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從齊國和秦國文化的差異,看其在兩國鬥爭中失敗的必然性!

由 點石成金的日子 發表于 遊戲2021-06-09

簡介秦人把齊為貪利這一心理看的是清清楚楚的,於是秦國開始大肆賄賂齊相後勝等人,而作為相國的後勝則為了財寶不惜賣國,勸齊王不要幫助五國抵抗秦國,也不用積極備戰,最終使秦國在滅了五國之後輕而易舉地佔了臨淄,滅掉了齊國

秦國賄賂六國大臣多少

導讀

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在秦國強大的攻勢之下,齊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齊國滅亡,秦統一六國。這樣一個兩度稱霸爭雄於諸侯的東方大國,在短時間內被秦國毫不費力的拿下,教訓確實非常深刻。按照一般的思維,國家滅亡一般歸咎於君王昏庸、政治腐敗、軍事孱弱。齊國的滅亡固然有其政治上的腐敗和軍事上的失誤等原因。

不過,我們認真思考齊國八百年的歷史就會發現,齊國的失敗最深層的原因卻是在文化上,是齊國文化中消極的因素對齊國的滅亡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因此,齊秦之間的鬥爭結果,從本質上來講,是齊、秦兩國文化的撞擊和較量。

一、 齊俗尚侈而秦俗尚樸

二、 齊人貪利而秦人好功

三、 齊貴黃老、重陰陽而秦重法治

從齊國和秦國文化的差異,看其在兩國鬥爭中失敗的必然性!

戰國時期地圖

一、 齊俗尚侈而秦俗尚樸

《漢書。地理志》記載:“太公以齊地負海瀉滷,少五穀而人民寡,乃勸以女工之業,通魚鹽之利,而人物輻湊。後十四世,桓公用管仲,設輕重以富國,合諸侯成伯功,身在陪臣而取三歸,故其俗彌侈,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

齊國在建國初期的時候,由於當時受自然條件的限制,生產尚不發達,那時候齊國的民風還是非常儉樸的。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齊國變得越來越富裕,漸漸成為了人們嚮往的地方。到了齊桓公的時候,他任用管仲為相,開始稱霸中原,成為東方大國,也就是在這時候,奢侈之風開始在齊國盛行。而這“奢侈之風”的始作俑者便是大名鼎鼎的齊國國相管仲。管仲認為奢侈能夠刺激生產(筆者感覺就和我們今天所說的過度消費差不多),因而大力提倡人們過奢侈的生活。到了齊景公的時候,齊國的奢侈之風更是愈演愈烈。齊景公本人的生活就非常奢華,他喜歡穿著奇裝異服,戴巨大的王冠,甚至腳上還得穿上鑲著金玉的鞋子。而齊王宮裡的衣服和食物太多,穿不下,吃不完,以至於大批的爛掉(從這裡看,齊景公確實有些燒包兒)。當然齊國厲行節儉的人也還是有的,但是整個社會普遍瀰漫著奢侈之風。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張儀說曾說:

“天下強國無過齊者,大臣父兄殷眾富樂無過齊者。

”足見富足享樂已遍朝野上下。而作為齊國都城的臨淄更是一派歌舞昇平、奢侈豪華的景象。蘇秦說:

“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

在這種奢侈,享樂的風氣下,老百姓哪裡還有備戰抗敵的鬥志,當秦國大兵壓境時,有多少人能自告奮勇、挺身而出去戰鬥呢?這種風氣下,出現不戰而降的局面也就不是什麼怪事兒了。

唐朝詩人李商隱在其《詠史》詩中曾沉痛地吟出: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名句,而齊國的興亡,便是對這首詩最好的註解。

從齊國和秦國文化的差異,看其在兩國鬥爭中失敗的必然性!

管仲像

而秦國呢?此時的秦國風俗與齊國卻是恰恰相反。

據《荀子。強國》記載:“應侯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孫卿子曰:其固塞險,形勢便,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眼不挑。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

上述材料記載了孫卿子所見到的秦國風俗:民風質樸,音樂清雅而不流邪淫濁,其穿著從容有常而無奇異之服。這樣的民風,就會使官吏謙恭、忠信,使士大夫沒有什麼私心。使老百姓修習戰備,高上氣力,勤於射獵。

正如朱熹所說:“秦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秦國的民風無疑會大大增強秦國的兵員素質和戰場上的戰鬥力。齊、秦不同的民風習俗對其在統一中戰鬥力的不同影響於此可見一斑。

從齊國和秦國的風俗一個崇尚奢侈一個崇尚節儉,一個沉迷玩樂一個勇武來看,齊國和秦國較量猶如紈絝的花花公子和武士的戰爭,孰強孰弱,清晰可辨。

從齊國和秦國文化的差異,看其在兩國鬥爭中失敗的必然性!

商鞅

二、 齊人貪利而秦人好功

齊文化的又一特點是崇物利,卑義禮。

齊國人對物質利益十分重視和追求,卻不很看重禮儀,這和魯國大不一樣。魯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說:

“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

。而齊國文化的代表人人物管仲則說:“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在管仲看來,物質豐富了,老百姓自然懂得禮儀榮辱;至於用什麼樣的手段獲取這些物質資料,那都無所謂。這種輕義重利的思想,在秦漢以後長期的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封建社會中雖有其積極意義,但危害也是不小的;只要有利可圖,什麼整體利益、國家利益都可置於腦後;為了眼前利益,就不顧長遠規劃,往往鼠目寸光。戰國時的思想家荀子對於齊人重利、貪利的風氣深有感觸,他說:

“好利之民,莫不 願以齊為歸”,“眾庶百姓,皆以貪利爭奪為俗”。

齊國的這種風氣,自然也反映到政治上來,使其在行政決策上連連失誤。由於急功近利,齊閔王忙於滅宋,遭致五國伐齊,使齊國差點亡國。

由於目光短淺,戰國後期齊國執行“謹事秦”的自保政策,齊國自己不修戰備,也不幫助其它五國對付秦國,使五國漸次為秦國吞滅,但唇亡齒寒,五國被滅,也只能輪到齊國倒黴了。

從齊國和秦國文化的差異,看其在兩國鬥爭中失敗的必然性!

長平之戰

齊人重利忘義表現很明顯的是在救趙國的事上。公元前2 6 0年,秦國和趙國在長平展開大戰,當時,趙國因為軍糧缺乏,派人向齊國求援,齊王捂著自己的糧食口袋,不捨得給趙國糧食。結果,秦國殲滅了趙國軍四十多萬人,使趙國蒙受了慘重損失,從此一蹶不振。趙國在長平之戰的慘敗為秦滅六國鋪平了前進的道路。不久以後,秦國便開始了對六國的清掃行動。

秦人把齊為貪利這一心理看的是清清楚楚的,於是秦國開始大肆賄賂齊相後勝等人,而作為相國的後勝則為了財寶不惜賣國,勸齊王不要幫助五國抵抗秦國,也不用積極備戰,最終使秦國在滅了五國之後輕而易舉地佔了臨淄,滅掉了齊國。

與齊人不同,戰國時期的秦人觀念,強烈地表現在對軍功事業的追求上。

本來,秦國地處西陲,其風俗即有濃厚的戎狄特徵。戰國初期的時候,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使秦俗大變,他們制定、實行軍功爵制,獎勵耕戰,富國強兵。

《漢書。食貨志》記載:“孝公用商鞅,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大變古道,卒以此故,傾鄰國而雄諸侯。”

《史記。秦本紀》記載:“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孝公善之。”

從上述材料看,秦國的統治者用軍功和物利鼓勵人民參加戰爭的辦法,極大地激發了秦國人勇敢殺敵的熱情,使秦國軍隊成為了當時作戰最勇敢、戰鬥力最強的軍隊。在戰國末年那樣一種列國紛爭的局面中,具有了取勝的優勢。也正是秦人的這種競爭立場和秦人這種彪悍的性格,最終使秦國變得強大,統一六國。

三、齊貴黃老、重陰陽而秦重法治

從齊國和秦國文化的差異,看其在兩國鬥爭中失敗的必然性!

黃帝和老子

黃老之學也是一種治國理念,它崛起於齊威王和齊宣王時期的稷下,是齊國土生土長的的學派,不過提倡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產生也是出於政治需要,田氏代齊後,宣稱黃帝是田齊之遠祖,將當時流行的黃帝學說和出自陳國的老子學說結合起來,作為維護田齊統治的思想武器。

黃老之學,其實是一種為現實服務的帝王治理天下的之術,在治國方針上主張外法內道,順乎自然,無為而治。

但是黃老之學士和戰國後期的諸侯征戰的局面是極不相稱的。

“無為而治,順乎自然”

的王道思想在西漢之初實行了幾十年,西漢初年付諸實施確實起到讓人民安居樂業、休養生息、促進社會發展的良好作用,但是在戰國後期那種列國紛爭,一切憑藉武力決勝的環境下,它不僅不能付諸實施,即便是作為一種占主導地位的思潮,也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齊國的軍心和民心,導致齊國國力的衰弱。

在戰國中後期的齊國,占主導地位的思想還有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學說。鄒衍把王朝的更替、統一的成功,都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是無限迴圈的。這種神秘的歷史迴圈論,在無形中渙散了齊國的民心。

陰陽五行說在齊國的盛行,使得齊國出現了大量的神仙方士。他們裝神弄鬼,鼓吹長生不死,迷惑世人。

從齊國和秦國文化的差異,看其在兩國鬥爭中失敗的必然性!

鄒衍

《史記。封禪書》記載:“”鄒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後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

《鹽鐵論。散不足》記載“燕齊之士,釋鋤耒,爭言神仙方士”

這樣的結果直接導致了大量怪迂、阿諛、苟合之徒的產生;同時國人都放下鋤頭

’不事農耕’

專務空談神仙方術。傳說齊宣王和齊威王還專門派人去尋找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全國上下這樣的思想狀態,無異於不用敵人來攻,自己便可以解除武裝。

相對於齊國上下的迷戀無為而治和神仙方術,秦國的社會思想卻呈現出另外一種景象。

秦國的傳統觀念,本來就有宗法觀念淡薄,輕倫理而重功利,卑文而崇法,也正是秦國的這種傳統,曾被中原諸國嗤之以鼻。商鞅變法以後,隨著獎勵耕戰軍功政策的推行,取消了宗室貴族的特權,迫使他們奔赴疆場,立功獲爵。孝公以後的國君,都無一例外的沿用法家學術,崇尚軍功,對內、對外政策很少失誤,而且一旦有失誤,很快就能調整過來,這是秦國興盛的重要因素。到戰國末期的秦始皇時期,這些法家的主張和學說’更進一步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在政治上,他們主張君主專制

“中央集權”,

用術重勢而尚刑。在思想上,主張排斥百家實行文化專制,強調人際之間的利害關係,崇尚赤裸裸的功利主義。表現出強烈的輕倫理、重實利的傾向,這種倡專制、重法術、尚功利、提倡嚴刑峻法的思想,儘管在秦統一後成為人民不堪暴政,起而反秦,導致秦滅亡的重要原因,

但在以武力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在那種軍事勝負壓倒一切的情勢下,這種法治思想無疑是一件極合時宜的思想利器,大大加強了思想的統一,步調的一致,極大地提高了秦國的戰鬥力,最終為秦國以武力統一全國奠定了思想基礎。

從齊國和秦國文化的差異,看其在兩國鬥爭中失敗的必然性!

秦滅六國

小結

齊國文化是前秦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派,儘管隨著齊國的滅亡,其文化一度中衰,但是其影響,一直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直到今天,對我們的思想和生活習俗還有很大的影響。從齊國和秦國的文化對比中,我們看到了文化對國家命運的影響,使我們認識到了文化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一是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對於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和軍事都具有不可忽視和不容低估的巨大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服務和文化消費的日益壯大,國際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為以文化為背景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對於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擴充我國競爭優勢和文化吸引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二是在對傳統文化的吸收上,我們一定要有選擇的吸收,剔除其中的糟粕,吸取其中的精華,傳承其中的經典,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使其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Tags:齊國秦國文化奢侈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