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重拾》|老照片溯源老北京

由 長安月有淚 發表于 旅遊2023-01-29

簡介民謠和俗曲讀起來琅琅上口,有一股老北京味道:“正月十五鬧花燈,大柵欄裡好熱鬧

承德的始創於什麼時候

《重拾》|老照片溯源老北京

《重拾》|老照片溯源老北京

老照片的真實,從第一篇文章體現出來。介紹一個地方,沒有從好的一面講起,而是從相對不堪的一面入手。“無風三尺土,有雨半銜泥。”“清代,北京的道路都是黃土鋪成的,天一下雨,黃土變成泥漿。”這讓我想到唐代的長安城。唐代長安城的道路也是泥濘不堪,也不知當過一代城池的城市是否在環保方面都考慮不周。王小波《紅拂夜奔》中,因長安城道路泥濘,李靖過馬路就是踩著高蹺的。

我對北京的記憶,是從前門開始的。一直喜歡逛老街,老巷,北京能滿足我的,一個是前門大街,一個是南鑼鼓巷。“前門舊影”一文,從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火燒藥鋪講起,“同仁堂”藥鋪的牌匾在劫難中有幸保留。外國攝影師在前門城牆上拍下大火熄滅後斷壁殘桓的景象。前門的各家店鋪在大火後重振旗鼓,相繼開業。“一場大火沒燒走前門的人氣,火車的到來使這裡愈加興旺起來。”文中再現了前門的“前世今生”,提到的“全聚德”烤鴨已是百年老店,今日仍能見到。

《重拾》|老照片溯源老北京

《重拾》|老照片溯源老北京

“大柵欄的繁華舊影”一文也是我十分喜歡的,讀後發現是同一位作者黃加佳所作。明永樂年間,帝都遷到北京不久,用以招商開市的民房和商鋪,謂之“廊房”。直到清代,商家為了自保,在街道東西兩端修建了高大堅固的柵欄,“廊房四條”的本名就被“大柵欄”取代了。作者說,“大柵欄”這個地名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京腔京韻。獨具特色的老字號讓大柵欄成為了繁華的商業鬧市,有藥鋪,乾果店,餑餑鋪,鼻菸鋪,茶莊,飯莊等。

民謠和俗曲讀起來琅琅上口,有一股老北京味道:

“正月十五鬧花燈,大柵欄裡好熱鬧。全程男女老少都來把花燈瞧。長盛魁的冰燈明又亮,玉兔像臥又像跑……從東口直逛到西口處,逛燈逛得我丟鞋又撕襖。”

《重拾》|老照片溯源老北京

《重拾》|老照片溯源老北京

老北京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之處還有食物。楊麗娟所作“貼秋膘,吃烤肉”一文拍攝了“烤肉宛”師傅在灶臺邊的身影,飄出炙子烤肉的非遺味兒。張小英所作“烤鴨之味”拍攝了爐子邊烤鴨的製作過程。還有酸,燙,辣的“碰頭食兒”豆汁兒,興許只有老北京人能體味其醇美吧。

書中的每一篇文章,在文後都會署名作者和老照片拍攝者,好像是報刊一樣。本書是由《北京日報》中《舊京圖說》欄目編纂而成的,也是把這些珍貴的非遺記憶用另一種方式留存。喜歡老舍的小說,梁實秋和汪曾祺散文的讀者,從這些文章中應該會溯源到一些味道。

Tags:大柵欄前門北京烤鴨烤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