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我的縣長父親》獲獎,公眾評判請勿先入為主 | 新京報快評

由 新京報評論 發表于 人文2023-01-26

簡介回到文學本身,從《我的縣長父親》獲獎一事上來看,如果它滿足當初作協規定的徵文主題,契合相關要求,且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證明作者獲獎是靠實力而不是其他因素,那麼公眾對它的質疑,就不應該單純放在對於作者的身份和其父親的官職上

先入為主是什麼梗

《我的縣長父親》獲獎,公眾評判請勿先入為主 | 新京報快評

考量一名作者的文學功底,應該是“讓作品來說話”,而不是用主觀情緒去表達。

《我的縣長父親》獲獎,公眾評判請勿先入為主 | 新京報快評

9月18日,山東省德州市作家協會發布一份廉潔主題徵文比賽獲獎名單,一等獎獲獎作品《我的縣長父親》引發爭議。圖/山東省德州市作家協會公號

文 | 瑞西

近日,山東省德州市作家協會發布一份廉潔主題徵文比賽獲獎名單,名單中的一等獎獲獎作品《我的縣長父親》引發熱議。有網友質疑此次評選的公正性,是不是因為作者父親是縣長,所以才獲得了一等獎?但更多網友認為,這篇作品和電影情節不同,得獎實至名歸,不應被嘲諷,也不該被刪除。

據中國新聞週刊報道,9月19日,德州市文聯工作人員迴應稱,德州作協屬於民間組織,是社會團體,其表示該徵文活動評選本身“肯定合規”。而該文作者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也表示,“文章內容絕對屬實,沒想到會獲獎”。

此次圍繞作協評選《我的縣長父親》為一等獎引發的風波,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質疑作協評選名單的公正、公平性,二是懷疑文學作品的水平高低以及作者的真實功底。

公眾關注此類徵文比賽獲獎資訊,並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多數時候,輿論場上會有一種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觀點博弈,一些看起來是對作家文學水平和文學才能的探討,背後實際上是對社會公平以及規則的追問。

比如,此次獲得一等獎的作品《我的縣長父親》,由於標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是某些電影橋段,進而導致公眾會誤以為是“我的xx父親”等爭議場景的再現。這其中,既夾雜著對於獲獎作品含金量的拷問,也是對於獲獎過程透明度的引申。

梳理這篇文章的內容可以發現,所謂“我的縣長父親”並非在任縣長,而是建國之初當地第一任縣長,按這個時間推算,早已離休。在文章中,作者用詳盡的筆觸和第一人稱的視角,回憶了自己父親的人生經歷,以及父輩年代對於整個家庭和工作的影響。雖然文章多援引父親的筆記本內容,夾帶著主觀情感,但從文字表達和散文的文體要求來看,文筆確實足夠詳盡和動情。(文末附《我的縣長父親》)

現在來看,假設這篇文章更換為其他標題,可能並不會引發如此關注。同理,如果有人去了解或者深讀過這位作者的文章,恐怕也不會盲目質疑。

《我的縣長父親》獲獎,公眾評判請勿先入為主 | 新京報快評

《我的縣長父親》一文中的縣長於志明。圖/山東省禹城市政協公號

當下,輿論場上出現的一些質疑聲、嘲諷聲,有些本身就是偏向解讀,即看到某個標題就斷定這是一篇爛文章,看到某段話就斷章取義,認為是粗製濫造,甚至有些帶著先入為主的視角,以“資源論”“拼爹論”來質疑他人獲獎的動機。

當然,對於一份獲獎的文學作品和一些公開發表的文章,公眾當然有理由和權利質疑其獲獎的合理性,但對於文學作品水平高低的評判,向來不應該以作者身份而預設立場。

即便不同的人會有不同解讀,但評價的標準,仍應限於文學作品的範疇,而非主觀或者情緒化批判。其中的邏輯在於,考量一名作者的文學功底,應該是“讓作品來說話”,而不是用主觀情緒去表達。

回到文學本身,從《我的縣長父親》獲獎一事上來看,如果它滿足當初作協規定的徵文主題,契合相關要求,且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證明作者獲獎是靠實力而不是其他因素,那麼公眾對它的質疑,就不應該單純放在對於作者的身份和其父親的官職上。

附:

《我的縣長父親》獲獎,公眾評判請勿先入為主 | 新京報快評

撰稿/瑞西(職員)

編輯/徐秋穎

Tags:縣長獲獎父親作者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