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治療陽虛血瘀型冠心病的扶陽三法

由 青木中醫堂 發表于 運動2023-01-27

簡介”這一系列的認識,無不體現出陽氣對人體和治療疾病的重要性,應運而生的寓溫通於補的扶陽之法因此也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

心陽虛脾腎陽虛怎麼調理

陽氣具有溫煦、推動血液執行的重要生理作用,一旦陽氣衰微,溫煦推動無力,則易陰寒內盛或外寒侵襲,血液執行不暢則滯澀凝結脈中。因 “心主血脈,諸脈繫於心”,胸中之陽為太陽之陽,以血脈為先,若胸陽不振則首先累及心脈,故胸痺心痛發作的病理過程多是由 “血凝而不流”,而陽虛溫煦推動乏力則是導致血凝不流的主要原因。

針對胸痺心痛陽虛血瘀的基本病機特點,治療當溫陽固本與活血化瘀相結合,但是其中又以扶助、固護陽氣為首要前提。

1.扶陽法治療冠心病的源流

崇陽思想從 《易經》中就早有體現,《易經》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之健運與人體的剛健有力均由陽氣推動。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從生理病理角度強調陽氣對於人體生命的重要性。

《靈樞·五味》最早記錄了用辛溫藥物治療心病,曰 “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其中 “薤”即為 “薤白”,其性辛苦溫,有通陽散結、行氣導滯之功,能散寒凝壅滯。

東漢張仲景 《傷寒論》之為法,法在救陽,多用桂枝、附子等溫陽助運藥物以溫陽益氣,如桂枝湯、四逆湯、真武湯等張仲景名方中多有體現。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胸痺》中記載了治療胸背疼痛的細辛散、蜀椒散等,其治法以溫通散寒為主。

宋代的芳香溫通法治療心痛記載頗豐,如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一切氣》記載的蘇合香丸,為芳香溫通的代表方。

明代張介賓提出 “陽常不足”,明確闡述以陽為主導的陰陽學說,如 《類經附翼·求正錄·大寶論》雲: “陰以陽為主”,“可見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

清代 《成方切用》雲: “陽無取乎補、宣而通之,即陽氣暢,暢則陽盛矣。”

這一系列的認識,無不體現出陽氣對人體和治療疾病的重要性,應運而生的寓溫通於補的扶陽之法因此也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胸中陽氣足,則心氣充沛,溫煦血液、主血液執行的功能也可以正常,在這種情況下再稍配伍活血祛瘀藥物,即扶陽與活血並用,則胸痺症狀可減。於是扶陽活血法作為冠心病治療的基本原則逐漸完善發展沿用至今,其具體內涵也在臨床上得到進一步發揮。

2.扶陽活血法的具體內涵

明代周之幹 《慎齋遺書》曰: “人身以陽氣為主,用藥以扶陽為先。如上焦閉塞,陽氣不能下降,須開豁之; 中焦陽氣不能上升,須溫補之; 下焦陽氣不能收藏,須求腎納氣。”

清代阮元解釋“扶陽”之 “扶”者為 “助也、護也、治也”,意指 “扶”有幫助、保護、調節、治理之義,凡使人體陽氣強盛、宣通、納潛都可以稱其為扶陽。

結合歷代醫家的認識們認為,扶陽活血之法具體可分為溫陽、通陽、潛陽三類。

溫陽

扶陽之法在臨床上常與溫陽法等同,但溫陽法是特別針對陽虛病證者而設的 “虛則補之”之法。《素問·調經論篇》曰: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指出血液具有得溫則行的特點,需用溫補陽氣活血化瘀的治法。“火神派”醫家鄭欽安提出, “元氣為人身陰陽之主宰”,“萬病皆損於一元陽氣”,治病重在扶陽 。

在臨床應用中,強調溫補陽氣,善用乾薑、肉桂、附子等辛熱藥物來治療疾病,這種治法實則是一種扶正祛邪的溫補之法。在冠心病的治療中,採用這種溫陽治法活血祛瘀得到臨床不斷的闡釋發揮,具體又分為溫補心陽、腎陽、脾陽,配伍活血化瘀的各種療法。

通陽

即指使阻遏的陽氣宣通。

清代葉天士 《臨證指南醫案》雲: “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通陽法不同於溫陽,針對的不再是陽氣虛衰而致血瘀的病證,而是一種陽氣鬱閉不得暢達的氣機不調之證,治療上應重在調節氣機,使陽氣執行宣暢,從而發揮其溫陽功能。陽氣作為人體氣機運轉的重要參與者,它的布運流行一旦受阻出現 “陽氣鬱遏”,則其溫煦、營養、氣化、防禦、固攝功能就會失司,疾病發生,因此,宣通陽氣作為扶陽法的重要治法之一,一直得到醫家的重視。

張仲景在 《傷寒雜病論》三陽病的治療中就處處體現出通陽的治法,如溫散法、調樞法、承氣法、通陽化氣法、利水法等,無一不是在調節氣機使陽氣通暢、邪去而陽氣暢達。

潛陽

潛陽之法是針對陰火不安其位,則虛陽上浮之證的一種治法,即潛納人體由於陰寒內盛而逼迫在外的浮陽,以使浮火下潛,陽歸陰位,達到 “陰平陽秘”的狀態,用藥即當扶上之陽以使之調於和平。

張仲景在 《傷寒雜病論》中亦有關於潛陽、回陽治法的記載。如針對陰寒偏勝、陽微欲絕的嚴重證候所擬的白通湯證、通脈四逆湯等方劑,即是採取的 “回陽救逆”之潛陽法。

元代許國禎 《御院藥方》所載的封髓丹和火神派鄭欽安 《醫理真傳》創制的潛陽丹均是潛納陽氣這一治法的具體體現,後世在治療虛陽浮越之證時常將上述兩方合用。近代名醫祝味菊先生對溫潛納陽之法有進一步完善發展,提出所謂 “虛陽浮越,溫潛治之”的“溫潛法”,提倡使用附子、龍骨、牡蠣、磁石等溫陽潛納、引火歸元,從此使潛陽法在臨床有了更加廣泛的應用。

3.小結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提出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黃元御言 “陽虛則病,陽絕則死”,可見陽氣對於人體生命的重要性。五臟皆需重陽,其中又以心陽為首,因心為君主之官,屬火髒,心陽充沛健旺則充盈鼓動血脈,推動氣血執行順暢,主神志清明,五臟調和。

心陽虛則溫煦推動無力,血行不暢滯而為瘀成痺,因此,冠心病治療中應用扶陽活血之法,其重在扶陽,佐以活血通滯。而扶陽之法實則包括溫陽、通陽、潛陽之意,在臨床應用中需詳加區分,才能方藥對證,使心陽充盛氣血調暢,血瘀自去則胸痺得緩。

— THE END —

▶ 版權宣告:

1、文源:中醫雜誌,編校/李雅文

2、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絡協商。

Tags:陽氣扶陽溫陽潛陽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