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全世界都在喊“媽”,別讓深切的愛,變成“多陪多罪效應”

由 木蓮媽媽 發表于 運動2023-01-01

簡介於是,總有些媽媽,會用善意的謊言愛孩子

磋磨怎麼讀音

全世界都在喊“媽”,別讓深切的愛,變成“多陪多罪效應”

云云第一次發出“ma”的聲音時,云云媽很清楚七八個月的孩子,不可能真的是在喊“媽媽”。但聽到孩子一哭起來就“mu ma”的叫,云云媽的心裡也是滿滿的感動,那是最純粹的母愛在不斷湧起。

然而,云云爸一看閨女第一次發出的聲音是“媽媽”而不是“爸爸”,當場假模假樣的哼哼唧唧,一副很痛心、很委屈的樣子。

全世界都在喊“媽”,別讓深切的愛,變成“多陪多罪效應”

可是仔細想一想,全世界那麼多個國家,對於媽媽的稱呼,似乎都離不開“ma”這個音。

英語裡的“mom”,法語的“maman”,西班牙語的“mama”…

儘管在後來的語言體系中,發展出諸如中國的“娘”、“母親”,英國的“mother”,德國的“mutter”等等書面詞彙,但似乎無論如何,都帶著“ma”音。

全世界都在喊“媽”,別讓深切的愛,變成“多陪多罪效應”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喊“媽”?

從語言文化的角度來看,m的發音不需要舌頭的輔助,嘴巴張開後也會自然而然的發出“a”的音。嬰兒們學會如何說話前,舌頭沒辦法像成人一樣輔助發音,所以只能靠嘴巴一張一合的“mama”“muma”。

而人類語言中,對於親人的稱呼,大多是順口而親暱的,儘管任何美好而偉大的詞彙都可以用來稱呼父母,但最親切、最簡單的,且最讓父母們感動的,還是嬰兒第一聲的“ma”。

許多人看到西方的“ma”音,都會覺得我們中國的“媽媽”是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一起湧入中國的,然而事實是,“媽媽”這個詞,是中國的本土叫法。

據《廣雅·釋親》記載:“爸者,父親之轉。”“媽,母也。”

而《廣雅》誕生於三國時期,至少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中國的“媽媽”這個詞成形可比哥倫比亞發現新大陸早多了。

“媽媽”一詞,一直以來都傾注著人們對於母親的所有情緒,依戀、愛、親暱…然而,有些時候,“媽媽”一詞,也會讓孩子們又愛又恨。

全世界都在喊“媽”,別讓深切的愛,變成“多陪多罪效應”

媽媽們對孩子的愛,一不小心,就引發了“多陪多罪效應”

記得曾經聽過一首兒歌,歌詞是這樣的:

爸爸整天嘚啵嘚啵嘚,孩子孩子你要聽話

聽話 聽話 孩子你要聽話,媽媽整天嘚啵嘚啵嘚

我一切都是為了你呀,為你 為你 我都是為了你呀

如果我什麼都聽你的,我怎麼能夠比你強呀

如果你為自己多一點,我的壓力不會那麼大呀

嘚啵嘚啵嘚呀嘚啵嘚啵嘚,有它的時候我煩

嘚啵嘚啵嘚呀嘚啵嘚啵嘚,沒它的時候我想

嘚啵嘚啵嘚呀嘚啵嘚啵嘚,有它的時候我煩

嘚啵嘚啵嘚呀嘚啵嘚啵嘚,沒有它的時候我想

這首《嘚啵嘚啵嘚》成功的換來了媽媽們的哭笑不得。

有的媽媽覺得,孩子們能夠知道這是自己對孩子的愛,很不錯了。

有的媽媽則覺得,自己辛辛苦苦照顧娃,娃大了卻嫌自己煩,痛心。

有些媽媽卻會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嘚啵太多了。

記得小時候讀書,《讀者》、《青年文摘》等等書刊中,寫父親的文章多是無聲的愛、愛的方式不同等等。

似乎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孩子都意識到,父親是愛自己的,儘管有過爭吵,有過沖突,但那只是他們可能最初不大會愛孩子,如《父親在拐角處等我》、《我與父親的八年冷戰》等等。

全世界都在喊“媽”,別讓深切的愛,變成“多陪多罪效應”

而那數不清的文章裡,一般都由母親撐起一個家,才讓孩子在文章中訴說母親的不易,更多的,則是那些不惜用生命保護孩子的最偉大的母愛,或祭奠,或感動,如最典型的《鐫刻在地下500米的母愛》、《地震中的撐起》等等。

那些年,我們讀起數不清的情感雞湯時,似乎每一篇都感天動地,似乎每一個父親母親的愛都觸動心底最柔軟的那根弦。可當自己成為父母時,才知道潤物細無聲的付出才是最難的。

孩子終究是孩子, 媽媽們在孩子最稚嫩最需要照顧的時候傾盡全力,卻也正是孩子們最沒有記憶的時候。隨著他們一天天成長,嬰兒時期的極易一天天淡化,媽媽們習慣性的嘮叨,變成了孩子心裡愛的負擔。

他們理所當然的把早出晚歸、每天辛勞而忙碌的爸爸當作為家庭付出最多的人,卻因習以為常,將媽媽們的付出視為理所應當。

正如龍應臺所說,作為母親,是她對孩子的愛,讓自己變得無能,甚至低聲下氣,甚至給孩子造成困擾。

正因將愛得太多,管的太多,引起了孩子們的抗拒心理,造成了“多陪多罪效應”。

“如果你為自己多一點,我的壓力不會那麼大呀。”

在寒冷的冬天,兩隻睏倦的刺蝟試圖擁抱取暖,可他們是刺蝟,帶著一身的刺。

於是,在第一次擁抱時,兩隻刺蝟扎得對方疼痛難忍,迅速逃離對方身邊。然而,寒冷依舊在侵襲著兩隻刺蝟的身體。無法承受的冷,逼得兩隻刺蝟再次嘗試擁抱…反反覆覆,幾經磋磨,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了一個,既不會扎到彼此,又能夠互相取暖的距離。

這就是著名的“刺蝟法則”。

全世界都在喊“媽”,別讓深切的愛,變成“多陪多罪效應”

許多媽媽都會委屈,會心酸,自己傾盡全力的照顧孩子,卻換來孩子的牴觸,甚至讓孩子厭煩自己。

那不如就像那首兒歌裡唱的一般,為自己多一點,適當的學著放手。

也許父母和孩子之間,不會如刺蝟一般要經過許多次嘗試,但總歸需要溝通,需要互相傾訴,才能瞭解彼此的想法。

刺蝟會讓彼此受傷,母子關係也會出現衝突,所以更需要相互的理解和相互的努力。

可正如《請回答1988》裡所說,媽媽們也都是第一次當媽,怎麼能夠人人都做到不犯錯,怎麼能夠人人都能迅速找到最好的教育方式。

於是,總有些媽媽,會用善意的謊言愛孩子。

全世界都在喊“媽”,別讓深切的愛,變成“多陪多罪效應”

媽媽們的愛,溫暖又固執

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主角寫到:

小時候我愛吃瘦肉,每次媽媽燒了肉時,媽就只吃肥肉,我問媽,媽說:“我喜歡吃肥肉,你多吃點瘦肉。”於是我把肥肉都夾到媽碗裡。

緩幾年,我長大了,喜歡上了肥肉,於是我打趣道:“媽,我要跟你搶食了!”媽笑笑說:“不搶,媽現在喜歡吃瘦肉,你多吃點就好。”

後來,跟爸聊天時才知道,我媽一直都不喜歡肥肉,甚至是厭惡。爸說:“你媽媽她呀,就像個小孩子,一直就挑瘦肉吃,半點肥肉都不肯沾的,這麼多年都沒變。”

眼淚一下子溢滿了我的眼眶。

媽媽們的謊言,總會跟著孩子的喜好不斷改變,於是在孩子們眼裡,媽媽總是恰好喜歡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總是不需要新衣服,不會餓肚子。

可也不是所有的謊言都是溫暖的,還有些謊言,逐漸成為孩子們調侃的物件。

全世界都在喊“媽”,別讓深切的愛,變成“多陪多罪效應”

比如這位為了給孩子斷奶想到的辦法:

“從昨天中午到現在,算是斷了一個整天了。肉肉,躲不起,這是媽媽對你撒的第一個謊,看到你想吃nei nei的哭鬧,掀開衣服看到創口貼,馬上懂事的幫我吹吹的模樣,覺得好抱歉。

媽媽永遠記得你每次吃nei nei時,開心的踢來踢去的小腳丫,和溢滿的幸福亮晶晶的小眼睛。

現在你無時無刻都希望媽媽和你在一起,媽媽也非常珍惜你的需求。

偶爾覺得累時,我都會提醒自己,短暫的依賴很快就會過去,你最終會忘記吃過nei nei,會獨自玩耍,會徹夜睡覺。更加重要的,是每天都喝你在一起幸福的記憶,是為自己保留的,是媽媽醫生中最珍貴的回憶。”

孩子們長大後,也許不會記得這些媽媽們撒的可愛的謊,可有些謊言多年後被拆穿,卻會在孩子心裡掀起一場不大不小的浪。

全世界都在喊“媽”,別讓深切的愛,變成“多陪多罪效應”

你是否記得這些“謊言”?

“沒事,我不餓,你吃吧。”

“我不喜歡吃這個,你吃就好了。”

“沒事,我衣服多的很,錢你自己留著花吧。”

從小,媽媽們的謊言就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等到長大後,才突然醒悟,哪些是媽媽善意的謊言,哪些是媽媽為了保護孩子而撒的謊。

每一句,都是媽媽們對孩子滿滿的愛。

那些以“為你好”為名,時常說著“等你長大了,我就不叨叨你了”的媽媽們,一樣是全心全意的愛著孩子,只是她們愛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只是,若已為人母,何不嘗試換一種方式愛孩子,比如坦誠相待,這樣大家都會很輕鬆,不會那麼累,不是更好?

Tags:媽媽孩子刺蝟謊言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