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范家巖村:科學種出“綠色”純糧

由 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 發表于 運動2021-12-08

簡介”劉慧雲說,這幾年,合作社標準化種植小雜糧,還試種了幾個穀子新品種,透過科學化管理、施配方肥、有機旱作等措施,不僅讓村裡撂荒的土地恢復了生機,還帶動了農戶增收

黑穀子適合哪裡種植

范家巖村:科學種出“綠色”純糧

7月20日,期盼已久的一場大雨終於灑落在了平定縣岔口鄉范家巖村的田間地頭。雨後地稍幹,慧雲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劉慧雲招呼了幾位合作社的社員,扛著鋤頭等農用工具,到田間勞作。“今年天氣乾旱,咱合作社種的穀子出苗率比往年低,趁下了雨,俺趕緊去地裡看看。”劉慧雲說完,三步並作兩步地往穀子地趕。

50多歲的劉慧雲,2013年在范家巖村成立了平定縣慧雲種植專業合作社,走上了規模化種植之路。多年來,劉慧雲密切關注國家、省、市相關的“三農”政策,積極學習科學種植技術,苦心經營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的種植面積達到了400多畝,種植品種有玉米、穀子、油葵、馬鈴薯等,吸納的社員從初期的50多人發展到了近200人。

“過去村裡人種地‘單打獨鬥’,遇到風險只能自己扛。而成立合作社後,種植戶們‘抱團’發展,統一種植、加工、銷售,遇到什麼問題有合作社‘撐腰’,種地的積極性提高了不少。”劉慧雲說,這幾年,合作社標準化種植小雜糧,還試種了幾個穀子新品種,透過科學化管理、施配方肥、有機旱作等措施,不僅讓村裡撂荒的土地恢復了生機,還帶動了農戶增收。劉慧雲在實踐中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種植經驗:黑穀子適合坡地的背陰面種植,不適合在向陽面種;穀子鋤三次草,比鋤兩次籽粒更飽滿……

踩著鬆軟的泥土走進田間,劉慧雲蹲下看了看長勢良好的穀子,終於露出了笑容。“眼下正是穀子生長的關鍵期,連續半個月沒有下過一場好雨,穀子出苗率不高,出了苗的穀子長勢也不太理想。這幾天倒是零星下了點小雨,加上這場大雨,利於莊稼生長,俺們得趕緊把地整一下,為保墒做準備。”劉慧雲說完,在穀子地裡勞作起來。

村民王捧娥趕了過來,她開始除草。“俺們這兒種的都是有機農作物,不上除草劑,除草全靠人工。”王捧娥說,村裡的地大多是條塊地,大型農機進不去,穀子的除草、間苗都是人工。王捧娥一家5口人,丈夫和兒女在外打工,只留下她在村裡種著17畝地。2013年,她把地流轉給了合作社,在劉慧雲的帶領下科學種田。這些年,她掌握了不少科學耕種的技巧,管理的谷地畝產逐年提高。“俺在合作社打工,既能掙到土地流轉的補貼,還能掙到工錢。自從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土地變‘活’了,俺的腰包也‘鼓’了。”王捧娥笑著說。

范家巖村:科學種出“綠色”純糧

范家巖村坡地多,交通不便,水源不足,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成了劉慧雲放在心頭的一件大事兒。“這幾年玉米價格波動不定,得合理規劃這400多畝耕地的種植結構。”劉慧雲說,這些年她試種了不少穀子新品種,發現晉谷21、晉谷40、長生11號的穀子品種長勢好、產量高、抗病能力強,於是她把部分坡地上的玉米改種成了穀子。近400畝土地上,慧雲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了100畝玉米、200多畝穀子,剩下的零星種些馬鈴薯、油葵、黃豆等。

在選用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同時,慧雲種植專業合作社還積極引導社員科學種植。劉慧雲說,除了部分山溝地受地理限制只能種植玉米外,合作社要求社員在梁地和坡地輪作倒茬,“這樣一來,既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又能減少病蟲害發生,有利於提高糧食的產量和品質”。

今年,合作社計劃再買幾臺糧食加工機和包裝機。劉慧雲說,農業投入大、週期長、見效慢,現在種植規模擴大了,接下來就得注重提高生產效率和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合作社嚴格按照有機旱作耕種,用的是有機肥和配方肥,不用除草劑,種出的糧食是有機、綠色的。”劉慧雲說,合作社生產、加工的純糧獲得了有機認證,下一步她將在有機食品上做文章,帶領合作社社員種植、生產人們放心的綠色食品。

Tags:劉慧雲合作社穀子種植慧雲