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馬踏飛燕 ∣ 天馬腳下踏的是燕子嗎?

由 黑妹探秘遊 發表于 旅遊2021-12-08

簡介馬踏飛燕(甘肅省博物館館藏圖片由北京壹圖厚德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但是假如你留意一下我們的教科書,就不難發現,與政治上的死迴圈不同的是,東漢在文化、科技、宗教等方面走的卻是一條條活路

烏鞘嶺是什麼的分界線

東漢,一個存在感不怎麼高的時代。為什麼這麼說呢?怎麼說它也是歷經了八世十四帝,一百九十五年的王朝。然而提到東漢,很多人也許只能記起它的一頭一尾,認為只有光武帝和三國時期才有難得的高光時刻。

主要原因還是東漢這個孩子“偏科”太嚴重。

我們的傳統史書多記載一些帝王將相、戰爭、政變等。然而東漢在幾個方面都表現一般。尤其是東漢中後期似乎陷入了一個死迴圈:老皇帝一死,小皇帝上臺。這個“小”可不是一般的小。我們來數數。東漢的14個天子裡,有10個未活過40歲。他們去世的時候不是孩子年紀尚小,就是還沒孩子。其中最小的漢殤帝,才百天就上臺當皇帝。這些小皇帝們沒有任何的執政能力可言,只能哭喊著投入媽媽的懷抱,這就是太后臨朝了。但是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女人是不能夠拋頭露面的,只好請孩子的舅舅,這就是外戚掌權。但是小皇帝終會長大,他們長大以後,勢必不能容忍大權旁落。奪權要依靠誰呢?也只有身邊的太監了。皇帝拉攏宦官對抗外戚,最終奪回權力,可他們又活不長……悲劇迴圈又開始了。

馬踏飛燕 ∣ 天馬腳下踏的是燕子嗎?

馬踏飛燕(甘肅省博物館館藏圖片由北京壹圖厚德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但是假如你留意一下我們的教科書,就不難發現,與政治上的死迴圈不同的是,東漢在文化、科技、宗教等方面走的卻是一條條活路。白馬寺、蔡侯紙、渾天儀還有那滿臉堆笑的說唱俑……假如生活在東漢,你也許會發現廟堂裡的黑暗陰森並不是歷史的全部。

東漢的故事我們不看洛陽,而是要從一座邊陲小城講起,那就是涼州。

涼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省武威市一帶,是漢武帝時期設立的“河西四郡”之一,也是最東邊的一個郡。

這座城市你可能比較陌生,但是它的城市標誌,你一定熟悉。它就是銅奔馬,我小時候管它叫“馬踏飛燕”。這匹馬出土於甘肅武威,收藏在蘭州的甘肅省博物館,但它的形象在全國都可以看到。因為1983年,它就被國家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在我國各地的旅遊區裡,無論是交通工具上還是宣傳品上都能見到它的身影。我的家鄉太原就有一個很大的仿造雕塑,矗立在城市最繁華的主幹道路口。

武威是出天馬的地方,大漢王朝的馬場就在這裡。

涼州在蘭州西面,而在蘭州與武威之間,有一座山是我國的一條重要的分界線,山東邊的河流匯入大海,叫外流區;山西邊的河流匯入內流湖,叫內流區。這就是河西走廊的東端起點——烏鞘嶺。

河西四郡,包括武威在內,都在烏鞘嶺以西的內流區域,正是這內流區的水滋養了這幾座名城。河西走廊南邊靠著的雪山就是有名的祁連山。這裡降水量極少,好在有這座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常年積雪的祁連山。雪山上的融水滋養出了山腳下一方方水草豐美的綠洲,將此處變成了天然的馬場。匈奴人、漢武帝都在這裡牧馬,套馬的漢子都威武雄壯。

西漢時,冠軍侯霍去病一舉拿下了河西走廊,匈奴人只能留下千古哀嘆,“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河西四郡不但是從漢地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中繼站,也成了中原吸收西域文化,甚至更遠方優秀文明的橋頭堡。

大家都記得東漢末年一直到西晉,中原大大小小的紛亂不止,很多士大夫都衣冠南渡。但是除了南邊,還有一大支流散至遠離中原,但同樣安定、富饒的河西走廊地區。最近,我一直在看一部電視劇《山海情》,很受觸動。我已經很多年不追劇了,這次一邊追一邊哭。該劇講述的就是20世紀90年代,從寧夏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搬遷到玉泉營地區的移民們,從無到有地建設著他們的新家園。寧夏、甘肅地區確實在很長一段時期經濟相對落後。

但在古代,河西走廊可是富得很,難怪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提到,早在唐朝時人們都說“富庶者無過隴右”。直到現在,當地人的口中還流傳著“金張掖”“銀武威”的說法。

武威古稱涼州,五胡十六國時,有“五涼”之稱的五個小政權,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中,最強盛的三個都定都在武威。別看這些小政權都是胡人建立,但是他們都採用儒家治國。在中原沒落的儒家倫理,反倒在這裡發揚光大。這都仰賴兩漢時期中原文化對這一地區的影響。

武威出土的這匹銅馬,史學界大多把它算作東漢的文物。但也有一種聲音認為這匹馬可能是西晉時期的文物。考古學家孫機先生辨認出墓中的古錢幣是西晉的,因此推斷這座古墓葬很有可能是西晉墓葬。我們先不論漢晉,來看看這匹天馬吧。

網上有個段子,說這匹馬不能看正面,因為它的姿勢從正面看起來很彆扭。這種彆扭來自它跑起來的姿勢:右邊兩條腿一起向前邁,我們今天叫“順拐”。事實上,這種姿勢叫“對側步”,對於馬兒來說是一種閒庭信步的走姿,而非跑姿。這是不是馬的天然姿勢,是需要特殊訓練的。相傳唐太宗的昭陵六駿中的“特勤驃”就會這種走姿。也就是說這匹馬並非在飛奔的時候騰空踩到了飛鳥,而是隨便走走,就輕而易舉地把小鳥踏住了。這不是天馬是什麼?

事實上,這匹馬不但是天馬而且是頭馬。在這匹馬出土時,跟在它身後的是一支恢宏的軍隊。這是一支儀仗隊,銅車馬達到了99件。領頭的就是這件“馬踏飛燕”。

其實叫它“馬踏飛燕”也不太合適。既然是天馬,那踏的必定不是凡鳥。

後來,還是在涼州,出現了一位在文化、宗教上如天馬般的人物:鳩摩羅什。胡人高僧鳩摩羅什在涼州待了17年,學會了我們的語言,後來翻譯佛經74部、584卷。可以說這匹天馬也讓中華文化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就是在這裡先經過了改造,再融合進我們的文化血液。更不要說那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涼州詞》了。唐代闊達、恢張的氣度很大程度上來自武威這匹天馬的引領。

河西走廊的天馬在東漢到西晉已經起飛,它會和江南的杏花春雨一起引領著中華文明走向新的高度。

【摘自:《跟著文物穿越歷史》張志浩/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時代華語圖書】

馬踏飛燕 ∣ 天馬腳下踏的是燕子嗎?

Tags:天馬東漢武威這匹馬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