭論,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做人的態度。

知而不言的人,都是高手

4

網上看過一個小故事。

一對老夫妻吵架,丈夫總在她發怒時保持沉默。

妻子問:“明知我錯了,你為什麼不說話?”

丈夫說:“因為我怕吵贏了,輸了感情,丟了你,我就輸了人生的全部。”

生活中,哪裡有那麼多的是非對錯,只有恰到好處的分寸感。

古人言:“知不言,言不盡,方為大智。”

與人相處,更是如此。

可以說的話,有所保留地說;不該說的話,用沉默代替。

最好的處世之道,莫過於藏住話,莫論人非。

侃侃而談是表象,默默無言才是常態。

真正厲害的人,不需要過於張揚,人盡皆知。

知而不言,才是成年人最頂級的修養。

文末點亮【在看】,願你能以推已及人的姿態,懂得適時沉默,為他人暖,做一個有分寸的成年人。

知而不言的人,都是高手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遇見小媛

Tags:他人馬東楊信同事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