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如何理解善良?善良的人會得到報答嗎?

由 文眼看世界 發表于 娛樂2023-01-31

簡介從這個意義講,善、道德、德性,就是生命中的光,如果說行善做好人有益處的話,那照亮前行的路,讓自身變得美好而自足,算是益處的一種

善多少筆畫?

善良可以,行善積德也許是這個世界最好的事情之一。但是善良要帶有鋒芒,不能做爛好人,更不要做那種沒有原則的假善。生活中的爛好人,往往受欺負,之後還得不到任何感恩或理解。因為那些作惡成性的壞人早已看穿了你的善,進而把你的善或好當做了理所應當,把你當成了利用的物件和工具。

但即便如此,即便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看透人性的惡的一面,即便我們嚐遍人間的酸甜苦辣,我們依然不能作惡,這是底線,是做人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旦突破,整個世界以及內在建立的秩序和良知,將會坍塌。人和人類將墮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好人多,這是對的,畢竟多數人都想好好地活著,認真地對待家人和朋友,但好人一生平安,這就無法保證了,相信這句話的人可能只是獲得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因為無論好人還是壞人,無論善還是惡,都無法做到一生平安。

如何理解善良?善良的人會得到報答嗎?

人生就是不斷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無人能逃過,所以老子說,大道無情,把百姓當芻狗。大自然是無情的,因此往往能做到客觀和公正,我們要辯證理性地理解這句話,否則就會被人的自我主見和好惡情感所帶偏。

行善積德,不一定非得要回報。我們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實是有條件的,要具體深入到生活情境中去。如果做好事當善人一定要有回報的話,不妨把這個回報理解為當事人對善本身做出的迴應,或者透過做好事行善積德,讓他獲得一種價值,一種內在的提升,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

如果能這樣看,我們做好人,行善事,就有了內在的依據。

總之,做好人,行善事,不是為了什麼才去做,而是應該這樣才去做,做好事沒有動機,而是一種本性。這樣對待的話,我們就能心安理得。

善的基礎是道德,有德之人必然會從內在要求自己,也正因為有了這種內在的自我要求,有德之人才實現了精神的自由和心靈的愉悅。

相反,作惡之人本質上是最不自由的,因為他背叛了自己,違背了自己的良知意願,讓自己的內在處於無知和不安之中,而這樣的人,世界對他是關閉的,他和他的人生都處於無邊的黑暗之中。

如何理解善良?善良的人會得到報答嗎?

從這個意義講,善、道德、德性,就是生命中的光,如果說行善做好人有益處的話,那照亮前行的路,讓自身變得美好而自足,算是益處的一種。

至於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個話題其實本身就是錯的。因為你一旦如此認為,就把人和人性想得簡單了,在人性面前,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善惡交織。按照尼采的說法,人生是個動態的體驗過程,在不同的階段,會表現出不同的人性側面。

人是動物,往好了說,是高階動物。從出生後,人就是一張白紙,他的善惡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處的環境,這裡的環境包括家庭、社會、朋友、學校教育等等,還有他個人的人生經歷,這些決定著他將來是成為一個善人還是惡人。現實中,哪有一出生就善或者一出生就惡的人呢?

一般情況下,人性是跟著利益或自我儲存自我發展走的,也就是趨利避害,趨樂避苦。所以,人性並不能非黑即白地對待,不能非善即惡地理解。人性很複雜,尤其是現代社會,人性在物質和資本的

異化或同化的逼迫下,變得更加難以捉摸。

對待事物要辯證地看,多方面理解。人性中往往是善惡交織的,由於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願力和利益場,人會表現出不同的一面,也即他可能在這一時一地表現為善,在另外一時一地表現為惡。

如何理解善良?善良的人會得到報答嗎?

非黑即白,一刀切,並不利於我們正確、全面、客觀地理解世界,對於善惡的區分,同樣如此。生活中之所以會出現好人難做、好人沒好報等等這樣的理解,那是因為你沒有深刻地理解好和好人,以及善本身的意義。

不要因為做些好事就要求回報,一旦這樣做,善本身就失去了意義。行善發自本心,是一種境界提升、靈魂淨化的自我選擇,其前提就是自願。人類對善惡的定義,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應對問題,讓身處的周圍變得更好。

所以,面對危機和苦難,關鍵不是去說,而是找到問題的根源和本質,然後解決它。

行善事,心安寧。做惡事,遭審判(不是法律,而是自我的良知和道德)。一切都逃不過時間的安排。

Tags:人性理解行善善惡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