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想無所至——論王鐸節臨《清和帖》|永樂2022秋拍

由 藝拍資訊 發表于 遊戲2022-12-28

簡介想無所至——論王鐸節臨《清和帖》中央美術學院博士 陳曉雯撰明清之際,王鐸是中國書壇異常突出的一位書法家,其與董其昌有「南董北王」之稱,更與黃道周、倪元璐並稱「明末三大家」,與傅山並稱「傅王」

word背景字型怎麼設定

LOT。3041王鐸(1592-1652)節臨王羲之《清和帖》

想無所至——論王鐸節臨《清和帖》|永樂2022秋拍

立軸 水墨綾本 明崇禎六年(癸酉)作

規格:157×48。5 cm,約 6。9 平尺

題 識:癸酉王鐸。

鈐 印:王鐸之印、太史氏。

釋 文:適都十五日問。清和為慰。復得南後問。想二庾速至之。始興奴長就。令人邑(邑)。想無所至。

想無所至——論王鐸節臨《清和帖》|永樂2022秋拍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書畫家。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明天啟二年中進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攜,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王鐸為東閣大學士。滿清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

想無所至——論王鐸節臨《清和帖》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 陳曉雯撰

明清之際,王鐸是中國書壇異常突出的一位書法家,其與董其昌有「南董北王」之稱,更與黃道周、倪元璐並稱「明末三大家」,與傅山並稱「傅王」。影響之深至今尤盛而不衰。

在明代天啟二年(1622),王鐸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即與同僚黃道周、倪元璐一起研討,立志要挽救書壇柔糜的頹風。他一日臨帖,一日自運,勤學加以善學,終於集大成,創新格,浩蕩磊落,成一代書法大家,為清代以至近代,開啟了百年新風。

他諸體皆擅,結體章法,每於奇險中求平正,絕去怪偉流滑之弊端。為避免蘸墨次數太多而影響鼓努直下的氣勢。他總是飽蘸墨,快落筆,形成起筆溼重暈化,收筆枯勁瘦硬的韻律,可說是起如震雷威聲動地;終若細雨潤物無聲,節奏感非常強烈。而字形的大小章法的錯落都在兔起鶻落之間隨宜置陳,達到了變化錯縱,揮灑自如的境地。近人馬宗霍稱:「覺斯縱而能斂,故不極勢而勢若不盡,非力有餘者未易語此。」清人張浦山則說他「險勁沉著,有錐沙印泥之妙,文敏(董其昌)當遜一籌。」所評都極中肯。

想無所至——論王鐸節臨《清和帖》|永樂2022秋拍

王羲之《清和帖》(大觀帖)

本軸為王鐸臨王羲之《雜帖》之內容,可見其對「二王」的推崇,然而他並未止步於「二王」。其認為自己和王羲之同宗,於題跋中稱:「吾宗舜之裔,法之晉,後分為琅哪、山陰、伊洛。」落款亦常書「臨吾家逸少帖」「臨吾家獻之帖」。將其作品與「二王」札帖比對,兩者除了文字內容相同,幾乎很難找到臨作與範本之間的必然聯繋。「二王」

想無所至——論王鐸節臨《清和帖》|永樂2022秋拍

作品筆法和結構嚴謹精緻,呈現出書法的

留美

、雋秀之氣。而王鐸臨摹的作品,與「二王」書法中的風格特質全然不同,反而以一種全新的藝術語言和風貌展現。王鐸臨作幾乎每行中的上下字都是連綿不絕,並以一氣呵成之勢將原帖內容以自我之法書寫出。從其書寫風格來看,王鐸對於原帖並非拘謹的如實臨摹,而是以極為率意的心態、快速的書寫速度對自己尤為熟悉的書帖進行信筆揮灑,而成就一幅嶄新面貌的作品。

如此的臨帖風格反映了其特徵,一是王鐸在以「臨」的方式學習經典之作時,時常會將二王尺牘、手札一類作品臨寫成高堂大軸,並形成有機統一的新風貌之作。二是在書法的審美表現上,王鐸也不侷限於「二王」一脈主張流美、精緻的書風,而是以連綿大草、狂放不羈的風格與歷史經典法帖有機結合,成就他個性奇異之書風。

這種「臨」既與經典藝術有著密切聯絡,暗示讀者去追尋古代原典;又極為率意以類似於「遊戲」的方式調侃著經典,使讀者在經典、調侃、荒誕以至於莫名其妙的欣賞過程之中產生「奇」的審美感受。這就與原本教條化、程式化的藝術作品在欣賞過程中的平淡無奇,觀其首即知其尾,毫無懸念及驚喜的作品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欣賞過程是充滿未知、猜測、疑惑、驚喜等多重情感感受,整個過程就如同給讀者預設的「一題謎面」,若要破解這一謎語必然要經歷極其豐富的內心世界的變化,處在這一過程中的作者和讀者或許雖有莫名其妙之感但卻不乏驚奇的審美感受。

Tags:王鐸二王書法王羲之清和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