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西雙版納必吃的7種傣族風味--飯、燒、烤、炸、舂、拌、剁!

由 優秀雲朵 發表于 旅遊2021-12-10

簡介炸傣族的油炸食品,風味獨特,比如油炸牛皮,炸青苔、炸昆蟲、炸冰激凌,在西雙版納是不可不嘗的

為什麼不能燒甘蔗葉

“不一young的家鄉味”

西雙版納地處雲南的西南,是典型的雨林氣候,這裡氣候炎熱,景色秀麗,雨量充沛。居住著雲南30%以上的傣族。傣族村寨在西雙版納隨處可見,而且大部分傣族信奉佛教。雨林的自然環境,佛教寺院菜和漢族菜的影響下,造就了西雙版納的傣族,獨特的飲食風味。

西雙版納必吃的7種傣族風味--飯、燒、烤、炸、舂、拌、剁!

每年11月開始到4月,是西雙版納最好玩的時間。朋友們,如果有時間去哪裡旅遊的話,不妨去嚐嚐西雙版納的傣族風味。因此,小編為大家推薦7種必吃的傣族風味。

在西雙版納吃傣族風味飯,肯定是要品嚐傣族的菠蘿紫米飯或者香竹糯米飯的。

菠蘿紫米飯

菠蘿紫米飯是具有傣族特色的糯制食品,製作時首先要把紫糯米用水浸泡7~8小時,然後淘洗乾淨,把準備好的菠蘿掏去心放入紫糯米,再把切去的蓋子蓋上,放到蒸鍋裡蒸熟,當散發出誘人的香味時,即可食用。

西雙版納必吃的7種傣族風味--飯、燒、烤、炸、舂、拌、剁!

這道美食既是飯,又是菜,還是水果,其味清甜可口,回味無窮!

香竹糯米飯

竹類食物是傣族餐桌上常見的菜餚,用以煮飯的是幼嫩之竹,這種竹子約有小酒杯般粗,竹節約長40餘釐米。做飯時,只需將新鮮竹節砍下,將優質糯米裝入竹節,加水浸泡若干小時,用芭蕉葉或乾淨的甘蔗葉塞住筒口放在火塘內用文火燒烤,或置於烤爐上烘烤,飯烤熟後,將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或地板上,輕敲一遍,剝去竹筒的薄皮,便獲得一條圓柱形的米飯,其外包裹著一層雪白的香竹,用手握而不會粘手,可隨意分段食用。

西雙版納必吃的7種傣族風味--飯、燒、烤、炸、舂、拌、剁!

傣族的燒,就是包燒,這是一種不用鍋具器皿,直接加工食物的方式。非常有傣族的風味。

包燒,以芭蕉葉為烹飪工具,以火塘的炭火為熱源,將食品燒熟,絕對不能說烤熟。許多食品都可以包燒,野蘑菇、野芋杆、南瓜尖、菜豆、甜筍皆可以燒,雞、鴨、魚、肉也行。配上青椒、鮮姜、蒜、芫荽等。加入味精和鹽,將主料和配料拌勻,用芭蕉葉包起來,紮好。焐於火塘的炭火之下燒熟。包燒肉類,由於有葉片包裹,營養物質不易散失,菜色褐紅夾綠,味鮮、醇、香、辣,營養豐富。

西雙版納必吃的7種傣族風味--飯、燒、烤、炸、舂、拌、剁!

傣族的燒是燒,烤是烤,絕對不能混為一談,前面介紹了包燒,再說說香茅烤雞和香茅烤魚。

香茅烤雞

香茅烤雞是傣族傳統的名菜,將小土雞宰殺後,洗淨。放入蔥、蒜、芫荽、小米辣等佐料拌勻,稍作醃製,用香茅草捆住,再用竹片夾起來,抹上豬油,放在炭火上烘烤,熟後去掉香茅草即可以食用。香辣可口,味道鮮美,非常受到外地人的喜愛。

西雙版納必吃的7種傣族風味--飯、燒、烤、炸、舂、拌、剁!

香茅烤魚

香茅草烤魚也是傣族傳統名菜,其製作方法是:先把鮮魚的鱗片去掉,用刀剖開魚背,去掉內臟,洗淨;將蔥、姜、蒜、小米辣、芫荽等佐料切細,用鹽拌勻;把上述佐料放進魚肚子裡,用幾片香茅草將魚捆好,用竹片夾緊,放在炭火上烘烤至八成熟後,抹上豬油,再烤五分鐘左右即可食用。這種烤魚具有香、酥、脆的特點,能讓人增進食慾。

西雙版納必吃的7種傣族風味--飯、燒、烤、炸、舂、拌、剁!

傣族的油炸食品,風味獨特,比如油炸牛皮,炸青苔、炸昆蟲、炸冰激凌,在西雙版納是不可不嘗的。小編以前介紹過炸青苔,本文就單獨介紹炸牛皮和炸昆蟲。

炸牛皮

炸牛皮製作時先將牛皮煮熟,把毛刮淨,用刀劃成半尺長、2寸寬的若干塊,洗淨、曬乾備用。待食用時,把油倒入鐵鍋里加熱,然後把曬乾的牛皮放入能浸沒牛皮的油鍋裡,慢慢地油炸,使牛皮發泡、微黃時即可取出。這種油炸牛皮既可直接蘸酸角醬汁食用,也可以用來做配菜,是傣家人最喜愛下米線、米乾的食品。

西雙版納必吃的7種傣族風味--飯、燒、烤、炸、舂、拌、剁!

炸昆蟲

全世界有1900多種昆蟲被鑑定為可食用,除了珍惜品種,有200多種是可以經常食用的昆蟲。西雙版納就有60多種可以食用。在西雙版納的街頭,油炸昆蟲這種小吃,隨處可見。昆蟲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物質如各種鹽類,鉀、鈉、磷、鐵、鈣的含量也很豐富,還有人體所需的遊離氨基酸,目前昆蟲已被視為高檔佳餚。

西雙版納必吃的7種傣族風味--飯、燒、烤、炸、舂、拌、剁!

用昆蟲為原料製作各種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雖然如此,但是敢不敢吃,還是考驗人的膽量和口味的。

在西雙版納是“萬物皆可舂的”。“舂”出來的美食,開胃清涼,是西雙版納的一大特色,可舂涼的食材很多,肉類有豬皮、魚、蝦、雞腳等,蔬果類有黃瓜、酸木瓜、芒果、山楂等等,甚至是泡麵,只要是想得到的食材,都可以放進杵臼中舂一舂。小編介紹一下舂雞腳。

舂雞腳

將雞腳煮好後放涼,放入杵臼之中。並加準備好的魚露、小米辣、大蒜、豇豆、野芫荽、西紅柿、胡蘿蔔絲、鹽巴、味精、花生碎和檸檬等進去,需要用力將其搗杵直至入味。雞腳被舂的骨肉分離,透明的雞腳筋一塊一塊地還在顫抖,燥勁十足的辣味一下子衝到舌尖,跟著檸檬的酸在口中蔓延,不僅又酸又辣,由於添加了新鮮時蔬,舂出來的汁液一起入味到雞腳裡,入嘴還有滿口的新鮮感。

西雙版納必吃的7種傣族風味--飯、燒、烤、炸、舂、拌、剁!

傣族的“撒撇”非常有名氣,“撒”就是傣族語涼拌的意思,“撇”就是各種肉類的意思。是德宏、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等地傣族喜好的菜餚,各地做法不盡相同。小編介紹一下比較獨特的“牛撒撇”。

牛撒撇

牛撒撇的主要原料是牛肚。牛撒撇之所以特殊,在於它所用的獨特的佐料——牛胃裡已和胃液混合在一起,但還沒被消化吸收的東西。聽上去似乎難以置信,然而如果沒有它,牛撒撇就不能稱其為牛撒撇。撒撇因有牛苦腸水,具有豐富的百草營養成分, 具有清熱解毒和健脾開胃的功效。初食微苦,再食回味悠甜,加之配以具有藥效作用的植物作料,撒撇便成了一道口味極佳的藥膳食譜,胃熱上火、風火牙痛以及內體的炎症,經食用撒撇後可消炎止痛。

西雙版納必吃的7種傣族風味--飯、燒、烤、炸、舂、拌、剁!

剁生,是彝、傣、白、布朗等少數民族,保留至今的古代生食的習俗,正宗的剁生,是將各種肉食剁碎,加上調料生吃。據說剁生的最初原料是麂肉,後來逐漸發展為牛肉、豬肉、禽肉和魚肉等。在西雙版納的重大節日裡,就經常可以在傣族家庭裡面見到。小編介紹一道馬鹿肉剁生。

馬鹿肉剁生

將新鮮馬鹿肉,先切成片,後剁細,與切細的蔥、蒜、芫荽、大芫荽、花椒、辣椒麵、鹽等作料拌攏、攪勻。再放入少量的檸檬水,調勻。然後將生豬皮刮洗乾淨,放在火炭上烤,待肉皮變成乳白色,帶點透明度,隨即取出切成薄片和馬鹿肉拌合,即可食用。

西雙版納必吃的7種傣族風味--飯、燒、烤、炸、舂、拌、剁!

生吃,聽起來很恐懼,可一旦過了心理禁忌關,吃起來極其鮮嫩美味,細膩如泥的生肉入口即化,原汁原味的野性頓時在唇齒間激盪,嚥下便彷彿獲得了直面危機四伏雨林的勇氣。

傣族風味講究一個生、鮮、酸、辣、野。吃生鮮的,菜鮮味美,可口舒心;吃酸的,心爽眼亮,助消化,還可以消暑解熱;吃辣的,可以開胃口,增加食慾;吃野味,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原生態的生活,令人嚮往!

朋友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傣族的美味呢?不妨在討論區留言,大家探討一下!

(文中所用圖片部分來自網路,有版權需求的請聯絡作者刪除)

本文由浪漫的何必問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Tags:傣族西雙版納雞腳食用牛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