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你是否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答案或許是NO

由 模糊的小屋 發表于 人文2023-01-18

簡介與那些為人普遍接受的觀點相反,拉皮爾的研究的理論假設是:人們的“社會行為”與他們口頭表達的社會態度很少具有一致性

你喜歡言行一致的人嗎

你是否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答案或許是NO

你覺得你是否言行一致?

關於這個大問題,我估計百分之九十多都會說自己是一個言行一致,言出必行的人。然而心理學研究卻告訴我們,並不是那麼回事!

現實卻是:我們幾乎都是言行不一的人!

在公交車上,你願意把你的座位讓給一名孕婦(老人或者兒童)嗎?

你會在公共場合吸菸或者吐痰麼?

你會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承諾的事情麼?

先不急著回答,我們先來看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理查德·拉皮爾所做的研究。因為在心理學發展的早期,有一個未經驗證的假設:一個人的態度與行為之間一般具有一致性。而對於這一說法,拉皮爾持懷疑態度。

在1930-1931年間,拉皮爾與一對年輕的中國夫婦四處旅行,“這對夫婦很有風度、富有魅力,並能很快贏得那些有機會與他們打交道的人的欽佩與尊重”。那時,美國人對亞裔存在著嚴重的偏見與歧視。在這次旅行開始後不久,當 他們一行三人到一個小鎮的一家最好的旅館與服務員打交道時,拉皮爾心中甚是擔憂,因為“在這個小鎮上,當地人對東方人存在很狹隘的俯見”。令他們吃驚的是,服務員立即禮貌地接待了他們。拉皮爾繼續敘述道:“兩個月後,當我再次沿此路線旅遊時,我給這個旅館打了個電話,問他們是否願意接待‘一名重要的中國先生’,對方的回答卻是個毫不含糊的‘不’字,這件事激發了我的好奇心並使我著手進行這項研究”。

與那些為人普遍接受的觀點相反,拉皮爾的研究的理論假設是:人們的“社會行為”與他們口頭表達的社會態度很少具有一致性。換句話說,

人們的言行並不一致

你是否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答案或許是NO

言行不一

這項研究分兩部分進行。第一部分著重探討真實的行為,第二部分是評估與其相關的假設性態度。

首先拉皮爾與他的中國朋友開車兩次沿太平洋海岸線周遊美國, 旅遊線路總長度約為1。6萬公里。仔細研究拉皮爾的文章後我們發現,他此次旅行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研究態度,而他在旅行中對態度和行為的關係的關注純粹是一種巧合。拉皮爾並沒有告訴這對中國夫婦,他對他們每到一處所受到的接待都進行了詳細的觀察記錄。他解釋說,如果他們知道了詳細情況,就會變得不自然,並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樣就會降低研究的效度。

在1930-1933年間,他們共住過67家旅舍、汽車旅館和 “旅行者之家”,在184家飯店和咖啡館用餐。拉皮爾一直對旅館接待員、男侍者、開電梯的工作人員以及女服務員對中國夫婦的態度與行為,進行準確而詳細的記錄。為了防止因自己的出現使這些人的反應有所改變,拉皮爾經常讓中國夫婦訂房間、買食宿 用品,而他自己則負責照看行李,並且總讓他們先進入餐館。

然後在研究的第二部分中,拉皮爾給所有他們到過的地方寄了一份問卷,問卷與真實訪問之間有6個月的時間間隔。他對於這種間隔的說明是:他希望讓中國夫婦訪問的影響得以消退。

問卷感興趣的主要問題是:“你願意在自己的旅館或餐廳接待中國客人嗎?”餐館、咖啡館共返回81份問卷,旅館返回了47份問卷,回收率為51%。

為了進一步確保問卷的回答沒有直接受到中國夫婦訪問的影響。拉皮爾同時讓另外32家旅館和96家餐館對同樣的問卷作出回答,它們與中國夫婦訪問過的餐館、旅館在同一地區。

在將近3年之後。拉皮爾終於有了確切的資料以對社會態度與社會行為進行比較。

最後拉皮爾稱,在251個他們曾光顧過的旅館和餐館中,他們只受到過一例由於他的這對同伴是異族所帶來的冷遇。這次惟一的冷遇發生在加利福尼亞的一個小城鎮;根據拉皮爾的描述,這是一家非常簡陋的汽車旅館。業主來到汽車旁,看了一下車裡的人 說:“

不,我不接待日本人

。”除了這次不偷快的經歷外,他們在其他地方都受到了中等或中等以上的待遇,儘管有時待遇有變化,也是因為人何對中國夫婦的“好奇心”所致。拉皮爾解釋說,在1930年,除了太平洋沿岸地區、芝加哥和紐約外,大部分美國人幾乎沒有與亞洲人在一起的經歷,也許他們從未見過亞裔人。在表一中,拉皮爾對他與中國夫婦所受到的服務進行了等級評定。從表一中可見,拉皮爾的評估是除了極少的幾個地方,其他所有的地方接待與他們所預期的一樣或更好。如果他單獨出去,情況也不過如此。

你是否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答案或許是NO

表一:拉皮爾對他們所受服務的等級評定

表二中所展示的是6個月後,那些寄往他們曾經訪問和 未曾訪問過的地方的調查問卷所得的結果。幾乎所有的拉皮爾與中國夫婦到過的旅館、餐館、咖啡琢旅行者之家(超過90%)都回答說他們將不會接待中國人。另外,來自於他們未到過的地區的回答,其分佈狀況實質上也是一樣的。這就表明,研究結果並沒有受旅行者最近造訪的影響。相反,回答“是”的問卷來自於一個小旅館的管理人員,“她附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信中描述了去年夏天,她與一位中國先生及他可愛的妻子在一起時的美好情景”。

你是否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答案或許是NO

圖二:有效問卷的回收數目錄

拉皮爾的研究告訴我們,

我們並不是言行一致的人

。然而對於他的研究結果卻引來了熱議。

第一,針對拉皮爾的研究結果,有一些強烈的批評意見(主要是反對簡單的問題是否能代表一群人的態度,且只有半數迴音,還有就是6個月後做問卷調查的人是否還是當時接待他們的人);第二,研究者開始試圖解釋為什麼對態度的評估不能預測個人真實的行為;第三,行為科學家試圖發現在何種條件下,態度才能可靠地預測行為。

在拉皮爾公佈了結果40年後,另有研究回顧了這些年的研究結果,得出

態度與真實行為之間的相關極其微弱,甚至不存在相關的結論。

你是否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答案或許是NO

言行不一

也有人分析了為何我們會有態度與行為不一。

首先,在你的頭腦中有許多互相矛盾的態度。哪種態度將對你的行為產生最重要的影響取決於特定的情境。第二,許多時候,你的行為可能與態度相矛盾,這是因為你別無選擇,如在某種情境下,你的工作或友誼依賴於某一特定的行為。第三,社會壓力或個人為了避免雄堪,也會導致行為與態度的不一致。

最後,有研究表明何種條件下我們能言行一致:

1.態度的強度

你對某人或某種情境的感受越強烈,你就越有可能在真正遇到他們時按你的感受去行動。另一方面,微弱或矛盾的感受對行為產生的影響不大或不產生任何影響。

2。

態度的穩定性

這個因素解決態度如何隨時間而改變的問題。穩定的態度要比那些隨時間而變化的態度能更好地預測行為。

3.行為與態度的相關性

如果以某個人對體育運動的態度來預測一個人多久參加一次體育活動,其準確性是很差的。曾有早期研究欲用人們對“你是否相信上帝”這一問題的回答來預測他們去教堂的頻率,結果以失敗告終。這意味著,如果所測量的態度恰好與某種行為相關,那麼態度對行為的預測效果就比較好。為了證明這一點,在一項研究中,主試向一組女大學生詢問她們對於計劃生育的態度,又向另一個相似組詢問她們在隨後兩年中是否會使用避孕藥。在接下來的兩年中,主試對第一組進行測量發現,其態度與實際使用避孕藥行為之間的相關是0。08(不顯著);但是後一組的這一相關係數則為0。57(非常顯著)。

4.態度的顯著性

如果你對某個人或某件事的態度非常明確,那麼它便具有顯著性、重要性,容易從記憶中提取。態度越明確,它就越能預測個體的行為。假設你對獻血行為持一種積極態度,如果你的一個朋友或是家庭成員最近動了外科手術,要輸許多血,這時你對獻血的態度就會比平時鮮明得多。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更有可能主動獻血,即使態度本身並沒有什麼變化。

5情景的壓力

有時候,在某種特殊的情景中外在壓力很 大,以至於使人們的內心想法對行為絲毫不產生任何影響。例如,最近在你家附近的馬路拐角處要安裝一個紅綠燈。你認為這個紅綠燈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周圍幾條街道的車輛很少,而且在任何一個方向都能看清過往的車輛。對你來說,這個紅綠燈真是多此一舉,所以你通常不看紅綠燈就直接行駛過去。然而,這個禮拜,每天都會有警車停在拐角處。於是,你對紅綠燈的內心想法一下子失去了全部的力量,你的行為在這種情境的影響下發生了改變:每次在這兒遇到紅燈你都會完全停下來。現在,你明白這個概念是如何解釋拉皮爾的發現了吧?在他的研究中,當那些業主面對一對衣著講究的中國夫婦要求投宿或吃飯時,強大的情景壓力迫使他們接納這對夫婦,其力量之強大可能遠遠超過了他們內心的種族歧視的態度。

你是否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答案或許是NO

言行不一

而與言行不一的研究還有一個研究比較有意思,就好像近兩年移動(我用移動卡)訊號愈來愈差,我打電話諮詢過這個問題,工作人員告訴我,居民區的訊號塔已經基本拆除,因為人們害怕輻射,而將訊號整合在附近的路燈等設施上。還有垃圾處理廠等的建設也都體現了這一點,那就是“與我無關”。人們對於這些與我們不是那麼棲息相關的事情態度很熱衷,但是真的有一座訊號塔或者垃圾處理廠要建設在家庭附近,要求籤名認定的話,我估計這個結果不言自明。

你是否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答案或許是NO

父母的言行不一

當然這些都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研究。關於態度與行為的研究還有很多。也許我們永遠無法解釋態度與行為之間的複雜關係。但是我們可以在合理假設的情況下,讓每個人能言行一致起來(特定情境,特定假設)。

最後,希望我們都能在幸福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畢竟關於這一點,大家還是態度與行為還是要一致的!

好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每天一個心理學小知識。我是模糊。

關注我,和我一起見證心理學的神奇!

你是否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答案或許是NO

Tags:拉皮態度行為研究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