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每天掛在嘴邊的「出圈」,如果出現在考卷上……

由 田心新傳考研 發表于 娛樂2021-09-09

簡介加油哦~參考文獻:[1]馬中紅:無限連線:網路平臺技術邏輯下的亞文化”出圈“現象[2]曾一果、李蓓蕾:破壁:媒體融合下影片節目的”文化出圈“——以河南衛視《唐宮夜宴》系列節目為例[3]朱天、齊向楠:內涵、邏輯與影響:媒介化社會中的網際網路”

出圈了 什麼意思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大海的浪花靠輕風吹起

生活的浪花靠理想鼓起

每天掛在嘴邊的「出圈」,如果出現在考卷上……

網際網路的興起改變了傳統社會地緣、血緣的連線方式,以情感、利益、興趣等維繫的具有特定關係模式的“圈子”成為網路空間的主要結構。

近兩年來,與“圈子”相對應的“出圈”現象頻繁湧現,如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在B站註冊賬號後迅速走紅,10天內粉絲突破200萬;2021年河南春晚節目《唐宮夜宴》播出後迅速引發現象級傳播,全網累計播放量超27億次,成功“出圈”……

“出圈”現象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雖然我們總在講“出圈”,但是你知道“出圈”背後的傳播邏輯嗎?別急,小田心在翻閱了多篇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之後,為大家總結出來了關於“出圈”這一現象的專題知識點,看完以後你就明白什麼是

“出圈”

~

(以下內容整合自「新聞與寫作」2021年第6期)

每天掛在嘴邊的「出圈」,如果出現在考卷上……

△全文導覽

“出圈”的內涵及現狀

建議深入理解,並整理出“出圈”的名詞解釋進行背誦~

“圈”是指網路圈子,即社會成員基於不同的緣由以社會關係的遠近親疏作為衡量標準,透過網際網路媒體平臺聚集互動,從而建立並且維繫的一個社會關係網路。

“出圈”

最早是飯圈流行語 ,意指某位明星或是某個事件不再只被粉絲關注,走入了大眾視野。而現在的“出圈”被應用到更多的社會場景中,形容一種產品擴充套件新市場、特定領域的事件溢位原本領域、社會活動中誕生和發展新群體等等。

即特定領域的網路公共事件“溢位”其原本歸屬的圈域

,事件的傳播突破固定人群的邊界,從而產生更廣泛的社會影響。

簡而言之,“出圈“是透過跨群體、跨圈層、跨平臺的互動式關注、行動互動,

將原本屬於小圈子內部的事件演變成社會關注的公共事件。

此外,當前網際網路空間頻繁湧現的“出圈”現象,

其本質並非在特定事件中,原歸屬圈子的“外溢”或圈子邊界的突破,而是社會關係網路的重新巢狀與連線,是一種“再圈子化”的過程。

近年來,

“文化出圈”

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除了關注飯圈、COSPLAY 等小眾化、邊緣化的二次元文化如何破圈,向主流文化靠攏,以使其在保持內部團結的同時擴充套件自身影響力以吸納更多的群體成員,獲取更廣泛範圍內的社會認同。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

社會主流文化其實也在尋求新的話語表達方式和內容呈現形式,以獲得大眾特別是青年群體的廣泛認同。

網際網路“出圈”的傳播邏輯

此部分記住小標題即可,其餘內容進行理解~

關係結構賦權形成的可見性權力

毋庸置疑,

社會關係網路的連線是網際網路“出圈”得以產生的重要誘因。

然而不同型別、不同屬性的網際網路圈子,雖然共生於網路空間,但它們或因為過於小眾

(如主題、興趣、規模等)

,或由於技術阻隔,或出於群體規範,相互之間的關係網路具有整體的不可見性。因此圈子內流動的資訊,往往發生在一定的傳播範圍和特定的意義框架之下,外部同質或異質資訊要進入圈子是比較困難的。

但在新媒體塑造的公共空間中,個體不僅有被看見的權力,還有定義自己和他人可見性的權力。在獨具特色的網際網路圈子傳播中,這種“被看見”和“定義”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關係網路結構的賦權。

情感能量黏合形成的連續性關注

理論上,當社會關係網路建立了連線,資訊便可以實現圈子之間的流動,但大多數情況下,這往往只會形成跨圈子的互動,

要實現“出圈” 的效果還需要建立情感層面的連線

這一方面是因為網際網路圈子本身的形成,是建立在社會行動者一致的價值認同,進而實現情感連帶的基礎上,並在持續的情感交往中得到不斷強化和凝聚,比如在頻頻“出圈“的飯圈中,對偶像的崇拜是相互關注的焦點,共情的體驗是建立身份認同的前提。

另一方面,在網際網路圈子認知框架的限制下,情感的共享比事實的共享更容易產生互動。事實上網際網路“出圈”現象,並不全是共意基礎上的圈子互動,還表現為面對觀念或價值觀衝突時,異見圈子相互的爭辯、對抗與交鋒,而且後者往往因為具有話題性和戲劇性更容易受到廣泛的關注。

圈子迷因傳承形成的內生性屬性

迷因由理查德·道金斯提出,迷因即文化的基因,是在語言、觀念、信仰、行為方式等傳遞過程中,與基因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相似的元素。迷因是人類文化變遷的基本單位,人們透過對特定文化典型行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模仿(複製),來實現對特定文化的傳承與革新。

社交媒體時代的模因,就是社交媒體情境中個體對其他個體行為的模仿,以及建立在社交網路的模仿行為所引起的“病毒效應”。在網際網路“出圈”現象中,迷因的作用非常明顯——在一個小圈子中傳播的資訊,經由連線不同圈子的節點使用者,從小圈子傳播到另一個圈子,使其在社會上流行,這個過程就是模仿。

透過模仿,資訊從一個圈子複製到另一個圈子,藉由社交媒體、移動網際網路等形式實現大連線,最終形成資訊在圈子間自我複製的“完美”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圈子模因唯一的目的就是複製和傳播,正如基因之間為了獲得生物遺傳,要不斷地相互競爭一樣,圈子模因之間也存在競爭。為了得到傳承和延續,要不惜一切代價進入另一個物件、另一個圈子之中。就這一意義層級而言,“出圈”實際上是網際網路圈子傳播的必然和本能。

出圈”的動因:破壁、交往與融合

此部分記住小標題即可,其餘內容進行理解~

微觀層面:圈層破壁的驅動力

在“出圈”這個質變發生之前,一定要有量變的積累,積累的程序受到內外兩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一方面,按照客觀的生命週期理論,深耕垂直領域的圈層在技術推動下會不斷積蓄自我生長能量,當能量達到某一臨界值時就會迎來破圈時刻;另一方面,當某一圈層本身的知識生產和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圈外對其的文化認同就會加劇,圈外資本也會擇機嵌入,助推“出圈”成為必然 。因此,

數量臨界、知識生產與文化認同、資本嵌入合力構成了圈層破壁的張力。

中觀層面:圈層交往的吸引力

過去幾年,移動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和產業都不約而同地走向 “跨界”,其背後的基本邏輯就是:在某個領域持續深耕達到天花板之後,只有跨界聯動才能實現創新和延伸 。特別是當下“ 百花齊放”的文化內容生態下,

圈層之間可能會圍繞某一個微小的支點產生共振

,突破邊界,才能開拓出更加廣袤的消費市場。

宏觀層面:圈層融合的推動力

當“出圈”成為一種不穩定、遷徙性比較強和常態化的社會行為,必然會增強場域結構的自由度和組織的自由度,一定程度上使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固定的關係”走向脫域 ,這種結構性的變遷反過來又會影響新生的力量—— 圈層走向突破,這是一個相互建構的過程,彼此的互動中呈現出交叉互動的“結構空間”,因此

從社會發展趨勢來預測,圈層或許是走向融合的

Ps:安東尼·吉登斯在《現代性的後果》中提出了“脫域”的概念,“所謂脫域,是指社會關係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關聯中,從透過對不確定的時間的無限穿越而被重構的關聯中“脫離出來”。即現代社會生活超越了各種地域關係和地方性範圍維度,社會交往和社會關係在一個適度延伸的廣闊空間中成為可能。

主流媒體“出圈”的路徑:實現四重破壁

此部分記住小標題即可,其餘內容進行理解~

對於主流媒體來說,“出圈”是十分必要的,是否能成功“出圈”,對於主流媒體能否積極有效地引導輿論,發揮媒體的耳目喉舌作用起到重要影響。換句話說,

主流媒體想要實現和加強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就必須要破圈,從而讓使用者接受。

ps。網際網路空間中的“出圈”與“破圈”“跨圈”並不是一組涇渭分明、非此即彼的概念,它們相互關聯、互有交織。“出圈”的背後既可能有破圈式單刀直入般的穿透力,也可能包含跨圈相容幷包式的連通性。

平臺破壁:實現跨媒體傳播

尼克·斯爾尼塞克這樣論述平臺興起的重要意義:從最普遍的層面來說,平臺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群體能夠進行互動,它們將自己定位為將不同使用者聚集在一起的中介,平臺不是從根本上建立一個市場,而是提供基礎設施來調解不同的群體。有了平臺,產品便有了展示空間,並且只要不同社交媒體平臺之間相互有協議,同樣的產品就可以在不同平臺上得到展示和傳播,也就是可以獲得不同平臺的消費者關注。

平臺之間的壁壘一旦打破,各種各樣的“出圈”事件也就不值得意外了。

如河南衛視2021春節晚會節目《唐宮夜宴》正是藉助不同微博、B站和抖音等平臺,迅速得到了傳播,透過“平臺破壁”,很快就得到了全國各地觀眾的注意。

技術破壁:現代技術的“賦能”

數字時代,藉助數字技術進行傳播早已屢見不鮮。可以說,

技術破壁是“出圈”的重要手段

。B站“二零一九最美的夜”跨年晚會便是應用AR技術對虛擬偶像“洛天依”進行了具身化再現,使之與現實空間中的表演者和觀眾進行互動,在喚醒受眾集體記憶的同時促進青年亞文化群體認同的鞏固。再如,今年火爆全網的《唐宮夜宴》系列節目也是藉助VR增強現實等先進的數字技術“讓傳統文化‘潮’起來”。

接受破壁:使用者的“跨圈層”接納

主流媒體產品的製作與傳播都離不開受眾。在網際網路時代,受眾都不是單向的接收資訊,而是成為了積極主動的“使用者”。使用者在使用新媒體的過程中,其可以接受到自身圈層以外的新鮮事物,並且不同圈層的使用者的相互交流,積極互動,也進一步讓使用者從自身圈層中跨出,最終實現了“跨圈層”接納與認可。

主流媒體的“出圈”,

答案並不在於平臺與平臺之間的簡單勾連,而在於以積極接納的態度擁抱受眾的各類互動反饋與再創作

,從而破除“接受壁壘”,讓傳統文化以更加新穎的、多元化的方式呈現和傳播。如《唐宮夜宴》引起大眾關注後,網民們也迅速透過打卡、創作表情包等方式參與其中。傳統文化依託現代媒介技術疊加了歷史和當代、虛擬和現實,大眾又透過具身的文化實踐參與和延續節目生產,從而拓展新的文化空間。

審美破壁:打造當代“媒介奇觀”

媒介奇觀是美國學者凱爾納曾提出的“媒體奇觀”概念,指的是“能體現當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引導個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並將當代社會中的衝突和其解決方式戲劇化的媒體文化現象。想要更好的實現“出圈”,實現審美破壁十分必要,

透過融入現代的基本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賦予媒介產品更多的現代化意義,使之符合當代使用者的普遍性審美標準,完成出圈破壁的最後一步。

《唐宮夜宴》系列節目的“審美破壁”恰恰在於透過對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呈現一改以往嚴肅、正統的敘事風格,將傳統文化以年輕化、趣味化和現代性的審美方式進行幽默詼諧的文化展演,從而貼合青年群體的文化實踐與審美偏好。

“出圈”傳播對媒介生態的影響

此部分記住小標題即可,其餘內容進行理解~

結構化受眾有意識的社會參與

結構化是當前社會傳播行為的一個突出特徵,該特徵反映到受眾群體之上,

具體表現為媒介接觸、資訊選擇、情感認同等層面的“畫地圍圈”。

“出圈”的頻繁湧現,使得當下結構化的受眾,出現結構化與反結構化交替發展的可能。

所謂反結構化,即“結構化的平衡器”,可以理解為衝破結構化圈子型別的限制。最突出的表現是,結成某種型別圈子的受眾,可以一邊“圈地自萌”,一邊以圈子為單位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流行於圈子的小眾文化藉此得以參與社會主流文化的建構,贏得主流價值的認同。

“出圈”資訊的定向生產與轉譯

“出圈”傳播的出現,

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資訊定向生產和多元擴散的路徑,另一方面強化了資訊的“出圈”轉譯和中介作用,對原有的社會資訊傳播機制造成了相應影響。

網際網路圈子全面介入資訊生產,帶來了傳播物件和傳播內容上的便利,有利於資訊生產的供需對位。基於其上的“出圈”,不僅會因為圈子本身的內容偏好,在資訊生產中呈現一定的偏向,還會在功利性目標的驅使下,投其所好地生產更多便於引起圈外共鳴的資訊內容;

資訊“出圈”傳播的過程也是資訊成功轉譯的過程,不僅意味著資訊在各類圈子的相互協作中成為更大、更新的社會關係網路所要求的共識和目標,“出圈”的資訊已經不是圈子內資訊原封不動的再現,而是匹配了更多需求的變異資訊,在另一個角度,“出圈”也是異質資訊之間實現利益共謀的關係,透過對其他行動者加以控制,同一主題下可能的眾生喧譁被轉譯為同一表達,一套行動者共同預設的潛規則得以形成,人們必須經過它、認同它,並把它當作一個毋庸置疑的黑箱使用。

對媒體融合和現代傳媒生態的影響

(一)“出圈”對新興媒體造成的影響

首先,“出圈”的過程表明,新興網路媒體正在不斷向主流平臺靠攏,不僅在內容上使小眾文化走向大眾,並且業務功能也從專一走向多元。這造成了對原始圈子的稀釋,很多傳統的圈子使用者不再適應新的環境,於是開始遷到新的平臺,而且這種遷徙不再是個體而是社群的遷出與遷入,勢必也帶來網際網路媒體整體性的圈子化遷移。其次從使用者規模的角度看,“出圈”不僅實現了使用者數量的膨脹,在經歷時間沉澱後,還會提升優質、有粘性的使用者質量,進而在更大的空間形成廣泛的連線。

(二)“出圈”對傳統媒體造成的影響

“出圈”還為移動社會化傳播中,傳統媒體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創新思路。建設新型主流媒體要積極融入圈子化的傳播情境之中,把內容優勢嫁接到社交驅動的網際網路圈子,透過關係啟用、社群運營、圈子組織來重構生產傳播系統和市場執行邏輯。當媒體佔有了足夠多的粘合度強、活躍性高的網際網路圈子時,既有和不斷重構的圈子,會帶來與之匹配的使用者資源及關係路徑,助推實現圈子在內容傳播影響、媒介市場運營、參與社會媒介化建構上的目標效應。

田心說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出圈“事件時時刻刻都在發生,比如之前的吳亦凡都美竹事件,原本是屬於娛樂圈的事件,後來卻幾乎人盡皆知,同學們在學習此知識點的時候,一定要多多累積時事熱點,

將理論與現實結合起來

,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

那麼今天的“出圈”專題就講到這裡啦,暑期是考研學習的黃金時段,儘管天氣很熱,但是小田心希望大家都能克服困難,順利上岸!加油哦~

參考文獻:

[1]馬中紅:無限連線:網路平臺技術邏輯下的亞文化”出圈“現象

[2]曾一果、李蓓蕾:破壁:媒體融合下影片節目的”文化出圈“——以河南衛視《唐宮夜宴》系列節目為例

[3]朱天、齊向楠:內涵、邏輯與影響:媒介化社會中的網際網路”出圈“現象解析

[4]劉明洋、李薇薇:

“出圈”何以發生?——基於圈層社會屬性的研究

祝好

Tags:圈子傳播圈層破壁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