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黃庭堅書論對初學者有什麼裨益?黃庭堅書論對初學者有哪些影響呢?

由 書法心法 發表于 藝術2021-05-08

簡介另一專欄《書法有法》中,講筆法的時候說過,這些東西雖然系統把邏輯說清了,但學肯定不是一時間就能學會的,都是我慢慢學習體會積累反思過來的,得有個過程

側鋒取妍什麼意思

今天繼續讀一讀黃庭堅書論,黃庭堅書論其實對初學者還是大有裨益的,他提到的很多問題,都是初學者習字時容易忽視的問題。

讀黃庭堅書論最大的一點感觸就是,他的書論是有兩個層次,第一個是探尋筆法奧妙的,也就是透過個人感悟去理解分析古人。第二個是幫眾多書學愛好者入門的,給他們指清一些問題和理解書法門路。

黃庭堅之所以寫出很多幫普通習書者入門的理論,全因他的字在當時比較流行,朝中士大夫及門生故吏都爭相效仿,所以黃庭堅關於“避免走歪路”這方面的書論就多一些。

今天的這段書論很特別,講的是筆法。

個人認為非常有用,起碼在我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也是因為接觸到這種文章,才體會到“描字抄帖”與寫字的差別。

學書端正,則窘於法度;側筆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古人作《蘭亭序》、《孔子廟堂碑》,皆作一淡墨本,蓋見古人用筆,迴腕餘勢。若深墨本,但得筆中意耳。今人但見深墨本收書鋒芒,故以舊筆臨仿,不知前輩書初亦有鋒鍔,此不傳之妙也。

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

草書妙處,須學者自得,然學久乃當知之。墨池筆冢,非傳者妄也。

先讀一讀,很有必要。

其實宋朝文字不算難讀,只不過有些口語習慣是獨屬於宋代的,即便有古文經驗,讀宋人文章讀的少的話,有部分語句也會很難一時間領會其中意思,這個沒關係,多讀便是。

學書端正,則窘於法度;側筆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

比較容易理解,練字太過端正,則會被法度束縛。

這話說的雖是不假,但絕對有標準。千萬別覺得古人一句話,就是用於所有人。宋朝是尚意書風的時代,在它那個時代,寫字太過標準的不算有才氣。

經常舉得例子就是薛紹彭、蔡襄。薛紹彭與米芾齊名,但只有米芾留名後世,蔡襄雖為宋四家之“蔡”,但後人詬病其書法端正,不如蔡京。

這就說明這句話是有時代背景的,好比當下流行的章法形式,如果你不用這種章法形式,那就說明章法太死板。這個沒什麼可說的,當下章法的靈活度確實比古人高不少。

當然,對大多數人來說,學書還是要嚴守法度,端端正正。孫過庭說初學平正,再學險絕,復歸平正。自己屬於哪個位置,一定心裡有點數。千萬別橫豎都沒寫好,就愣頭愣腦學古人“寫意”,那不是一個概念。

側筆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

這話就很難理解了, 尤其對大部分書學愛好者。說側鋒取妍,一般人都聽說過,但是估計很多人對“妍”這個字沒概念。

其實我也沒有,只是大概知道這是一種什麼感覺,這個沒法解釋,王羲之臨多了,自然能體會到,說不清楚。

但是可以簡單說一些。

黃庭堅書論對初學者有什麼裨益?黃庭堅書論對初學者有哪些影響呢?

這個字就是不斷的中側鋒變換,中轉側,側轉中。

籃圈忽略,這是以前的圖,主要看紅圈。

紅圈的地方,都是側鋒,這個應該都能理解吧?

所謂側鋒,就是筆鋒傾斜一點行走,類似下圖。

黃庭堅書論對初學者有什麼裨益?黃庭堅書論對初學者有哪些影響呢?

初學者容易寫出側鋒,是因為拿筆拿的歪。

這就是側鋒,典型特點是筆畫的兩邊,一面勻滑,一面鋸齒多。其實中鋒側鋒的概念,對初學者來說,一年半載領會不到也正常,時間長了就懂了。

側鋒取妍,多工左而病右,那工左病右是什麼意思呢?

有人可能會說,是不是筆畫的右邊容易出鋸齒?

不對,這中理解是片面的。

工左病右,這個左右在古代可以不是左邊右邊的意思,可以是一半對一半的意思。

寫豎向的筆畫,側鋒鋸齒肯定在右邊,那橫向的筆畫呢?自然在下邊。

如果是草書的圓轉呢?左右都有可能。

其實所謂工左病右,說的就是用筆容易力道不勻。

相信這一點都有體會,初學者也能有體會。

出現鋸齒或虛筆,就是力道不勻的表現,古人是幾乎不會犯這種錯誤的,當然一些性情激越的書法家可能偶爾有。

但是在常規學習中,筆鋒就要中鋒側鋒變換,並用,目的就是讓用筆力道均勻,不出現虛的情況。

說來說去,還是筆法問題,中側並用,隸書筆法對不對?昨天說過。

對應隸書方筆,側鋒取妍的,自然是中鋒篆籀筆法。

黃庭堅書論對初學者有什麼裨益?黃庭堅書論對初學者有哪些影響呢?

何紹基的用筆就是篆籀用筆。

所以“妍”這個字不重要,理解這種感覺就行。

得王羲之真傳的幾位如米芾趙孟董其昌等,他們的字中都帶“妍”氣。

這個講不清,但是例子一說,你們應該能領會。

這話的重點是什麼呢?其實就是用筆問題。

很多人容易出弊病,就是中側鋒的變換控制不好,說白了就是臨帖太淺,基本功不紮實就想飄。當下很多人沒學二年就寫行書草書的大有人在,不懂筆法不說,連一橫一豎都寫不好。

所以楷書隸書篆書等正書作為基礎,一定要寫好,寫牢固,再去琢磨什麼行草。

筆法是一脈相承的,學筆法應該是由易到難,這樣才全面。這個也不多說,《書法心法》專欄中都快講爛了。

世人讓你先學楷書隸書篆書入門,一定是有道理的,不要覺得自己能成特例。反正我是吃過虧的,能從歪路走回來也是運氣好,不是很多人都有這種運氣,信不信你們自己試試就好。

古人作《蘭亭序》、《孔子廟堂碑》,皆作一淡墨本,蓋見古人用筆,迴腕餘勢。若深墨本,但得筆中意耳。今人但見深墨本收書鋒芒,故以舊筆臨仿,不知前輩書初亦有鋒鍔,此不傳之妙也。

古人“作”,這個“作”也不知道是寫這兩本帖還是臨這兩本貼,這個鬧不清。

不過問題不大,繼續往下看。

古人寫字,都寫成了“淡墨本”,所以可以看得見古人用筆,有“迴腕餘勢”。故而看濃墨書寫作品,就能看得見其中筆意了。

淡墨本,就是用淡墨寫的作品嘛。

其實以前經常跟別人說,看字帖買字帖下載字帖,一定要高畫質原色,所謂“原色”,就是指最本初沒被加工過的墨色。當今很多字帖為了突出字,為了讓字好看,故意把淡墨調深顏色,這看似是好意,其實禍害了很多人。

為什麼淡墨能見古人用筆呢?

舉個簡單例子,自己用淡墨在A4紙上寫個字,你會發現筆畫重疊的地方墨色會深一些。

黃庭堅書論對初學者有什麼裨益?黃庭堅書論對初學者有哪些影響呢?

轉折頓挫或者筆畫交叉的地方,墨色都深一些。其實我這不是墨,是涮筆用的水,如果換成研磨的松煙,會更清楚清楚。因為古代的墨就是菸灰做的,細顆粒,走過兩次的地方,肯定比走過一次的地方留的多。

這些墨色重的地方,你一眼就能看出來是有轉折頓挫等動作的。

但是如果墨色加深,你肯定看不出來。

黃庭堅書論對初學者有什麼裨益?黃庭堅書論對初學者有哪些影響呢?

像這樣的,就是墨色被電腦調深了。

所以沒事去博物館看看真跡,要比看字帖強百倍。

黃庭堅書論對初學者有什麼裨益?黃庭堅書論對初學者有哪些影響呢?

看這兩個地方,雖然不太清楚,但是肯明顯墨色有二次疊加的痕跡。

這些疊加意味著什麼呢?

就是一筆在寫完的時候,不是直接抬起來,而是在這個筆畫中順勢彈起筆鋒,在筆畫中行走,去接下一筆。

這就是“筆在畫中”

“迴腕餘勢”

迴腕,就是回鋒,因為橫豎撇捺,肯定要動腕子,寫的過程是出腕,最後腕子都回到原位,最後一筆要收筆,就是迴腕的動作。

收筆不是頓死在這就完事,而是順勢提起接下一筆,所以叫“餘勢”。

這就說明了,筆是運的,是跟我那篇專欄中講的“提、按、提、按、提、按”對應的。

墨深,你就看不到這些動作,可能就描個形起另一筆了。

但是淡墨本字帖,這些用筆的軌跡可察,而且非常清晰,這對學習筆法來說,大有裨益。

其實說句實在話,如果你懂看字帖,懂分析,比看我文章更能瞭解什麼是筆法。

黃庭堅書論對初學者有什麼裨益?黃庭堅書論對初學者有哪些影響呢?

這個就更多了。

記得在《書法心法》專欄中,對起收轉折專門說過,收筆是為了轉向下一筆的起筆。收筆不重要,收筆的動作很重要,他出鋒的方向、用鋒,都是針對下一個筆畫的起筆的。

這樣的字,才是連貫的。

這就是“筆中意”,所謂的“筆斷意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因為筆畫中的動作斷,只不過表面上的墨跡斷了而已。

今人但見深墨本收書鋒芒,故以舊筆臨仿,不知前輩書初亦有鋒鍔,此不傳之妙也。

這就是說濃墨會讓人死臨,甚至為了求像不惜用禿筆。

這樣往往會忽視古人寫字,其實也是用“鋒”的提按來進行書寫的。

這是不傳之妙。

說是“不傳之妙”,這個還真不是亂講。

古人無真跡可看,或者只有很少的真跡可看,故而很少人能看出用筆軌跡。

而今人,則是隻重字形,不重“運筆”,或者根本不知道筆是“運”出來的,只是覺得字形好看,就盲目死學。

就一點,筆畫外形誰都能看懂,但是筆畫內藏的動作,就只有少數人能看到了。

淡墨本,很多人都忽視筆畫中重墨的軌跡臨寫。

濃墨本,很多人都不動腦子思考筆鋒的軌跡。

所謂“不傳”,大概就是如此。

學行草,如果只學碑刻,十有八九是學不出來的。所以昨天說古人秀才,只有楷書寫的稍好,行草很一般,甚至很多問題。

因為楷書看碑能學好,行草不看真跡是學不好的。秀才如果有錢看真跡,那也就不是靠“秀才”名聲混日子了。

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

草書妙處,須學者自得,然學久乃當知之。墨池筆冢,非傳者妄也。

這兩句話是套話,沒什麼用。

意思就是得控制的住筆執行才行,跟董其昌講的“不信筆”一個道理。寫字要高度集中,一時一刻的控制筆鋒執行,不能下意識的就按照習慣臨寫,這樣是不會有進步的。

肌肉記憶的養成,難救難在堅持。當兵的端槍,一直在一個位置,加配重也得保持在一個位置。你端槍可高可低,沒啥標準,只要端著就行,那同樣的時間,你憑什麼比別人練的好呢?

初學者在在乎什麼運指運腕了,甚至還拿絞轉捻管說事。人家不管怎麼寫,那是人家的習慣,人家也能寫好,你自己還沒練出什麼,哪那麼大閒心管人家對錯呢?

何紹基雞爪子抓筆大範圍運肘都能寫好,如果真有對錯之分,那他也成不了有清第一。

只要懂古人運筆之法,自己也能學到,那就不要操心怎麼寫的問題,拿腳丫子寫好也算本事。

所謂學筆法,其實就是學習古人運筆的軌跡。因為筆就一根筆,筆法雖千變萬化,但大體邏輯一樣。總結成細分動作,也就起、行、收、提、按、轉、折等七個字。

初學者自然很難一時間領會這麼多,一般都是一個小瓶頸一個小困惑突破來的。另一專欄《書法有法》中,講筆法的時候說過,這些東西雖然系統把邏輯說清了,但學肯定不是一時間就能學會的,都是我慢慢學習體會積累反思過來的,得有個過程。所以經常建議那篇專欄的讀者,不要每天看,每天看沒用,看完一兩遍,心理有點體會,就去臨帖好了,肯定會臨出感覺的,有感覺就意味著進步。

有進步就意味著離下一個困惑和瓶頸不遠了,到時候再翻翻文章看一眼找找靈感就行了。

天天看沒用,天天練也不是關鍵,關鍵是多動腦思考,然後輔以少量的高質量臨習,找到感覺之後再多練,加深鞏固。

這樣才能進步。

葛優說得好,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邁大了,咔,容易扯著蛋。

在這一點上,我是已經扯過的人了。

像我這麼懶的人,但凡能動腦子偷懶的事,絕對不動手。再多有一點偷懶的招,我也告訴你們了,可實在沒有。理解到位之後,就只能靠練,沒別的辦法。

沒事多看看古代書論還是有用的,肯定是有幫助有啟發的。

這些東西,如果自己學的話,勢必要費很大周折,也需要一定書法基礎。

但是我扯淡,還算清晰易懂,即便基礎不夠,也能看懂,未必立馬有用,起碼未來不至於在這方面有過多困惑。

多讀書論,多讀古書論,有好處。

以前有人跟我說,寫幾萬字就這點錢,不划算,還不如搬磚來的快。很多事不都看錢,點個關注也是很好的。如果想用這個掙錢的話,寫文章獲獎或者搞閱讀量,都是要比專欄掙錢,畢竟沒抽成。錢掙的多一點,但沒那麼有成就感,這樣掙錢很機械,以前就特煩。

有興趣的就支援一下吧,訂閱和關注都可以。

我不知道別人,自己每年買書都是論箱買的,幾千幾千花著不心疼,但是在網上花點錢看文章也確實感覺很不自然,這跟價格沒關係,還是消費意識問題,在網上花錢看文章總覺得不值。不過時代還是在變化,我也得跟著走,所以後來我給自己的消費觀就是,不看整套,就看這個價格對不對得起這一篇文章的價值,如果覺得單篇文章帶給我的價值超過整本定價,那我就買,這樣一來心裡就舒服多了。

Tags:古人側鋒用筆筆法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