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梨園戲《陳三五娘》上海香港翻拍成電影 轟動海內外

由 泉州網 發表于 藝術2023-01-18

簡介文壇畫壇刮旋風 全國十六個劇種移植演出華東會演一炮而紅後,梨園戲《陳三五娘》成為隨後幾年劇團出省、進京演出的必演劇目

今吾娘壽辰是什麼電影

■記者 張素萍

一場元宵燈下的美麗邂逅,抗拒封建婚姻的驚世出走,梨園戲《陳三五娘》可謂家喻戶曉。1954年9月25日至11月6日,梨園戲《陳三五娘》參加上海“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簡稱“華東會演”),包攬大會所有獎項,一舉轟動海內外。

鮮為人知的是,梨園戲《陳三五娘》是原文化部公佈的全國第一批獲獎戲曲劇目,是泉州在華東榮獲一等獎的第一臺戲,也是泉州第一部高規格的彩色電影。電影在全國各地上映後,泉州梨園戲和一眾演員風靡一時,正所謂“華東初露拔‘荔鏡’,從此海內識梨園”。

梨園戲《陳三五娘》上海香港翻拍成電影 轟動海內外

1956年的電影海報

梨園戲《陳三五娘》上海香港翻拍成電影 轟動海內外

電影《陳三五娘》劇照

梨園戲《陳三五娘》上海香港翻拍成電影 轟動海內外

《陳三五娘》第六場“梳妝”的劇照

梨園戲《陳三五娘》上海香港翻拍成電影 轟動海內外

《陳三五娘》被拍成電影燒錄唱片

組劇團“復活”劇目 華東會演一炮而紅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大多戲班子自然解體,《陳三五娘》這個劇目也因此湮沒於歷史洪流。”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編導、國家一級導演莊長江娓娓道來。

1951年春,晉江人許書紀成為晉江縣文化館首任館長;次年,福建省文化局下達華東文聯建議整理《陳三五娘》的檔案,他決心復活這一劇目。然而,彼時晉江原有的100多個戲班子解散,梨園戲更是藝人星散。

1952年3月,在許書紀的努力下,來自上路、下南、七子班三個梨園戲流派的20多名藝人聚集一堂,晉江大梨園戲劇團至此成立。許書紀還約請有“諸小梨園師傅之冠”美譽的蔡尤本,口述《陳三五娘》戲文,他自己則埋首執筆整理。半年後,整理樣本出爐,原本22齣戲被濃縮為13出。次年,晉江大梨園劇團與晉江專區文工隊合併,改組為“福建省閩南戲實驗劇團”,對《陳三五娘》全面加工提高,劇本由林任生、張昌漢執筆。

真正讓《陳三五娘》揚名全國的,是1954年秋舉行的“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會演中,梨園戲囊括大會所有大獎:優秀演出獎、劇本一等獎、導演獎、樂師獎、音樂演出獎、舞臺美術獎,還有蘇烏水、蘇鷗、林玉花、蔡自強四人獲演員一等獎,以及“演員獎狀獲得者”,幾乎是“全滿貫”。而這是梨園戲跨出省門首次演出。

“凝聚眾多名家心血的《陳三五娘》甫一問世,就博得滿堂彩。”泉州文化藝術界人士、國家二級演員尤春成說,眾多媒體紛紛發表文章給予極高評價,一時間“陳三五娘”響亮起來,梨園戲也為大眾所喜愛。

文壇畫壇刮旋風 全國十六個劇種移植演出

華東會演一炮而紅後,梨園戲《陳三五娘》成為隨後幾年劇團出省、進京演出的必演劇目。同時,該戲在全國多地進行演出,無不受到讚譽。

1955年6月,劇團攜《陳三五娘》首次奉調赴北京演出,《戲劇報》(《中國戲劇》的前身)特地撰文褒獎,並在封底內頁刊登劇照。當年12月,《陳三五娘》再次榮獲當時文化部頒發的中國第一批優秀劇目獎,於是各地紛紛把劇本編輯成書印刷出版,包括閩劇、莆仙戲、潮劇、桂劇、越劇、川劇、秦腔、豫劇,以及評劇、崑劇、黃梅戲等16個劇種,移植了《陳三五娘》這齣戲,這在劇壇十分罕見,文壇颳起“陳三五娘”旋風。

華東會演結束後,廣東潮劇團派了潮劇表演藝術家姚璇秋、蕭南英到泉州學習取經,再把梨園戲的劇本加以移植改編,後來改名《荔鏡記》並攝製成潮劇電影。同一時期,中央歌舞劇院也派北昆名演員,到泉州學習整齣戲的表演科步,並在返京後作彙報演出。

彼時,京城的“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應中國新聞社之約,把《陳三五娘》改編為章回小說向海外報社發稿,受到廣大海外華人特別是閩南僑親的青睞。畫壇也不閒著,著名畫家張光宇親臨華東會演現場,創作了多幅速寫;1955年9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白描連環畫《陳三五娘》,這是廈門的文學家和畫家珠聯璧合的結晶,作品發行後反響很大,供不應求。

有趣的是,當時連小小的書籤,日常使用的記賬本,老百姓的廳堂、睡房、廚房,隨處可見“陳三五娘”,這對才子佳人進入千家萬戶。

電影熱播萬人空巷 田漢贊五娘“芬芳”

很快,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決定將《陳三五娘》搬上銀幕,攝製為彩色戲曲藝術片。

1956年年底至1957年年初,梨園戲《陳三五娘》劇組成員分赴滬上,進行數個月的籌備拍攝。“拍攝規格很高!”尤春成曾聽劇團前輩提及,當時上海越劇團的越劇表演名家曾到拍攝現場觀摩。

1959年,電影拍成後率先在福建放映,閩南幾度出現萬人空巷的場面。同時,電影向全國及東南亞地區發行播映,引起極大影響,海外的閩南華僑看到熟悉的家鄉戲,無比激動。電影劇組回到泉州,演員走在街上,路人視為明星而緊盯不放。

考慮到方言的障礙,電影廠製作了“普通話”版《陳三五娘》,請來上海的話劇演員用普通話進行對白。著名劇作家田漢看完賦詩:“爭說多情黃五娘,璇秋烏水各芬芳。”詩中的“烏水”,指的便是五娘扮演者、梨園戲著名演員蘇烏水。

彼時的香港電影已逐漸走向繁榮,他們也把鏡頭轉向“陳三五娘”,1957年越華兄弟影業公司攝製了電影故事片《陳三與五娘》,1967年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攝製了黃梅調故事片《新陳三五娘》,這兩部電影都參考了梨園戲的演出劇本。

如此熱潮在改革開放後也一度出現。1980年,梨園劇團到香港演出時,菲律賓、新加坡、印尼的閩南華僑和臺灣同胞聞訊後,紛紛乘坐飛機特地來欣賞久違的家鄉戲。

(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Tags:三五梨園戲劇團演出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