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畫至神妙處.山川氣本靜

由 多才的書籤 發表于 運動2023-01-09

簡介靜心閣的藝術文侯軍我與孫更發素未謀面,但是一見他的畫,卻好似舊時相識,有一種無來由的親切感

畫畫的畫能組什麼詞語

畫至神妙處.山川氣本靜

靜心閣的藝術

文/侯軍

我與孫更發素未謀面,但是一見他的畫,卻好似舊時相識,有一種無來由的親切感。為何?我想,這大概有兩個原因:其一,孫更發生於燕趙,長於燕趙,所畫的山山水水也是燕趙大地所特有的形貌。而我是天津人,同屬燕趙文化圈,自幼及長,目中所見之山,足下所涉之水,同樣是一派燕趙風光。故而,很容易與孫更發筆下的山水景緻,產生一種天然的意合神眸。燕趙之山,險峻而蒼涼,因乾旱少雨,植被遠不如南方山水之茂盛。然北方樹木一旦成活,其生命力卻超常旺盛,軀幹挺拔,樹冠凜凜,具有一種大丈夫氣概,這又是南方的錦山秀水所缺乏的。燕趙大地,尤其太行山、燕山一帶的蒼山怪石,嶙峋險壑,皆崢嶸畢現,裸露無餘。雖無江南之秀麗蘊籍,卻有北方漢子的豪邁耿直與坦蕩。如此大山大水,域嶺危崖,一旦被畫家收攏入畫,則滿目所見皆如家鄉故土,蕭疏村落亦似夢中老家,能不眼熟麼?能不親切麼?

畫至神妙處.山川氣本靜

其二,孫更發畫山水喜用焦墨,據說一直在私淑剛剛故去的焦墨山水大師張仃先生。而偏偏張仃先生是我的忘年師長,對張老的焦墨山水,無論其造型用筆,還是其發展演變,我都是十分熟悉的。在張老健在時,我曾數次與老人家對話交流,還撰寫過關於中國畫及焦墨山水的藝術對話錄,在《江蘇畫刊》發表後廣為流傳,後來還被收錄在對話集《問道集》中。如今,驀然見到孫更發的焦墨作品,從中依稀可見張仃先生的熟悉身影,不禁生髮出一種如見故人的感覺,或許,此即親切感之另一來源也。

畫至神妙處.山川氣本靜

當然,親切感只是一種藝術欣賞的直覺,而非理性的藝術判斷。認真研讀孫更發的作品,你會發現他有三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寫生的功夫下得很足,他很勒奮,眼裡也很出畫。一山一水,一樹一石,哪怕是一個小小的襯景,一處點綴的房含,他都是筆不輕落,墨不虛填,而追求筆筆有根有據,既要有眼前的實景又要有胸中的積蓄,因此,他筆下流出來的畫面顯得紮紮實實,落紙生根。當今畫壇,能有如此定力的畫家不多,能有如此紮實的寫生功力的畫家就更少了。

畫至神妙處.山川氣本靜

二是孫更發的心很靜,他為自己取了一個恰如其分的齋名:“靜心閣”,真是名實相副。心靜則畫靜。清代畫家湯貽汾《論畫析覽》雲:“山川之氣本靜,筆躁動則靜氣不生。”又說:“畫至神妙處,必有靜氣,蓋掃盡縱橫餘習,無斧鑿痕,方於紙墨間靜氣滯結。靜氣今人所不講也,畫至於靜,其登峰矣乎。”清代另一位大畫家惲南田也在《南田畫跋》中說:“意貴乎遠,不靜不遠也;境貴乎深,不曲不深也。”孫更發顯然深諳此理,他的畫,筆雖澀卻不燥,線雖枯卻不浮,畫面即使填得很滿,卻總有一種荒涼渾穆的氛圍,而在這種荒涼渾穆的背後,則蘊含著一種空曠之靜,孤寂之靜乃至天籟之靜,正是這種超然物外的靜氣,使他的畫具有一種迷人的蒼涼厚重之美。我之所以看重孫更發的畫,蓋緣於此也!

畫至神妙處.山川氣本靜

三是孫更發畫得很老實,這既是他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畫出眼中之景,很好;追出胸中之畫,很難。前者他已經做到了,後者則尚有差距。畫家終究不是攝影師,寫生也不是拍照片。如何將眼中之所見,透過藝術再創造,變成胸中之畫,給觀者帶來情緒上的感染乃至震動,那就必須經過詩意的濡化和哲理的昇華,而這恐怕就不是單靠老實畫畫就能實現的了。中國畫畫到極致,就是畫詩情、畫學養、畫境界了。在這方面,恰恰是孫更發在未來的藝術之路上發揮潛能,更上層樓的空間。好在這位實力派畫家還很年輕,只要他能保持靜心和恆心,像畫寫生一樣勤奮地讀書多思,做足畫外之功,我相信,他未來的前途未可限量。我期待著在不遠的將來,他不再只令我感到親切,更能帶來驚喜!

畫至神妙處.山川氣本靜

畫至神妙處.山川氣本靜

畫至神妙處.山川氣本靜

畫家孫更發

孫更發1970年出生於河北省石家莊市,2014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賈又福山水畫創作高研班,現為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王懷騏藝術研究會研究員。

(本文為侯老師撰稿本作者編輯整理,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Tags:燕趙焦墨畫家更發孫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