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中考文言文複習-重點句式整理(判斷,被動,倒裝,省略)

由 中學語文作文 發表于 人文2021-06-20

簡介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現象文言文疑問句中,當使用疑問代詞做謂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何為不受倒裝句式

最近山東話爆紅,究其原因,不得不說到這個倒裝句,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山東人的倒裝句。

網上也突然出了各種搞笑的段子來證明山東人倒裝句,其實說的就是山東人說話愛用倒裝句的句式,不信你看看!

山東人日常說話:

倒裝句?啥啊這個是?

網友咋說咱先看看吧!

說的竟然是這個啊原來!

那麼,山東人為什麼喜歡用倒裝句呢?其實,這可以追溯到山東的歷史。有位有名的山東老爺爺(孔子)就喜歡說倒裝句。

不信你瞧——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正確語序應是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正確語序應是吾欺誰?欺天乎?)

關於倒裝句,百度是這麼說的:

為了強調、突出詞語的目的而顛倒原有語序的句式叫做倒裝句。在倒裝句中,顛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復原位而句意基本不變,句法成分不變。

一、判斷句: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係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斷

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記》)

(2)用“者”表判斷

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遊褒禪山記》)

(3)用“者也”或“也”表判斷

如: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4)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5)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

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出師表》)

臣本布衣。(《出師表》)

且相如素賤人。(《廉頗藺相如列傳》)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斷

如: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

(7)無標誌判斷句。

如:劉備,天下梟雄。(《資治通鑑·赤壁之戰》)

♣注意點: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 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

二、被動句: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

(一)有標誌的被動句(“於”“見”“為……所”“被”“受”“受……於”)

1、“……為……所”

如:(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

2、“……為……”

如: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

3、“……為所……”

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4、“……見……於”

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5、“……見……”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6、“……於……”

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二)無標誌的被動句(意念被動句)

如: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大王您被矇蔽,很嚴重啊。

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譯為:荊州的百姓歸附於曹操,是被兵勢所逼迫。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個詞或某個成分的現象。

(1)主語的省略

如: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坐談,(鄒忌)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謂語的省略

如: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動詞賓語的省略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如: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5)介詞的省略

如: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鴻門宴》)

四、倒裝句: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其倒裝現象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介詞結構)後置。

(一)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如: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

(二)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於謂語後邊,作為謂語的施動物件。而在文言文中,於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兩種: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否定句中,當謂語部分被否定副詞修飾時,該謂語所帶賓語一般會前置。

如: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這樣的否定副詞一般有:“不”、“未”“毋”、“無”、“莫”等。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現象

文言文疑問句中,當使用疑問代詞做謂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何操”應理解為“操何”,意為“帶了什麼東西”。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如: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意為“和誰同道”。

這樣的疑問代詞一般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

3、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固定的“賓語前置”的表達結構。

如:唯餘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三)定語後置

定語在句中一般起修飾限定名詞性中心詞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語經常會後置到中心詞後邊,成為定語後置現象。

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啊。“鏗然有聲”本做“石”之定語,後置到了中心詞“石”之後。

(四)狀語(介詞結構)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因此,出現後置狀語的現象。

如: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

譯為:將軍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戰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介賓短語“於河南”作狀語,後置到了動詞中心語“戰”的後邊。

Tags:謂語倒裝句賓語介詞後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