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為什麼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由 我的名字叫餘水 發表于 藝術2021-06-08

簡介因此,讀書,再加上旅行和實踐,間接知識加直接知識,書本知識加實際感受,才是比較完整的人生經驗

什麼讀萬里書

中國有句老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大致是說,一個人這一輩子,除了應當讀很多的書以外,還有必要去很多個地方。讀書多自然是好,但還很不夠,因為讀書也有其侷限性,讀書讀傻的大有人在。所以有必要走出書齋,走向世界,走進火熱的社會和生活,增加一些實際見聞和感受,增加書本之外的知識和見識,不但要讀萬卷書,而且要行萬里路。

古往今來,這句話流傳很廣,應該主要是講給讀書人聽的,頗有對讀書人勸諭之意:一方面,讀書人的本分就是讀書,認真讀書當然十分重要,但僅止於此還遠遠不夠;另一方面,除了要下足讀書的功夫,如果在學富五車的同時,也有機會自己乘坐車馬,外出進行遊歷和旅行,就像當年孔子周遊列國那樣,對於閱歷和成長是很有好處的。總之,讀一些書,再去一些地方,只有把這兩件事都做齊了,人生經驗才算得完整和充分。

為什麼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讀書長知識,旅行長見識”。讀書可以開啟一扇扇的窗,讓我們充分領略知識海洋的浩瀚無邊;而旅行更是開啟一扇扇的門,讓我們盡情飽覽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書本知識當然是重要的,是增加知識的基礎功夫也是拓展事業的主要方式,但這仍然是不夠的。而那種實際的考察、實地的走訪、實踐的經驗,也十分重要,或更必要。因此,讀書,再加上旅行和實踐,間接知識加直接知識,書本知識加實際感受,才是比較完整的人生經驗。

平心而論,讀萬卷書也不是什麼難事。對於讀書人而言,讀書是本分,是本職,開卷有益,多多益善。枯坐書齋,坐擁書城,音樂相伴,煙茶伺候,或端坐,或斜倚,架上桌上,隨意取讀,一本接一本,一天又一天,與時俱進必有數量上的增長,乃至知識和學識上的精進,積累既久以至於萬卷亦未可知。如果是刻苦攻讀,比如所謂“堅硬閱讀”,專攻專業性邏輯性思辨性,或有意義,但難言趣味,味同嚼蠟般枯燥,卻是苦中作樂亦復以苦為樂。倘若是把閱讀當消遣,或為消磨時光,或為悅己怡情,往往隨興所至,一目十行半頁,輕鬆而且快速,閱讀隨著興趣走,有興趣就讀一讀,沒興趣再換一本,一通瀏覽翻閱,一樣能攢下較高的閱讀記錄。

為什麼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相形之下,對於讀書人來說,讀書相比行路,難亦不難。試想:久坐讀書,都不用動一動,隨著地球自轉,又隨著太陽公轉,坐地日行八萬裡,堅持累月經年,讀萬卷書也沒那麼難。但說到行萬里路,真的就難多了,想想都發愁生了怕。書要一本一本去讀,路更要一步一步去走。舊時舟車勞頓,旅途顛簸,遊歷和遠行殊為不易,箇中辛苦非今日我輩可以想象,比之呆坐家中讀萬卷書,不知道有多少艱難困苦。“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現在時代發展了,出行條件大為改善,與以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乘坐車、船、飛機的舒適度提高很多。然而,為了成就萬里之遙的遠行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必須承受旅途辛勞之苦,這仍然是免不了的。條件再好,手段再多,出行遠行需要身體力行,實際去走一走,經一經,看一看,千里萬里之行,終須始於足下。

南宋詩人陸游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詩中所傳達的意思,頗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意義相合。中國文化講求知行合一、知行並進,就是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這種實際的、直接的、具體的感受,是讀書本身或者無論讀什麼書都無法替代的寶貴經驗。或許,這才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真正理由和價值所在。

Tags:讀萬卷書讀書行萬里路知識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