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光榮的傳承②|新老兩代傳承紅旗渠精神,讓紅色故事“聲”入人心

由 正觀新聞 發表于 藝術2022-11-28

簡介”“作為一個林州人,我會傳承好,發揚好紅旗渠精神,這也是我的一個使命,也會教育好下一代,把紅旗渠的故事講給他們聽,讓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牛琳琳深情表示

傳承精神什麼意思

安陽林州有這樣一條人工修建出的灌渠,它如銀色素練蜿蜒纏繞在太行山腰間。站在渠水邊,仰頭望峭壁之上雲霧瀰漫,俯身看腳下壁立千仞,碧色的渠水懸空靜靜流淌,無聲訴說歷史和先輩們的英勇和榮光,這就是“人工天河”紅旗渠。

乾旱,曾經是籠罩在林縣人頭上的一個夢魘,厚厚一本林縣誌裡寫滿了林縣人與乾旱的鬥爭史。為了結束十年九旱,水貴如金的日子,林縣人民腰繫繩索飛身在絕壁之上掄錘打釺,劈山鑿石,10萬林縣兒女耗時近10年,削平1250座山頭,架設152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終於實現了“引漳入林”,更誕生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這舉世矚目的紅旗渠精神。

時光無言,精神不朽。林縣人民共同書寫出的這部不朽史詩,在新老一代又一代人之間接棒傳承,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身體力行傳播著紅旗渠精神,立志為紅色精神的傳承事業終生奮鬥。

工地上年齡最小的修渠人

今年74歲的修渠特等勞動模範張買江,從紅旗渠精神誕生起,就一直奔走在紅旗渠精神的傳播之路上。如今的他,雖已年逾古稀,但依舊精神矍鑠,一開口聲如洪鐘,震得人耳朵嗡嗡作響。

十多年來,傳播紅旗渠精神已經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在紅旗渠幹部學院,在全國各地,對黨員幹部、大學生、群眾……他把紅旗渠的故事在各種場合講給過很多人聽。

張買江的紅色課堂上,故事往往從為何要紅旗渠修建開始。在他的口中,老書記楊貴在林縣一窮二白的境況下,為了解決吃水問題如何拍板決定修建紅旗渠;勤奮敬業、業務精幹的工程技術人員吳祖太,年僅27歲就犧牲在修渠工程上,最後的遺物只有一箱紅旗渠工地的設計資料等往事一幕幕呈現在人們眼前。即使已講過千百遍,但每一次講解,張買江老人依舊激情飽滿的回顧著過去那大幹一場、不實現“引漳入林”誓不還的歲月和精神。每每講到動情處,臺下的聽眾們早已熱淚盈眶。

光榮的傳承②|新老兩代傳承紅旗渠精神,讓紅色故事“聲”入人心

“1960年2月10日,紅旗渠工程正式啟動,同年5月13日,我的父親張運仁在工地上犧牲。”時隔60餘年,張買江仍然清晰的記得這兩個日子。他的父親張運仁作為第一批修渠的工人,在工地上疏散工友躲炮時被飛石擊中頭部逝世,留下了孤兒寡母艱難度日。

“父親犧牲以後,我和母親每天都要跑5公里去挑水,有一次我母親去挑水的時候,差點掉進湖裡淹死,好在被人救了上來。她溼淋淋的回到家後,收拾東西在1961年正月裡就把我送到了工地上。”張買江告訴正觀新聞記者,當時的他只有13歲,工地的領導們認為他太小不肯讓他留下,但是母親趙翠英堅持把他留在了工地上,並且告訴張買江“不把水帶回去,就不要回這個家”。

就這樣13歲的張買江成了紅旗渠修建工地上年齡最小的修渠人。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專挑重活兒來幹,背鋼釺,磨鑽頭,幹木工,學點炮……“需要什麼就幹什麼,當時新華社記者穆青,還給我起了個外號叫‘小老虎’”,提起這段往事,張買江很是自豪。

“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會一直講下去”

張買江深深記得,1966年紅旗渠終於修到了他的家鄉。村子裡通水的那晚,他的母親在池塘邊坐了一整夜,看了一整夜。天亮時母親對來挑水的村民們只提了一個要求,希望能讓張買江來挑第一桶水,鄉親們欣然應允。當時的《河南日報》記者張一弓用相機將他挑水的情形定格了下來,至今張買江仍然悉心儲存著這張照片。

光榮的傳承②|新老兩代傳承紅旗渠精神,讓紅色故事“聲”入人心

“我把水挑回家之後還有一個故事”,張買江告訴記者,他上完工以後中午回去,發現家裡火也滅了飯也沒做,他四處尋找,最後在父親的墳前找到了昏厥的母親,原來母親把渠水澆到父親張運仁的墳上後,哭暈了過去。

紅旗渠修建了10年,張買江在工地上待了9年。可謂是和紅旗渠共同成長了起來。不僅如此,後來在張買江的教育和影響之下,他的兒子張學義也接下了擔子,成為了合澗渠管所的一名護渠人,一家三代全部投身於了紅旗渠修建與護理工作之中。“我修成了渠,你去管好渠用好水,處處為人民服務,也是為黨工作。”張買江這樣交代兒子。

如今的張買江,勞模英雄底色不褪,仍用極大的精力和熱情宣揚著紅旗渠精神,讓無數人為之感動。“紅旗渠精神十分偉大,更是林州人民的傳家寶”,張買江告訴記者,在新時期,年輕人想要繼承和發揚紅旗渠精神,需要有真才實學的本事,“要懂技術,懂科學,能吃苦耐勞,處處想的是老百姓,事事想的是為人民服務、為黨發聲,這才是真正的紅旗渠精神傳承人。”

談起會在宣揚紅色精神之路上走多久時,張買江笑呵呵地說,“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會一直講下去。”

同一內容準備十幾種解說詞

像張買江一樣身體力行宣講紅旗渠精神的,在林州市還有很多人,其中就包括紅旗渠林慮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青年幹部牛琳琳。

“作為紅旗渠建設者的後代,我的使命就是呵護好這條‘生命渠’,傳承好紅旗渠精神,把爺爺、奶奶給我講述的紅旗渠故事不斷講給後來人聽,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在參與一次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中,牛琳琳作為參賽者曾這樣說。

光榮的傳承②|新老兩代傳承紅旗渠精神,讓紅色故事“聲”入人心

牛琳琳是林州小池口村人,爺爺奶奶都是老黨員,曾經做過村支書的爺爺當年就是紅旗渠的建設者。作為地地道道的“渠三代”,牛琳琳從小就對紅旗渠的故事耳濡目染。在她兒時的記憶中,爺爺奶奶會拿著非常原始、簡陋的工具跟她講:“看,這就是當年我們修渠的工具。我們就是用這樣的工具把渠建成,你們這一代才有了水喝。”

在紅旗渠精神的影響下,在祖輩人的薰陶下,牛琳琳報考了旅遊相關專業,畢業後考到了林州市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從事政務接待講解的工作。參加工作十餘年,牛琳琳先後接待了大小參觀團體千餘次,完成了安陽航空旅遊節、中國國旅理事年會、工業轉型升級會等多項重大活動的講解和接待任務,榮獲河南省“優秀導遊員”、林州市旅遊工作先進個人、林州市“十佳導遊”等多項榮譽。

光榮的傳承②|新老兩代傳承紅旗渠精神,讓紅色故事“聲”入人心

如何把紅色故事講的動人,讓大眾更容易接受,牛琳琳下足了功夫。首先是做好知識的儲備積累。除了紅旗渠景區的歷史故事外,林州市的現狀也是被接待者感興趣的議題,這就要求牛琳琳儲備林州市的歷史狀況及當今工農商業發展等多項知識。“被提問的時候不能拿著稿子念,拿不準的地方也不敢胡編亂造,這就需要前期做好充足的準備。”

牛琳琳還會根據接待人群的不同量身定製不同型別的講解風格。“比如黨員幹部,講解方向就會偏重黨性修養;在企業講解,就會偏重紅旗渠的科學管理;給小朋友們講,就會更側重故事性。”為了讓不同型別的人群充分理解和體會紅旗渠精神,同一內容牛琳琳會準備十幾種不同版本的解說詞。

自發成立紅旗渠故事會志願服務隊

牛琳琳自豪地告訴記者:“作為一個林州人,對於紅旗渠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感情。因為如果不是這條渠,我們的生活肯定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我本身作為林州人就有這種情懷,再加上受到爺爺奶奶的薰陶,所以即便是在休息時間,我也會到景區裡進行志願講解。”

2020年11月,牛琳琳發起併成立了一支紅旗渠故事會志願服務隊,專門宣講紅旗渠故事。團隊現在有二三十人,他們自發在學校、鄉村、機關等地,以面對面宣講、線上直播宣講等形式講解有關紅旗渠的故事。牛琳琳表示,自己對紅旗渠有著很深的感情,想著拿自己的長處去力所能及做一些志願活動,更好地傳播紅色精神,於是就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志願服務隊。如今,一個個志願服務隊成員散落在各個角落,身體力行傳播著紅旗渠的故事,傳承著紅旗渠精神。

光榮的傳承②|新老兩代傳承紅旗渠精神,讓紅色故事“聲”入人心

“堅持十幾年講解紅旗渠精神,辛苦肯定是有的,但更多的是滿足和成就感。每次講解完看到大家眼含熱淚,為紅旗渠精神所打動的時候,這對於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激勵,還有人聽完之後會加我的微信,跟我聊一聊自己的感受,這時候會覺得自己的付出非常有價值。”

“作為一個林州人,我會傳承好,發揚好紅旗渠精神,這也是我的一個使命,也會教育好下一代,把紅旗渠的故事講給他們聽,讓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牛琳琳深情表示。

如今,紅旗渠修建工程中那劈山鑿石、炮聲隆隆的歲月早已遠去,但紅旗渠精神卻歷久彌新,永不過時,更成為了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一面重要旗幟。旌旗獵獵,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正觀新聞記者 古晨茜 楊澤雅

Tags:紅旗渠張買江牛琳琳精神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