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王敬生︱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由 藝術資訊類 發表于 藝術2021-12-12

簡介藝術家應該延續對人生、對社會負有道義責任的傳統,藝術創作呼籲與現實緊密相連,需要畫家獨立地對人生、社會、自然表達自己的看法,要求畫傢俱有獨立思考與感悟人生、社會的思想,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揚善撻惡,醒世警世,從而增加精神深度,產生

王敬生畫一尺多少錢

王敬生︱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展覽前言

縱覽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關於傳統與革新、繼承與改良的思潮與論戰紛起,中國畫家不斷地找尋國畫未來的出路和方向,是鏡鑑西方繪畫還是繼續叩問古老的中國畫體系?時至今日,當代畫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當代畫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

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範,這些法則和規範的建立有助於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範,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石濤語)。縱觀畫史,自開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窮究前賢血戰古人,又能參合時代精神在藝術上自我演進。借古開今的出發點則是“開今”而“借古”,意是站在當下,在不斷開拓、實驗的同時,把歷史作為參照、對話、挑戰和超越的物件,構成延伸與超越的關係。

本次展覽以“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筆墨60家線上學術觀摩展”為名,是為了將筆墨作為一個學術課題提出來,邀請當代名家展示他們的藝術風格和個性創造,以期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重新研究筆墨風格的意義和它的價值。相信參展的這60位個性筆墨風格鮮明的畫家在筆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僅會對人們有啟發和借鑑的作用,而且會把畫界對筆墨風格的討論引向深入。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

學術顧問:趙成民

展標題字:楊曉陽

參展畫家

王若 王磊 王韌 王曉峰 王曉銀 王茂彬 王偉成 王穎生 王敬生 史貴仁 江文湛 劉二剛 劉天鵬 劉建國 吳昊 吳奇峰 任惠中 孫耀文 紀永 邢慶仁 岑光榮 楊涪林 楊曉村 李廣仁 李明玉 李金山 李建設 李曉東 張立柱 陳永鏘 陳政明 何曦 杜滋齡 周榮生 周揚波 武劍飛 林容生 賀榮敏 趙寧安 趙根成 趙建成 姚旭輝 胡躍滿 姚舜熙 梁佔巖 梁時民 聶鷗 袁武 唐允明 唐玉玲 郭石夫 徐君陶 賈廣健 雷龍璋 陶玉忠 龔文楨 蓋茂森 曹香濱 崔曉東 謝志高 謝定超

王敬生

參展畫家

王敬生︱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王敬生,職業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青年美術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惠州市中國畫學會常務副會長,惠州市蓬萊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作品多次在全國展覽中入選獲獎,出版有《在浮躁的現狀中獨靜一一王敬生作品集》、《王敬生山水畫作品集》、《王敬生作品精選》等。

作品欣賞

心性悟道

文/王敬生

中國畫從古至今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和人文意蘊。它以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為文化背景,蘊含了中國古典哲學思想,形成獨有的審美精神。把它同“人”緊緊聯絡成一個整體,藝術和藝術家的生命歷程緊緊貼合在一起。在我們的傳統中,最早把“道”“氣”“象”作為中國畫的基本審美標準,可以說,傳統的審美,既有外在標準的共性,又有與不同個體內在契合的個性。所以,追摹傳統,才有共性,進而對傳統的準確認識,方能心性悟道。

王敬生︱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碧荷生幽泉︳136cm×68cm︳

品評中國畫作品,要看技法、看線條、看筆墨,更要看品位、看心緒、看精神境界。近時期以來,大多畫家過於關注自我內心世界,也包括我自己,作品中缺乏真正的思考,缺乏表達的深度,缺乏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意識,自然影響了作品精神的深度。藝術家應該延續對人生、對社會負有道義責任的傳統,藝術創作呼籲與現實緊密相連,需要畫家獨立地對人生、社會、自然表達自己的看法,要求畫傢俱有獨立思考與感悟人生、社會的思想,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揚善撻惡,醒世警世,從而增加精神深度,產生有分量的作品。

一幅好作品,必有具有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有內涵有深度。既有物像造型的準確和統一性,又有中國畫應有的意味,還有畫家自己的精神關照在其中。傳統的“寫真”與“意象”已經使形像手段達到了意識層面的高度,在我的繪畫里程中,努力地在對動物的“寫真”式取捨以及細節的精準描繪中體現出中國文化獨有的品象,希望能帶給人們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從物質到精神的思考,希望能夠喚起人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

王敬生︱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晨風激昂︳136cm×68cm︳

當下畫壇上的一些畫作,突出其異變,是另一番風光,值得思考和啟示。我回頭觀看自己的作品時,卻發現我的風格既不是一味追摹傳統,也和異變的實驗性表現方式保持了距離,談不上獨具匠心,只是在守住傳統的基礎上,畫出自已的想法,瀉露心跡,以及呈現我對生活對藝術的一種態度。有說畫如其人,也許在我的畫作背後有著些少獨特的精神世界。

王敬生︱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非是借秋風︳136cm×68cm︳

悟道會機緣,隔山有知音。面對一路以來創作的作品,我無法在藝術語言領域中找到恰當的詞來品評自已,但是,我深信黃賓虹先生說的:“意遠在能靜,境深猶貴曲。咫尺萬里遙,天遊自絕俗”。中國畫需要藝術家在審美中創作自己的心靈意象,更應用清靜純淨之心去感觀萬物,並神遊意會,讓心靈進入逍遙遊之化境。笑問青蒼,愚人是否有獨特的靈性與才氣?踏踏實實地實踐並表現著這一程序。我的愚思愚想在作品中正努力地、悄悄地、悠然絢麗地綻放?或許唯有:靜心經營,自絕塵俗之氣;意象唯美,深造含蓄之境;心性悟道,漫寫詩情畫意。

王敬生︱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家和園靜》︳180cm×96cm︳

萬物蔥蘢,百草豐茂,我常常寄情於四時草木,遊走於春花秋葉,飛鳥棲禽之間,品味自然物象蘊含的真善美,大自然的生機和力量誘發著我的繪畫慾望而豁然開朗。欲以心觀象,以心照物,以心畫意,以心造境,去感悟一種平淡、具體、博大、深刻、無畏、無懼、怡然、澄明的生命世界和生命存在,感動與感激則成了我藝術創作塑造心象的本源。我是十分虔誠的,亦堅信只要耐得住寂寞,真心付出,定有收穫。作品中,時而追求完美,時而滿溢虔敬,時而自我背叛,時而審視傳統,或許是在透露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敬仰,這種敬仰是一種自信,一種民族的自信,自信地生活,自信地學習,自信地創作,必定有藝術個性:獨善其身,追憶美好!生活與寫生感同身受,物化為之,莊周夢蝶般的虛靜境界有時也會讓我緊緊抓住它們的本真,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傾瀉於情境畫面,將心靈中的真善美在畫面境界中流露無遺,雖有畫不達意之時,但亦實在難能可貴。

王敬生︱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千里踏清秋︳136cm×68cm︳

古人云“無情莫作畫,作畫莫無情。”畫家往往借物詠志,依花傳情,追求詩境,情發暢思。我正在追求這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努力追求作品畫面靜謐、祥和、朦朧、唯美,猶如靜靜流淌的詩歌,或是靈動飄逸、溫暖跳躍、閒淡舒緩的輕音樂。如孟浩然的詩句“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營造出至美感人的畫意詩境和文化意蘊,自然也讓人體會到其正用心性悟道,如美人那浪漫縹緲、含蓄感傷的情懷。

王敬生︱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聲隨清露︳136cm×68cm︳

繪畫需要畫家深挖自己靈魂中的靈性和心性,力求在作品中體現樸素的大美、淡泊的禪意和文雅的氣息,才會心有所容、目有所睹、意有所遊、神有所暢。石濤曾言:“夫畫者,從於心者也。”可見,藝術要從於心靈,心靈才是藝術的主宰和生命源。是的,我將努力地追摹傳統,心性悟道,用心說畫,隨心應變,隨意而發,更好地傳承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體現了作為一名畫者的人文關懷及社會責任。

王敬生︱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時時聞鳥語︳136cm×68cm︳

王敬生︱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是誰解落三秋葉︳136cm×68cm︳

王敬生︱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為誰而忙︳136cm×68cm︳

王敬生︱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香風︳136cm×68cm︳

王敬生︱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新雨山頭荔枝熟︳136cm×68cm︳

王敬生︱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鴨不知歸︳180cm×96cm︳

王敬生︱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幽姿閒自媚︳136cm×68cm︳

Tags:136cm68cm中國畫畫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