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金剛經:聲聞緣覺二乘行者的四果是什麼?知道的人可以破煩惱妄執

由 梅山易學 發表于 人文2021-06-29

簡介漢譯為無學,由於斷盡了三界煩惱,在修道上已經達到真理無法可學,故有此名,一名而含三義,一曰殺賊,殺盡煩惱之賊,二曰應供,道德高尚,為世人之福田,堪受人天供養,三曰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之生死,阿羅漢是小乘佛法之最高果位,徹悟我、法皆空,

緣覺聲聞是什麼果位

佛祖在《金剛經》中為眾生破除了對佛法二相的執著,宣講了般若乃三世諸佛之母后,繼續為眾生從勝義諦的立場,去駁斥有惑可斷、有果可證的妄念,使眾生都能可以得到般若實相而不會任著其心。

所以第九品名為一相無相分,由此說明般若實相,非一相,非異相,非有相,非無相,非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異俱相,由此而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不實的。

金剛經:聲聞緣覺二乘行者的四果是什麼?知道的人可以破煩惱妄執

網圖

為了使眾生可以使自己的心遠離諸相而不住著妄念之中,從而可以聽聞般若空理,佛祖以小乘修行者所證得的聲聞四果作為比喻,希望能夠拔除二乘聖人離相去妄,無能度所度凡聖差別的法執,使聲聞緣覺二乘之行者可以棄小入大,從而入於般若性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欲知其然,必先知其所以然,想要破除一切的煩惱妄執,首先便需要明白聲聞緣覺二乘行者的四果是什麼?

聲聞緣覺又被稱為小乘行者,以與大乘行者有所區別,為什麼呢?因為小乘行者是以利己為主,心量較小,只求自己的解脫,不象大乘之人要“上以智求佛法,下以悲化眾生”,悲智雙運,不但覺己,更要覺他,使眾生都能夠解脫生死苦海,得到涅槃聖果,而小乘之人因為其目標與過程都不如大乘,所以其結果自然也就大不相同。

金剛經:聲聞緣覺二乘行者的四果是什麼?知道的人可以破煩惱妄執

網圖

大體而立,小乘四果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什麼是須陀洹呢?

漢譯為入流,有三種含義,一是初入聖流之義,二是逆流,逆轉生死之瀑流之義,三是預流,將來可以入於聖人之流之義,根據古傳經義,得須陀洹之果的人是斷盡了我見結、戒禁取見結、疑結等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才能證得之果,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也,雖名曰入,其實是無所入,不執六塵,無有取捨。

什麼是斯陀含呢?漢譯為一往來,說欲得此果之人,必須要在欲界的天上、人間各受生一次,以斷除欲界思惑,按照小乘佛法,欲界分為九品思惑,需要七次往返生死才能破之,前六次破除六品,第七次破除三品,從此對五欲六塵不起貪愛,能體順無為真如之理,無為真如,又何來往來之相,所以叫做斯陀含。

金剛經:聲聞緣覺二乘行者的四果是什麼?知道的人可以破煩惱妄執

網圖

什麼是阿那含呢?漢譯為不來,不再來的意思,為什麼,因為他已經斷盡了九品思惑,斷盡了欲界的所有迷惑與煩惱,從此永居於色界的四禪天中,永不來欲界受生,享受天上的福樂,在得阿那含果的人心中,已經沒有了來與不來的分別,如果有證果之念,便不可說其得到了果,因為著了相。

什麼是阿羅漢呢?漢譯為無學,由於斷盡了三界煩惱,在修道上已經達到真理無法可學,故有此名,一名而含三義,一曰殺賊,殺盡煩惱之賊,二曰應供,道德高尚,為世人之福田,堪受人天供養,三曰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之生死,阿羅漢是小乘佛法之最高果位,徹悟我、法皆空,寂然不動,妄念不生,從此不再受這世間的果報。

金剛經:聲聞緣覺二乘行者的四果是什麼?知道的人可以破煩惱妄執

網圖

佛法修行,根器不同,因緣不同,目標不同,結果自然也就不同,但是,究其實而言,則聖凡一體,所謂小乘大乘不過是佛祖引人入勝之階梯,並無分別,如果證果而不以為果,不住於果之妄相,那麼便可以知道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般若實相。

Tags:小乘眾生欲界般若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