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歷代書家的“共性追求”到底是什麼?

由 文玩收藏控 發表于 人文2021-06-15

簡介其三,書法線條要有生機,但它是動靜結合的

剛決柔也決是什麼意思

中國書法線上質感上的共性追求,表現出明顯的辯證意味。

其一,書法線條要有力度,但它是剛柔兼濟的。

講究力度,是中國書法的傳統,落實到線條,即要求『多力豐筋』『骨法用筆』。線條有力,線質堅實,字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氣神;線條無力,肥肉沒骨,臃腫乏神,則有『墨豬』之誚。

從線質感看,書法線條的力度應當是剛柔兼濟的。唯其剛,方強佷硬直,力可摧嶽,唯其柔,方軟而結實,筋韌勁道;剛而不柔,易脆而折,柔而不剛,易靡而費,

剛柔兼濟最能彰顯書法線條的『堅韌』質感

中國書畫家喜歡用『骨』字來概括和表述線條的力度,頗為耐人尋味。骨,本是人或動物肢體中的主幹,它堅硬、剛強,古人造字卻將『月肉』置於其下,何故?因為『骨』內含著一種剛柔兼濟的本然之性。藉助顯微鏡觀察,我們會驚訝發現,骨組織中充滿著大量的脂肪細胞!當然,對線條力感之剛柔兼濟的要求,具體表現在書法家的作品中,是可以有所側重的。

王羲之《喪亂帖》之“頓”字如王羲之書法的線條, 以剛為主,以柔為輔,硬朗堅潔,似硬玉;趙孟頫書法的線條,以柔為主,以剛為輔,婉和秀潤,似軟玉。

趙孟頫《洛神賦》之“不”字書法作為中國四大國粹之首,其剛柔兼濟的線條力感,折射出中國文化的精神向度。中國文化是『儒道釋互補』的文化,儒是主體,主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其性偏『剛』;道、釋是輔體,主張『看透放下,自在隨緣』『清靜無為, 順其自然』,其性偏『柔』。文化以化人,培養鐵骨柔情、劍膽琴心、內方外圓的君子人格,是中國文化的理想和追求。

其二,書法線條要有厚度,但它是虛實相生的。

書法的線條以質厚為本,這裡的『厚』當然不是物理學視角的,而是視覺心理學視角的,它墨象豐沛,深沉充實,有塊壘感,有體量感,書法家津津樂道的『錐畫沙』『屋漏痕』『印印泥』等筆法,追求的正是這種『厚』的線質效果,這種效果的反面是『薄』。『厚』『薄』的概念,常常跟人的修養、涵量、境界聯絡在一起,從人們慣用的相關詞語或成語,可窺其一斑,如仁厚、寬厚、溫柔敦厚、厚德載物,淺薄、刻薄、輕薄無禮、妄自菲薄,等等。因此,

有厚度的線條,其審美空間就得以奇妙拓展,它不僅具有藝術意義,還具有人格意義

《爭座位帖》元末明初拓本在這方面,顏真卿書法堪稱典範,其線條的厚度跟人格的厚度實現了完美結合,那是一種深沉而博大的厚,一種動人心魄令人崇敬的厚。然而,

對於線質之『厚』,應當辯證把握,它是虛實相生的,這源於老莊哲學的有無論,成於書法藝術的具體實踐

。實中蘊虛,虛中見實,實以張勢,虛以流 韻,實而不板,虛而不浮,這種線質之『厚』,方臻微入妙,耐人尋味。這類似土地的質感,濫用化肥、活性下降、板結硬化的土質,就不是好土質,它坤性全失,藏不住水,長不出好莊稼。上乘的土質有柔性,豐實而虛松,渾厚而涵容,透氣性好,保水性強。

黃賓虹的線條,包括其書其畫,均臻此妙境。以其篆書為例,他擅使筆尖,不用筆肚和筆根,中鋒抵紙,筆鋒遊走如錐畫沙,力透紙 背,入木三分,線質渾厚如 杵,精純不雜,內美中含,得『深』字三昧。他懸臂捏管,以指轉筆,不徐不疾、不言不語地從容寫來,線條波瀾不驚,自然渾成,隱約流露出一種似不經意、自樂其樂的遊藝心態。其線條節奏的起伏不定、線條邊線的凹凸不齊,微妙而有趣,豐富而耐看,散發出一種帶有文人意味的冷逸荒寂的淡淡氣息,這顯然得力於虛,是以虛造境的成功典型。

其三,書法線條要有生機,但它是動靜結合的。

書法的本質是以線條表現生命的狀態,因此其線質尚『生』,即飽含生機與活力,元氣充盈,溢於筆墨,則線條洋洋有生意,所謂『氣韻生動』是也。這種充滿生機的線條,以動靜結合的形式彰顯。

一是線條之間的動靜結合。

時而用長線,用曲線,用連筆,用疾速,則線條呈動 感,時而用短線,用直線,用斷筆,用緩速,則線條呈靜態。

書法線條之間的動靜結合左:顏真卿,右:王獻之書論『龍躍天門,虎臥鳳闕』『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等語,即指動靜結合之妙。動顯神韻,靜含意境;動以賦形,靜以養心;動重時間,靜重空間。動與靜相反相成,不動不顯靜之泰,不靜不見動之奇,動靜結合則作品生機流蕩,活力滿滿。在這方面,王獻之、顏真卿的不少作品,堪稱典範。王安石的『一鳥不鳴山更幽』,被黃庭堅譏為『點金成鐵』,因為失卻辯證,無『動』相襯,『靜』則寂若死灰,毫無生氣。

二是線條之內的動靜結合。

在運筆的過程中,把連續性與間斷性統一起來,把動 勢與定勢統一起來,行而止之,止而行之,即動而求靜,即靜而求動,這樣寫出 來的線條,其線質就有動靜互涵之妙,古人強呼叫筆要『擒』得住,用墨要能 『吃』紙,線條似『熔金流走』,乃至字形猶『狡兔暴駭,將奔未馳』,求的正是動靜互涵之妙。

書法線條之內的動靜結合左:弘一主靜,右:懷素主動 線條之內的動靜結合,隨字型不同而有別。行書、草書,動者為主,靜者為輔,在行筆的過程中,時間引數重於空間引數,線條『動如濤』,澎湃激盪,氣吞虹霓,但動不捨靜, 此時『靜』不能缺位,線條要暢而澀,要神旺而意靜,雖奮疾而不失節,若樹木得疾風而不拔。『顛張狂素』之草書,即具此妙。篆書、隸 書、楷書,其線條以靜為基調,靜中含動,這種『動』,既表現在用筆動作微妙變化而帶來線條的悄然動容上,也表現在『靜如嶽』的線條所潛蓄的那種聚精凝神、尋機待動之勢。戒躁而主靜的線條,多滲透書家的人格修養,更契合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儒的溫靜,道的虛靜,佛的空靜,似乎都能讓人陶養其中,滋益多多。弘一書法每有此效。(本文節選自邱志文《論線質感》)

Tags:線條書法動靜兼濟剛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