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馬赫等於音速嗎?你們都被騙了,這些科幻電影的故事到底是怎麼來的

由 老和山下的小學僧 發表于 運動2021-05-29

簡介為此,超過3馬赫的空氣要降為亞音速才能進入發動機燃燒室,這一降速,塞進發動機的空氣也就有了上限,導致飛行器速度快不過6馬赫

1馬赫等於音速嗎

先吐個槽,以正視聽。

美國科幻電影《地心引力》,故事大概如下:毛子擊毀一顆廢棄衛星,產生的碎片擊毀了所有衛星和空間站,並弄死了炮灰男主角,女主角被迫流浪太空,然後輾轉到了中國空間站,最終逃回地球,收穫多項奧斯卡大獎。

本僧覺著,導演肯定以為太空和他家院子一樣大,隨便一跺腳,濺起的石子能把院子裡所有蚊子給滅了,女主角從哈勃望遠鏡到國際空間站再到天宮空間站,像是在村裡串門一樣方便。

要說超高速飛行器,心裡一定要有個譜:太空很大,比亞歐美非洲加起來還要大上萬倍。

人類能飛多快

飛機速度為啥用“馬赫”表示?馬赫就是音速的意思,多少馬赫就是多少倍音速。

在空氣稀薄的萬米高空,音速是295m/s,1馬赫就是295m/s;在空氣稠密的低空,音速是340m/s,1馬赫就是340m/s;在沒有空氣的太空,聲音無法傳播,所以不能用馬赫表示速度。

為啥算個速度要這麼折騰?咱試著用幾句話說明白:飛機會產生很大的聲音;聲音傳播的本質是空氣分子的振動波;聲源速度等於聲波速度,波峰波谷就會無限疊加;空氣就被壓縮,壓力驟增;空氣中的水蒸氣被液化成小水滴,也就是白霧,併產生音爆;超音速的瞬間,飛行器像是撞到了一堵用高密度空氣築成的牆上,這種由聲波導致空氣壓縮產生的阻力,學名激波阻力。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激波阻力驟增驟降,很考驗飛行器的技術含量,而音速不是一個固定值,因此用馬赫來表示大氣層內飛行器的速度也就順理成章了。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此外還有因空氣摩擦產生的飛行阻力,這股力與空氣密度成正比,與速度平方成正比,即,速度加一倍,阻力變四倍。

被這哥倆一鬧騰,出大事了!如果全程都在稠密大氣層內飛行,無論導彈還是飛機,超過5馬赫就算半仙了!即便撐到了5馬赫,也是拿油往發動機裡灌出來的,持續5分鐘就是真仙了!

5馬赫,差不多是大氣層內低空飛行器的極限,因此,用大氣層內武器去攔截5馬赫以上的機動目標,主要取決於祖墳是否冒青煙。

空氣真不是個好東西!於是,人們就把主意打到了外太空。

太空,不是想飛就能飛

“太空沒有重力,輕輕一推就能飛很遠?”

大多小盆友一直認為太空沒有重力,這讓九年義務教育外加三年高中情何以堪!

太空只是沒有空氣而已,近地軌道的重力和地面差不了多少。失重不是失去重力的意思,而是指飛行器繞地球轉圈產生的離心力與地球引力相等,這應該不難理解,我保證高中的你一定知道。

實際上,所謂的太空飛行,純粹是靠慣性在天上飄著,路線都是死死的。眼下是不可能在太空實現自由翱翔的,因為這需要海量燃料,多到根本飛不起來。光是把飛行器加速到7。9km/s,幾十噸燃料就沒了,想在太空掉個頭,就只能請佛祖幫忙了。

舉個例子。在大氣層內飛行,只要動動機翼,就能來個直角轉彎。太空的直角拐彎怎麼做呢?飛行器要開啟反向發動機,把豎直方向的速度從7。9km/s降到0,與此同時開啟橫向發動機,把橫向速度從0加速到7。9km/s。速度慢一點不行嗎?當然可以,但是底下還得開個發動機託著,不然繞圈離心力不足以抵消地球引力,飛行器就會掉下來。

再把這中學知識給那些大學畢業生強調一遍:在太空是沒法懸停的,你能做的只有飛速繞地球轉圈,讓離心力去抵消重力。

速度固然可以飆很快,可一旦想轉彎或減速,你還是會懷念空氣的。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電影裡的太空戰基本是二戰時的空戰

魚與熊掌兼得

對於飛行器來講,趕路的時候最好沒有空氣,滯空或拐彎的時候最好有空氣。妥了,只有大氣層邊緣才能這麼玩,學名臨近空間飛行器,簡稱臨空飛行器,因為這貨速度通常超過5馬赫,所以也可以叫超高速飛行器。

這有啥好處呢?標題黨老拿速度說事,這僅僅是速度的事兒嗎?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超高速飛行很稀罕嗎?洲際導彈幾十馬赫它驕傲了嗎!臨空飛行了不起嗎?一枚低配版火箭就可以太空旅遊了知道嗎!無論按速度還是按高度算,高速飛行器拍馬也追不上彈道導彈。

這肯定不妥,是哪裡不對勁呢?

如果不懂點中段反導的常識,就不明白高速飛行器的意義。簡單總結下前文《反導篇》的內容:

洲際導彈可以看成一門大號火炮,加速彈頭就幾分鐘而已,剩下80%的時間,彈頭是處於無動力滑行狀態,最後靠自由落體砸向目標。

反導攔截彈也是一門大號火炮,同樣無法在太空自由翱翔,到了太空也是靠慣性飄過去,末端軌道修正能力不會超過十公里。

如果不是提前約好地點,兩門大炮想在太空相遇,這緣分怕是八輩子都修不來。所以,反導的前提是計算來襲彈頭的軌道,能計算軌道的前提是彈頭必須無動力滑行,這就是中段反導的基本原理。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相撞時,兩者都是無動力滑行狀態

彈頭若是這麼傻傻飄過去,被攔截的機率還是不小的,後來洲際導彈就動了很多腦筋,變軌啊、誘餌彈啊、製冷啊、鋁箔干擾啊……總之,兩者在中段飛行時的較量是非常激烈的。

可是,彈頭一旦重返大氣層,就基本無解了。大氣層內的攔截彈撐死5馬赫,十幾馬赫的彈頭稍微拐個彎,攔截彈馬上甩沒影,幾秒鐘後,茶葉蛋就送家門口了。

有個疑問,攔截可以迎頭碰撞,為啥還要比誰速度快?舉個例子,來襲彈頭10馬赫,攔截彈4馬赫,兩者相距5公里,約1秒後相撞。此時彈頭來個末端機動,橫向移個十幾米,你4馬赫的小短腿跟得上不?

所以大氣層內的防空主要針對低速目標,諸如飛機、巡航導彈之類,對付洲際導彈,和徒手接子彈的難度差不多。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看到這,能不能悟出點啥?如果彈頭能夠跨過中段飛行,直接進入末端,帶著10馬赫的淫威重返大氣層,面對不到5馬赫的攔截彈,此時響起的背景音樂肯定是:無敵是多麼……多麼寂寞……

新物種誕生

咱們用數字說得明白一點。

假設,在2000公里外、50公里高的大氣層邊緣,發現一架高速飛行器以10馬赫速度飄過來,該怎麼辦?

首先,發射一顆足夠射程的中段反導攔截彈!前面說了,中段反導是一門大號火炮,這傢伙助推完成大約只飛出一兩百公里,剩下的一千多公里靠慣性飄過去。攔截彈為了飆速度趕時間,也為了攔截瞬間的靈活性,不可能帶很多燃料,因此變軌距離非常有限。

早些年,被譽為黑科技的美帝“標準3”中段反導攔截彈,末端變軌能力也才3千米出頭,也就是說,這枚攔截彈飄到一千多公里外,與目標的偏差不能超過3千米。3千米啊,這點距離在太空算啥!高速飛行器的方向盤抖一抖,就能輕鬆甩開這3千米!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若中段攔截失敗,等高速飛行器近了,再發射末端高空攔截彈,比如薩德!薩德從地面往上飛,不爬到幾十公里高,速度是上不來的,而高速飛行器居高臨下,兩者極限速度又差不多,繞個圈,把薩德燃料耗完,事情也就了了。飛到目標區域後,以10馬赫的速度丟下彈頭,然後返航。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到最後彈頭飛下來,用近防炮、密集陣攔截,只是圖個心理安慰!這些玩意兒的射程大約2~3千米,對彈頭來說,不到1秒就飛完了,何況,茶葉蛋一般在空中引爆,留給近防炮的時間不會超過0。5秒,肯定是指望不上的。哦,對了,近防炮的炮彈初速度一般在3馬赫左右。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導彈的速度+飛機的機動性,無論是去扔炸藥,還是送茶葉蛋,那畫面,就比開著轟炸機回古代稍差些。也只有這般意義,才不枉我等吃瓜群眾日思夜想吶!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黑鳥SR71,是史上最接近該場景的例項。

這貨巡航速度超過3馬赫,飛行高度20公里以上,甩開同時代的防空導彈如家常便飯,縱橫天空三十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最真實寫照!

不過,開掛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即便是美帝。對於快如閃電的黑鳥來說,也遭了不少罪,拐彎拐得太急都容易散架,更別提複雜的戰鬥動作了。所以黑鳥只是一架直來直去的偵察機,威懾力大減!即便只是偵察,32架黑鳥雖無一被擊落,但自個兒摔了12架,這比例直追三哥!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1989年4月,黑鳥在菲律賓海上空飛行時,左發壓氣機軸承卡死導致葉片爆炸而墜毀。再後來,3馬赫沒法包打天下,黑鳥便只能退役了。

難!難!難!

3馬赫的黑鳥都摔成這樣,就知道這事肯定不簡單。高速飛行器作為一個新物種,沒有三把刷子鎮不住偌大的名頭。

第一,超燃衝壓發動機

想要飛的快,就得燃料倒的多,燃料一多,空氣就不夠燒了。

航空發動機的解決思路是裝一臺抽氣機,箇中原理前文說了很多。抽氣機需要渦輪驅動,所以叫渦輪發動機。抽氣機轉太快是要散架的,卯足了勁抽的空氣,最多隻能供發動機飛到兩三個馬赫。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還能快點嗎?

能!當速度超過3馬赫,迎面吹來的空氣就足夠燒了,這就是衝壓發動機的概念。悲劇的是,火焰燃燒是有傳播速度的,如果風速太快,火焰傳播速度追不上風速,就會被吹散。為此,超過3馬赫的空氣要降為亞音速才能進入發動機燃燒室,這一降速,塞進發動機的空氣也就有了上限,導致飛行器速度快不過6馬赫。這類在3-6馬赫之間的發動機就叫亞燃衝壓發動機。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還能更快點嗎?

更快的速度意味著更多的空氣,為了塞更多空氣,只能任由超音速空氣進入燃燒室,主角終於來了:超燃衝壓發動機。核心就一句話:在超音速空氣中實現點火併穩定燃燒,這需要巧妙的設計和優異的材料。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不算已故的大毛,美帝曾是一騎絕塵。早在十多年前,X-43就實打實試飛了多次,速度幾乎飆到了10馬赫,不過每次只能持續10秒鐘,讓人有點絕望。後來美帝改玩6馬赫的X-51,動力飛行達到了300秒,算是看到了一點實用的希望。

中國緊趕慢趕,2015年破了6馬赫,美帝終於有伴了。2018年底,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實現了5毫秒內在3000m/s的空氣中對氫燃料的點火,這倆引數是超燃衝壓發動機突破10馬赫的關鍵。當然,這只是在風中點火而已,不比人家美帝實打實的飛行試驗。

對於超燃衝壓發動機來說,6馬赫只是門檻,10馬赫也不是夢想,過了15馬赫就比較乏力了,理論極限大約25馬赫。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還能再快點嗎?

再快就往航天上去了。航天發動機的解決思路是自帶氧氣,也就沒空氣啥事了,速度當然快,但行頭無比龐大,掉頭是不可能的,做的是有去無回的打算。這就是大夥熟悉的火箭發動機。

總結一下,渦輪發動機在3馬赫以下混,亞燃衝壓發動機在3-6馬赫混,超燃衝壓發動機在6馬赫以上混。

衝壓發動機是不能慢的,不然迎面吹來的空氣不夠燒,於是就有人想到了組合式發動機。前面提到的黑鳥,就是渦輪發動機和衝壓發動機的組合發動機,幾十年前的產物,哎,不得不服幾十年前的美帝。

第二,熱防護

稀薄的空氣,阻力雖小,但也不利於飛行器散熱,10馬赫的飛行器表面達到上千度也不稀奇。黑鳥在飛行時,因熱脹冷縮,機體會增長30釐米,而機內的零部件並不會跟著變長,光這一點,得帶來多大麻煩!

不過,本僧對熱防護技術沒啥興趣,找了一張高速飛行器的溫度分佈圖,算交差了。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第三,氣動外形

這得好好說道說道。

論外形的重要性

空氣和水都屬於流體,在流體中運動,外形的重要性,遠超外形在戀愛中的重要性,這事歸“流體力學”管。飛行控制和外形是一回事,都屬於流體力學的範疇。

如果你指望用計算去對付流體力學,最終都會敗在老師傅的經驗下,正如你無論用什麼技術折出兩架紙飛機,都不可能扔出一模一樣的飛行軌跡。

本僧斗膽放個妄言,在我看來,流體力學和中醫頗有幾分神似,因為流體力學的公式經常用到一個東西,叫“經驗係數”,這非常符合咱們的傳統習慣:我覺得這樣差不多了。

中國在這方面的造詣可謂登峰造極,而錢學森更是堪稱開掛級人物。當然,經驗係數也是靠實驗資料堆出來的,錢學森更不是掐指搖扇的算命先生。錢學森的貢獻並不只是空氣動力學,他的代表作是《工程控制論》,對中國整個工業化體系的建立意義非凡。

論貢獻和不可替代性,在建國後的中國科學家裡,錢學森算頂級中的頂級。另外,研究外形的錢學森的外形也是相當不錯喲!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因為流體力學有大量的經驗係數,所以需要積累大量經驗,這主要靠兩個手段,一是真刀真槍的飛行實驗,二是風洞實驗。

超高速的風洞實驗,持續時間是用毫秒算的,獲取的資訊非常有限,沒法和實際飛行相比,而飛行實驗,燒的可不是油,而是錢。兩者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美帝儘管風洞不弱,但人家當年仗著錢多,就想一步到位,直接玩飛行試驗,沒想到這錢燒的比油還快,沒幾年就收斂了不少。飛行實驗獲得的都是寶貴實測資料,可畢竟數量太少,經驗不夠就湊不出經驗係數。

從漫天飛舞的訊息看,美帝的玩法通常是裝上發動機猛踩油門,直接飈速度,有點像黑鳥的升級版,然後到處喊著1小時全球打擊。沒辦法,誰讓人家發動機牛逼呢!

錢學森彈道與打水漂

太空飆車,省油比速度重要,速度過了10馬赫就完全夠用了,再快都是浪費,但航程永遠不嫌多,要形成威懾力,少說也是幾千公里起步。

如果像黑鳥那樣,單純靠衝壓發動機的蠻力,推著飛行器在大氣層邊緣狂飆數千公里,來去自如,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摸著石頭過河,不如摸著美帝過河,黑鳥的路線是走不通了。省油還得找竅門,竅門主要在外形,外形依然靠經驗。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中國因為當年窮,狠命發展風洞,一不小心把高速風洞玩到了獨步武林,風洞實驗還算省錢,所以積累了非常豐富的資料。於是,錢學森就開了一掛,說道,可以在大氣層邊緣走“助推-滑翔”彈道,也就是大夥熟知的“打水漂”。

原先一直以為這個比喻很形象,最近做了些功課,發現自己還是膚淺了。如果你知道了Sanger彈道,就會認為把錢學森彈道比喻成“衝浪”更合理,而“打水漂”這個比喻還是送給Sanger吧。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二戰時,小鬍子想炸美帝,於是德國人Sanger提出了一種前無古人的飛行器方案:飛行器重返大氣層後,利用小型發動機和氣動外形拐彎,再度飛出大氣層,如此往復,以增加射程。後來這一方案被美帝繳獲,然後被美國陸軍航空兵上校錢學森看到了。錢學森認為只要熱防護技術過關,飛行器完全可以在特定高度滑翔,根本不需要像Sanger彈道那麼折騰,於是就提出了錢學森彈道。

天外流星:高速飛行器

錢學森彈道簡單來說,就是把大氣層看成水面,飛行器像衝浪一樣在上面滑翔。對比彈道導彈,好處有三:其一,避免彈道被敵方計算;其二,大幅度提高航程;其三,可利用氣動外形實施機動。

因為高速飛行器和茶葉蛋攀得上關係,保密級別你懂的,所以只能是據說。據說,美帝只會用蠻力飈速度,速度飈得比誰都快,而中國已經可以開著衝壓發動機去大氣層邊緣浪了,還據說,可能已經給型號了。

2015年9月某次國產機試飛結束後,官方用了這麼一組描述:“該飛機剖面特殊、飛行方式獨特、飛行速度高度遠超史上所有試飛機型。”此事被認為是錢學森彈道已經應用的重要旁證。

從外媒捕風捉影的WU-14,到自家半遮半掩的東風26,還有大方示人的殲20運20,無不透露著中國在氣動外形領域的深厚功底,這可能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能穩穩壓過美帝的主流技能了。

本僧雖常嘲笑阿三,調侃毛子,逗逗歐萌,但,從不看扁美帝。當年瑞典的鷹獅戰機採用和殲20一樣的鴨式佈局,飛控和氣動佈局沒過關,飛機直接拍地上,請美帝幫忙,美帝一出手就解決了問題。後來美帝覺得發動機才是王道,一直就沒把氣動當回事,如今就落了下風。若是中國把錢學森彈道這條路趟出來了,美帝未必不能趕上來(當然,得是健健康康的美帝)。

經驗算科學嗎?

依慣例,文末要對基礎科學感慨一番。

物理學家已經能把氫原子的狀態用方程表示出來,稱為狀態方程,解出這個方程,就能得到氫原子的狀態。

1個氫原子的狀態方程,計算難度大約是課後習題的水平。

2個氫原子待一起相互影響,狀態方程就複雜多了,非學霸無以解之。

3個氫原子的狀態方程,值得成立個課題,研究如何精確解。

10個氫原子的狀態方程,誰能精確解出來,諾貝爾獎也是能指望的。

100個氫原子的狀態方程,任誰都得跪。

啥意思呢?哪怕只有100個氫原子組成的系統,人類也無法精確計算其狀態。要知道,氫原子只有一個質子,是最簡單的原子,如果再把氧原子也放進來,那連計算的念頭都不會有。

所以,作為半導體領域基石的能帶理論,更不可能算出矽磷硼原子之間的複雜關係,只是一個近似理論。而在空氣動力學領域,連原子狀態方程都沒必要寫了,直接靠實驗攢經驗。

還有,製備材料的分子動力學,救死扶傷的醫藥學,探究生命的生物學……

科學,有時候無奈得只能靠經驗。

Tags:馬赫飛行器發動機美帝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