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為什麼學習書法,必須以臨摹為本? | 《給孩子的書法》

由 小孫發呆中 發表于 藝術2021-06-11

簡介由書法形態追蹤古人的書寫動作臨摹古代書法名跡,是依照筆畫形態學習筆法,搭構筆畫學習結字法

摹寫本是什麼意思

梁啟超曾這樣評價書法的樂趣:

為什麼學習書法,必須以臨摹為本? | 《給孩子的書法》

梁啟超

寫字雖不是第一項的娛樂,然不失為第一等的娛樂。寫字的性質,是靜的,不是動的。與打球唱歌不同。

喜歡靜的人,覺得興味濃深。喜歡動的人,亦應當拿來調劑一下

。起初雖快樂略小,往後一天天的快樂就大起來了。

練習書法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定靜練習,可以使孩子內心澄淨,生出智慧。現在的書法愛好者眾多,書法培訓班林立,但,學習書法究竟有哪些方法?在眾所周知的描紅、臨帖、摹寫等固定練習之外,孩子更應該瞭解的練習心法是什麼?

下面請看書法史研究學者劉濤在《給孩子的書法》中如何為小朋友和家長講解書法練習的訣竅:

書法以用筆為上。筆法是由書寫動作來實現的,而且筆法存在於活態的書寫動作之中。

臨摹古代名跡,我們可由名跡的形態追蹤古人書寫的手勢動作,經由書寫的動作學習活態的筆法。由形態追蹤古人書寫動作,影寫的摹書是最為便捷的學習方法。

為什麼學習書法,必須以臨摹為本? | 《給孩子的書法》

劉 濤

1953年生於漢口。1982年初武漢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留校任教,1988年調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任教,2013年退休。

長期從事中國書法史、書法技法的教學和研究。著有《書法談叢》《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書法鑑賞》《中國書法》《極簡中國書法史》《字裡書外》《古今同觀》《給孩子的書法》等。

學書的方法

學書的方法不外臨與摹。“臨”是對帖移寫,“摹”是用紙罩帖影寫,是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

為什麼學習書法,必須以臨摹為本? | 《給孩子的書法》

臨帖

臨書不受載體材質的限制,竹木、紙帛都可以臨寫,在磚上牆上地上也可臨寫。

摹書須用紙。漢代發明造紙術,製作逐漸精良,晉朝時普遍用紙寫字之後,南朝人開始用紙影摹古人名跡。受此啟發,人們學書也採用摹寫的方法。

為什麼學習書法,必須以臨摹為本? | 《給孩子的書法》

摹寫

“臨”與“摹”,宋人合稱“臨摹”。

臨與摹的功能,互有短長。南宋書家、文學家姜夔(kuí)總結兩條:

為什麼學習書法,必須以臨摹為本? | 《給孩子的書法》

姜夔

南宋書家、文學家

其一,臨書,不易得到古人的間架結構,卻容易得到古人用筆的意趣;摹書容易學到古人的間架結構,但難以學到古人用筆的意趣。

其二,臨書易於深入,摹書容易忘記。

宋朝(960—1279)以來,學書都是先摹後臨。明朝(1368—1644)中期書家豐坊說:

為什麼學習書法,必須以臨摹為本? | 《給孩子的書法》

豐坊

明朝書法家、篆刻家、藏書家

初學者必先摹而後臨。

臨而不摹,如舍規矩以為方圓;摹而不臨,猶食糠秕而棄精鑿。均之非善學也。

清朝(1644—1911)時,幼童習字細分四個階段

:描紅字、寫影本、摹帖、臨寫

為什麼學習書法,必須以臨摹為本? | 《給孩子的書法》

描紅

具體做法是,最初描紅字數月,繼而寫影本二年餘,再用油紙摹帖,摹熟後,對帖臨寫。每日臨寫大楷數十字,小楷數十百字。這四種方法,由易而難,循序漸進。至十二歲後,每月三四整日寫字,練習用筆嫻熟和動作快捷。

“寫影本”與“摹帖”,都是用透明的薄紙覆在字樣上影寫,但底本不同:影本是當時人書寫的範本,摹帖之帖則是摹前代名家書跡。好的影本也可以長久摹寫,與“摹帖”效果相當。

現在,小學生練習毛筆字,描紅字之後就臨帖,捨棄了事半功倍的“摹帖”之法,很是可惜。

“摹帖”是效果顯著的學書方法,不但宜於初學者,即使跨過初學階段,也可利用摹帖之法追蹤筆勢,追蹤古人的書寫動作。

由書法形態追蹤古人的書寫動作

臨摹古代書法名跡,是依照筆畫形態學習筆法,搭構筆畫學習結字法。臨摹之際,往往關注運筆的用鋒之法,關注筆畫結構的形似程度,並以此衡量習字的成效,卻忽略了書寫的手勢動作。

書法以用筆為上。筆法是由書寫動作來實現的,而且筆法存在於活態的書寫動作之中。

從書寫實情來觀察,書法的一筆一畫都是書寫動作的記錄,有怎樣的書寫動作就有怎樣的筆跡形態。可以說,書寫的手勢動作決定書法形態。

實際上,古代書家總結的筆法,許多是用筆的動作要領。

名家書寫動作不但含有用筆的技巧,而且都有自己的“動作定勢”,因而形態特徵更為鮮明,更為典型。

所以,

臨摹古代名跡,我們可由名跡的形態追蹤古人書寫的手勢動作,經由書寫的動作學習活態的筆法。

宋朝姜夔提醒我們,不論是臨書還是摹寫,如果失真,則字的神態就會大不一樣。由名跡的形態追蹤古人的書寫動作,也要力求準確,才能掌握活態的筆法。

古人說,楷書要當行書寫,這是強調筆勢的連貫性。筆勢連貫,才能真切體會到古人的書寫動作。

初學楷書,都是蘸一次墨,寫一筆,每一筆之間的書寫動作不是連貫的。跨過初學階段,則要讓每筆的書寫動作連貫起來,學會在運筆中調整筆鋒。唐楷中,試看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用筆頗有行書筆意,一些筆畫的起筆呈牽引的態勢,見出筆勢之美,只有運筆動作連貫才能寫出來。

為什麼學習書法,必須以臨摹為本? | 《給孩子的書法》

唐朝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區域性)

《雁塔聖教序》刻於唐朝永徽四年(653),唐太宗撰文,另有唐高宗的《記》,分刻兩碑,嵌於陝西省西安市慈恩寺大雁塔南門左右兩側,現仍儲存在那裡。

褚遂良(596 — 658)字登善,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省禹縣。唐朝貞觀年間,經魏徵推薦,侍書1唐太宗。他鑑定內府收藏的王羲之書法,無一錯訛。唐太宗臨終時委任他為顧命大臣,官至宰相。後因勸阻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被貶官,唐顯慶三年(658)死於貶所愛州(今越南清化)。褚遂良被稱為初唐三大書家之一,但比歐陽詢、虞世南晚一輩。

由形態追蹤古人書寫動作,影寫的摹書是最為便捷的學習方法。

工 夫

書法和其他手藝一樣,重視工夫。

工夫有多重含義,主要指所費時間與精力,也指花費時間、精力獲得的本領和造詣。

書法史上,“草聖”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隋朝書家智永居永欣寺閣上臨書,前後三十年,寫禿的筆頭,盛滿了五個大竹簏。他們都是靠苦學成功,屬於“工夫型”書家。即使王羲之那樣天才的書法家,成名之前也有二三十年的學書經歷。

練就工夫的過程就像宗教的修煉,誰也替代不了,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己”。人們常說“熟能生巧”,要想書寫嫻熟,只有持之以恆才能練就。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要堅持不懈,我們總有寫出一筆好字的那一天。

瞭解更多

為什麼學習書法,必須以臨摹為本? | 《給孩子的書法》

《給孩子的書法》

劉濤 著

活字文化策劃

“給孩子”系列

中信出版集團,2018-6

★中央美術學院書法史專家精心撰寫

本書是書法史專家劉濤為孩子撰寫的書法普及入門讀物,是作者多年專業研究的結晶。全書有骨有肉,飽滿充實,有趣可讀,是一部簡上加簡的書法基礎知識之作。

★系統梳理書法的起源、發展和演化歷史

本書作為一部系統梳理書法起源、發展、演變的童書,特別附上歷代書法家逸聞趣事,並配有百餘張精美圖片,讓孩子從感性角度看懂書法、理解書法。

★手把手教孩子鑑賞書法、練習書法

本書以極為簡潔而通俗的文字,從書法演變小史、書法的欣賞、怎樣練習毛筆字三個角度進行講解,讓孩子不僅對書法之美有初步的認識,更能使用正確的方法練習書法。

★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基因片段

一部書法史,也是一部漢字發展史。本書從三千多年的中國書法歷史中,選擇110件書法代表作品,根據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五種書體分類進行詳細、具體的點評,讓孩子透過不同書體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基因片段。

★為孩子開啟傳統文化啟蒙教育的大門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所在,它不僅是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更承載著歷代文人書家的思想、精神,表達著中華民族共通的情感、心靈。本書將陪伴孩子走進書法藝術的殿堂,為孩子開啟傳統文化啟蒙教育的大門。

為什麼學習書法,必須以臨摹為本? | 《給孩子的書法》

Tags:書法書寫動作古人書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